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李博  徐庆鸿  陈远荣  李学彪  黎家财  柒锦捷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18-2023010018
烃类气体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并具有复杂成因和来源,同时针对烃类气体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矿产,而需要推广到更多其他科研领域。本文采取苦橄岩烃类气体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以广西栗木锡多金属矿为中心,重点围绕矿区各阶段花岗岩、矿体及地表土壤开展烃类气体宏观特征和微观规律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和对比,揭示花岗岩及矿石中烃类气体特征和变化规律,查明在成矿作用影响下烃类气体成熟度提高且通过构造裂隙向上运移,并被地表土壤吸附形成异常的事实,明确了深部隐伏矿体与土壤烃类气体异常的成因联系及空间对应关系,建立了判断稀有金属花岗岩富集成矿的烃类气体特征指标和参数,研究表明,将烃类气体特征作为判断稀有金属花岗岩富集成矿地球化学标志的思路正确且方法可行,并将对今后进一步拓展烃类气体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2.
利用ECMWF的ERAdata再分析资料、Micaps实况等数据,对2015年5月22—24日的广东大范围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华南前汛期降雨过程,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种性质降雨,即粤西北由南支短波槽、低涡、切变线造成的锋面型暴雨,而珠江口及其东侧的暖区暴雨主要是由西南低空急流脉冲引起的;珠江口及其东侧的暖区暴雨的触发机制主要为中尺度能量锋、地面辐合线以及地形等。  相似文献   
143.
研究极端降水特征和演变规律对流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长期逐日高分辨率卫星降水数据,结合统计显著性检验构建无向网络和有向网络,分别编码极端降水的连接与传播,以珠江流域片为例,分析极端降水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规律。结果表明:西江流域有最大的极端降水发散源和汇聚地,红水河、黔浔江、左江交界处度中心性大于0.5,韩江流域和东江上游平均传播距离超过400 km,根据最大5%聚类系数辨识出五大流域极端降水中心;空间上,存在韩江流域、东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中心,长安-桂林场次中心来自柳江流域中心,海南岛中心对珠江流域片有传入影响;时间上,极端降水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从珠江流域片向韩江流域、东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中心传入,在6月上中旬从韩江流域、东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柳江流域中心向红水河、柳江、黔浔江及左江交界处传出。  相似文献   
144.
近年来国家开展了全国土地调查,查清了全国各类土地资源底数,形成了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这些地籍数据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但是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和共享.为了打破国土资源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本文通过SOA技术与B/S架构建立了地籍数据共享应用系统,实现了国土资源部内部、相关事业单位和不同部委之间的地籍数据共享和应用,提高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45.
本文介绍了海索面(Nemalionhalmintholdesvermiculats(Sur.)Tseng)的采集和对海索面腊叶标本的制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6.
在系统收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各主要油田古近系和新近系油田地层水化学测试分析资料后,发现该地区地层水矿化度很高,均值为166g·L-1,最低值达到3.90g·L-1,具有高浓缩地层水特征,属卤水级,且主要是由Na++K+组成的CaCl2型水,反映封闭条件好。各主要离子在纵向上呈增加和减小交替变化的趋势,矿化度随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与中国东部盆地明显不同。各离子比值(钠氯系数、变质系数和脱硫酸系数)均反映出该地区地层整体封闭性好。上、下油砂山组Ca2+富集主要由白云石化作用导致,其次是方解石溶解,白云石化同时也使其Mg2+贫乏。上、下干柴沟组仅有少数数据点表现出Ca2+富集,应是方解石溶解导致的,绿泥石化是其Mg2+贫乏的主要原因。SO2-4亏损主要是由大量膏岩的沉淀和油藏中大量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还原作用导致。除了SO2-4被还原会产生HCO-3之外,有机质成熟过程中CO2及有机酸的加入也可造成地层水中HCO-3质量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7.
21世纪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大发展期,目前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多数为埋深达4000m以下的深部古生界层系。如何在深层碳酸盐岩地层中寻找优质储层已成为油气勘探家们关心的焦点;近期发现的普光气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碳酸盐岩储层次生孔隙最为发育的气藏,并严格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分布及白云岩化、埋藏溶蚀作用等成岩相的控制。本文以“相控论”理论为指导,对川东北普光外围大湾—毛坝—铁山坡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优质储层形成与演化起主控作用的“储集相”——有利的沉积相、成岩相进行详细研究和解剖。通过露头剖面、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研究,结合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认为大湾—毛坝—铁山坡地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斜坡、台缘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4个沉积相单位。结合岩心详描和室内大量岩心、岩屑薄片以及铸体薄片的观察和研究,认为控制储层形成的关键是白云岩化、埋藏溶蚀作用等成岩相。根据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分析及压汞分析等手段,研究认为优质储层以大套溶孔粉-细晶残余鲕粒白云岩为特征,岩石中溶孔极为发育,以大孔粗喉型、中孔中喉型为主;物性较好,以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为主,孔渗相关性明显。相控储层作用明显,纵向上主要分布于飞二段至飞一段顶部,横向上台缘浅滩为有利储层的分布区。台缘浅滩相带控制了本区优质储层的岩性及大致空间分布范围,白云岩化及埋藏溶蚀作用则决定了优质储层的最终分布范围和储集性能。通过对大湾—毛坝—铁山坡地区台地边缘浅滩储层“相控论”的探讨,以期对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内外业数据保持一致是确保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福建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情况为背景,介绍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内外业一致性检查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成果检查的特点,对从事该领域生产和研究的专业人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9.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恐弄拉地区木嘎岗日岩群其西弄岩组中发现早白垩世早期Dicheiropollis sp(.双手粉)和Cicatricosisporites sp(.无突肋纹孢)孢粉组合。明确了木嘎岗日岩群的沉积上限至少持续到早白垩世早期,为从生物年代学角度厘定木嘎岗日岩群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也为今后进-步分析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生代盆地演化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50.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bighead carp (Aristichthys nobilis),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and black carp (Mylopharyngodon piceus) are the four major Chinese carps and are commercially important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Reproduction of these carp has declined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GD) due to an altered water flow and thermal regime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However, details of the changes in reproduction of the four specie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TGD on reproduction of the four carp, we investigated their eggs and larvae at Yidu City, which is 80 km below the TGD, during 2005–2012. We examined diff erences in larval abundance of the four species in the Jianli section (350 km downstream of the TGD) before (1997–2002) and after (2003–2012) construction of the TGD.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the first spawning date of the four species was delayed a mean of about 25 days after the dam was constructed. Mean egg abundance in the Yidu section of the river was 249 million and mean larval abundance was 464 million, which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s since the 1980s. Moreover, larval abundance in the Jianli section after the dam was constructe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construction (ANCOVA, P<0.05). The observed larval abundance accounted for only 24.66% of the predicted value in 2003 when the dam was first inundated. The present spawning grounds between the TGD and Yidu section of the river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in the 1980s, and some spawning grounds exist upstream of the TGD. Large free-flowing stretches upstream of the TGD and the creation of artificially flooded downstream reaches are needed to stimulate spawning and eff ectively conserve these four major Chinese carps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