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松辽盆地南部DL地区砂岩型铀矿为目标,在沉积学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铀储层结构与铀成矿作用研究。通过钻孔数据统计及系统的取样分析并编制铀储层非均质性图件,精细地刻画了姚家组铀储层的几何形态和复杂结构,充分展示了铀储层的定量非均质性。结果显示,区内灰色砂体多为原生灰色砂体,而下氧化带在沉积期后经历了较强的表生流体改造,为后生氧化带,矿体主要分布于河道砂体分岔处,以及从无隔挡层到隔挡层突然变厚的河道砂体边缘而非河道中央,其形态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以板状为主。综合分析认为,表生流体成矿作用经历了晚白垩世姚家组含矿主岩预富集与表生流体叠加改造成矿2个阶段。通过对比DL地区储层结构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在BL地区优选出3片找矿靶区,为下一步的勘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辽东湾是我国冬季冰情最严重的海区,大面积海冰覆盖会对海上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本文以辽东湾海冰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卫星影像资料重构了辽东湾2001−2021年海冰分布面积时间序列。同时,确定了辽东湾浮冰范围与海冰分布面积的非线性关系式,并利用此关系式将辽东湾历史海冰最大分布面积延拓至1953年。通过对其年际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获得工程设计重现期辽东湾海冰分布面积。进一步分析了辽东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冰最大分布面积与冻冰度日及北风分量的相关系数达0.96。此外,分析了秋季北极部分海区海冰密集度与辽东湾冬季海冰覆盖程度的相关性。本文成果可为辽东湾海冰长期趋势研究和海冰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基本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3.
在中国内地经贸持续发展和香港回归的带动下,香港航运业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1997年上半年香港港口集装箱处理量超过600万TEU(港府统计处统计资料表明,1997年首5个月,香港港口集装箱处理量已达551.64万TEU,比上年同期增长9.01%)。香港航运业的特点是,每年的第一季度为货运淡季,第三季  相似文献   
64.
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是湖泊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承载物质,其稳定同位素研究对有效识别有机质污染导致的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乌梁素海为研究区,于2019年4月(融冰期)、7月(夏灌期)和10月(秋灌期)对湖区及入湖渠道的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C/N比及总有机碳(TOC、POC)和总氮(TON、PON)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联合采用δ13C、C/N及同位素多元混合模型研究湖泊有机碳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悬浮颗粒物有机碳δ13CPOC的变化范围为-23.29‰~-29.75‰,呈现10月>4月>7月、入湖渠道>湖区的趋势,悬浮颗粒物POC/PON比变化范围为4.10~21.35,呈现出4月<7月<10月的时间变化,悬浮颗粒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51.59%)、入湖渠道泥沙(34.60%)和大型水生植物(13.76%).沉积物有机碳δ13CTOC变化范围为-27.58‰~-22.68‰,呈现4月<10月<7月的变化,沉积物TOC/TON比变化范围为3.06~23.77,时空变化明显,沉积物有机质则主要源于入湖渠道挟带的泥沙,贡献达72.79%以上,而浮游植物与大型水生植物的贡献率相差较小,分别为11.85%和15.36%.本研究可以初步判定受入湖渠道影响的富营养化湖泊中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来源,为改善湖泊有机污染和研究有机碳来源提供更多理解.  相似文献   
65.
测绘系统通常有大量图像处理工作,而户外图像采集系统更需要极高的实时性。通过对GPU与CPU分别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PU并行计算可以大幅提高图像处理性能:可优化图像预处理、后处理速度,使测绘系统更加实时高效。  相似文献   
66.
根据2015年夏、秋两季在诏安湾及其邻近海域开展大面综合调查获得的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对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冗余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33属80种,其中硅藻门28属71种,甲藻门5属9种。夏季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为钟形中鼓藻(Bellerochea horologicali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中肋骨条藻、菱形海线藻、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idii)。浮游植物密度在3. 32×104~1. 27×108cells/m3之间,夏季明显高于秋季,夏、秋两季密度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逐渐增加的趋势。夏季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 77,秋季为2. 87。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温度、盐度和pH是影响诏安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7.
MODIS数据监测森林火灾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现有的MODIS在林火监测中的理论算法,但因其受地域条件、天气状况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对四川、重庆地区可能会造成漏判或误判.本文以四川地震局提供的MODIS数据为基础,研究如何合理改进原有算法,得出一种适宜于四川、重庆地区的林火识别算法.实验表明,本文得出的算法能够有效地监测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离鉴定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肠道益生菌,评估分离菌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益生潜力。【方法】采集大口黑鲈肠道样本,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RNA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种属,并进行抗逆性能、黏附能力、溶血活性和药敏特性等鉴定。【结果】从大口黑鲈肠道分离菌株84株,经测序、blast比对,筛选出3株同源性最高的菌株MS-1、MS-2、MS-3,分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3株分离菌均为γ-溶血,不具有生物膜,疏水性50%~93.3%,自凝集性43.6%~69.2%;可在pH 2.0~12.0环境和5.0 g/L胆盐中存活;经高温处理后仍可生长;3株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结论】芽孢杆菌MS-1、MS-2和MS-3抗逆性高,黏附性能及饲料学安全性高,可作为大口黑鲈养殖中潜在益生菌。  相似文献   
69.
为定量表征云南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及对页岩气影响,通过对24块龙马溪组页岩进行TOC质量分数、全岩矿物组分、低温氮气吸附测试,从页岩孔隙结构及矿物组分两个方面分析讨论二者对页岩孔隙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昭通地区龙马溪一段不同小层之间孔隙发育,非均质性强,有机质质量分数在1小层最高,纵向上具有降低—升高—降低的“三段式”变化,页岩孔隙分形维数具有分段特点,其中分形维数D2介于2.699 4~2.912 4之间,平均为2.826 5,分形维数D1介于2.617 4~2.719 4之间,平均为2.673 4,孔隙结构复杂,分形维数在1小层最高,向上逐渐减小。页岩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及地质因素相关性分形显示:TOC质量分数及石英体积分数控制微孔的发育,提供主要的比表面积,与分形维数具有良好正相关关系,有利于页岩气的赋存,总含气量及吸附气比例高;黏土矿物及白云石体积分数主要控制介孔及宏孔的发育,提供主要的孔体积,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结合生烃、储集及开发因素可知,1小层及3小层因其TOC质量分数高、分形维数大、脆性强的...  相似文献   
70.
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发布的MODIS第6版本逐日积雪范围产品(V6)仅提供了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而用户往往关心的是积雪范围或积雪覆盖率。NSIDC推荐全球积雪范围最佳的NDSI阈值为0.4,但是青藏高原地形复杂,积雪斑块化特征明显,单一的NDSI阈值并不能精确地判识不同下垫面上的积雪。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可能影响积雪判别的NDSI阈值。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卫星Landsat-5 TM数据,获取了青藏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判识积雪的最优NDSI阈值。结果表明,在草地和稀疏植被地表类型下,最优NDSI阈值分别为0.33和0.40;在其他下垫面类型下,最优NDSI阈值为0.47。以Landsat 8 OLI数据为"真值"对该NDSI阈值确定的积雪范围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新的NDSI阈值获取的MOD10A1 V6积雪范围产品的总体精度OA、错分误差OE和漏分误差UE分别为87.88%、5.20%和6.87%。而采用传统的0.4阈值时,其OA、OE和UE分别为87.36%、3.98%和8.60%。这表明考虑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的NDSI阈值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青藏高原积雪判别精度,特别是对占比面积较大的草地区域,通过NDSI阈值优化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积雪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