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5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1篇 |
大气科学 | 29篇 |
地球物理 | 33篇 |
地质学 | 113篇 |
海洋学 | 16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86篇 |
自然地理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近几年来,面对回暖的经济形势、“四大、两新”建设和“调结构、转方式”的新要求,土地刚性需求趋旺,资源保障压力增大,用地供求矛盾逐年更显突出。为了确保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各行业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切实解决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重不足的问题,我省各地转变土地要素保障思路,把加快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作为破解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来抓,严格依据“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的要求,坚持眼睛向内,努力自求满足, 相似文献
52.
针对GPS高程时间序列受各类噪声干扰的影响,导致难以提取有用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整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结合多尺度排列熵(MPE)的阈值降噪方法。该方法以EEMD为核心算法,将原始信号分解成一系列本征模态函数(IMF),并采用MPE作为指标将其分类为噪声IMF、混合IMF和信息IMF;然后利用阈值函数处理混合IMF,实现二次降噪;再重构降噪后的数据与信息IMF,获得降噪结果。仿真信号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相关系数法、MPE法相比,降噪评价指标RMSE、SNR和dnSNR均为最优,说明该降噪方法效果最好,本文方法获得的降噪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时间序列本身的非线性变化特性,可为GPS高程时间序列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3.
2009年1-2月,开封市冬小麦出现大面积的枯黄,甚至死亡现象,对2009年全市夏粮总产量和全年粮食总产量的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麦田实地调查及对麦播以来开封市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造成2009年初开封市冬小麦出现大面积枯黄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麦播种以后开封市长期干旱少雨,麦田旱情严重,直接影响到冬小麦正常生长;二是2008年12月下旬开封市出现大范围强降温天气,最低气温锐降至-10 ℃以下,全市冬小麦不同程度受冻;三是农户冬季麦田管理措施不到位,普遍未浇越冬水;四是小麦品种选择不当,部分品种抗逆性较差;五是地下害虫危害较为严重;另外还与本地的小麦耕种方式有一定联系.要减少不利因素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就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及时采取必要的农业技术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及时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合理适时冬灌,加强田间管理,严防冻害发生;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科学做好秸秆还田工作. 相似文献
54.
55.
利用西安探空站1975—2012年规定等压面温度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地区高空温度垂直分布、年内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法作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至100hPa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400~300hPa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100~70hPa温度最低,70hPa以上平流层下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西安高空规定等压面温度年较差变化明显,地面~250hPa温度年较差为27~15℃,200~30hPa为1~8℃,对流层温度年较差较大,而平流层的较小。M-K分析表明,西安地面及850hPa温度在1994年前后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56.
57.
基于可达性与数据场的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场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场能是区域发展"龙头"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的抽象表达,可有效刻画区域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k阶数据场等模型,综合测度了长三角经济区区域可达性与空间场能,并揭示了该区域空间场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2000年以来,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城市取得了长足发展,且总体倾于均衡发展;②区域可达性条件不断改善,3 h时间圈的平均通达距离由2000年的81km提高到2008年的122 km;③区域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分布结构由单核“Z”字型向“多极”网络状形态转变;④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场能分布格局可适度划分为高场能区、较高场能区、一般场能区、较低场能区、低场能区等5大类型,并呈现出圈层状特征与"两极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59.
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推进优化我国区域工业韧性演变格局和厘清工业韧性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在突变级数模型对工业韧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泰尔熵指数和Tobit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提升显著,总体上达到了中高韧性水平。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内部差距不断缩小,但仍然存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核心-边缘”分异格局。(2)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工业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及宁波等城市周边形成高水平工业韧性的集聚区。(3)工业结构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最主要因素。区域金融环境、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区域外贸依存度均不同程度对工业韧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