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6篇 |
免费 | 128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篇 |
大气科学 | 90篇 |
地球物理 | 106篇 |
地质学 | 531篇 |
海洋学 | 76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59篇 |
自然地理 | 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61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辽西低凸起北段现存物源区范围小,长期被认为供源能力不足缺乏优质储层而成为勘探"禁区".为理清辽西低凸起北段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古物源区面貌、古沟谷与坡折体系等源-汇要素精细描述,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自南向北发育多个孤立的"链状岛"状隐性物源区,并发育半充填型和侵蚀型两类古沟谷及8种坡折带组合类型,多个近源沉积体环物源分布.源-汇耦合关系决定了砂体的富集程度,其中物源区大小及持续发育时间是影响砂体发育的决定性因素,断裂活动及坡折带类型进一步决定了不同位置砂体富集程度的差异性.上述新认识指导发现了锦州25-1、锦州20-2北两个油气田. 相似文献
92.
93.
分析1998年汛期湖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选取地面、850hPa、700hPa、500hPa各层温度露点差(T-Td)资料,统计露点锋(干线)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干线与大暴雨过程关系密切,在500hPa上的反映更明显。 相似文献
94.
绝大多数针对极端作用下的结构连续倒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能实时地根据构件的损伤状态对分析模型进行修改,也不能考虑连续倒塌过程中的各种碰撞问题。连续倒塌过程中发生的碰撞对结构响应预测有重大影响。本文依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生梁-梁碰撞的机理,基于OpenSees平台建模,结合Matlab的混合编程计算碰撞力,通过添加碰撞时程力并对结构进行模型更新,合理地实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连续倒塌过程中发生梁-梁碰撞的具体过程。将得到的结果和传统时程分析法的结果进行的对比表明,结合Matlab和OpenSees命令可以实时地计算碰撞力序列和对结构进行更新,梁-梁碰撞和构件的逐步失效使结构的水平位移和转角有一定的增大,竖向位移有一定减小。 相似文献
95.
以位于"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的皂角沱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崩塌所处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环境进行野外调查,分析崩塌的发育特征;采用不连续变形分析软件DDA,对坡体失稳崩塌的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地形放大效应在震中区是客观存在的,具倾向坡外的陡倾控制性结构面的高陡突出地形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该坡体崩塌失稳模式为:峰值加速度放大→增加的振幅迫使岩体沿陡倾坡外的控制性结构面迅速拉裂→沿滑动面发生崩滑→高速脱离滑源区→巨大的势能和动能驱动块体做长距离运动。通过数值模拟可知,随着斜坡坡高的增大,地震加速度和速度无论是在水平向,还是在竖直向均存在放大效应,但是水平向的放大效应较竖直向更明显;结构面监测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放大系数相比稳定的坡体要大得多,地震袭来,当遇到陡倾坡外的不连续结构面时,斜坡动力响应强烈,最终危岩体沿控制性结构面发生崩滑破坏。 相似文献
96.
从气体地球化学、有机质热变、包裹体均一温度、古地温梯度、成岩矿物、重金属元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证实了东营凹陷发生了大量的热流体活动.热流体主要沿活动性较强的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 并以侧向强迫对流为主, 同时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热流体通过改变温度场和地温梯度以及带入一些无机物质, 导致水-岩相互作用强度和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97.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养殖试验,研究了该蟹的生长和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蟹在淡水中生长,在盐度8-25的海水中繁殖;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5个阶段。各阶段的生长和生态特征各不相同。规格较大的蟹其绝对生长值也大,但相对生长率则较小;相反,规格较小的蟹其绝对生长值较小,但 相对生长率则较大。合浦绒螯蟹交配的适宜水温是15-20℃,盐度8-25;蚤状幼体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0-25℃,盐度8-25;大眼幼体已趋于淡水生活,其生长的生长速度较快,一年内可长成,开展人工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以碳氧同位素作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试图从古湖泊演化的角度,阐明高原新生代早期环境演变历史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所有分析样品中生物碎屑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显示最低值,反映它们沉积在一个水体滞留时间短的开放性淡水湖泊系统中。泥晶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封闭性咸水湖泊体系中,而叠层石灰岩类明显富集13C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从始新世到渐新世至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δ18O值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δ13C则由古近纪的负值变为新近纪的正值,反映该区古湖泊系统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预示古近纪到新近纪之交高原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99.
台北凹陷地下水动力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现今为重力水流盆地。台北凹陷可划分为胜北洼陷和丘东 -小草湖洼陷两个地下水流系统。区域地下水流向自北向南,北部山前构造带为地下水补给区,南部中央断裂带北缘为地下水排泄区。垂向上,地下水的连通性较好。台北凹陷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地下水动力演化阶段。早期 (早侏罗世 -晚侏罗世 )为压实水流阶段,该阶段导致区内较大规模的油气藏均分布在生烃洼陷周围,有效烃源岩展布范围之内;中期 (早白垩世 -第三纪中新世 )为压实水流 -重力水流阶段,该阶段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改造和调整,并在压实水流与重力水流的混合带形成油气藏;晚期 (第三纪上新世至今 )为重力水流阶段,它导致沿区域地下水流运移方向,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和含油气层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0.
西天山特克斯达坂岩基解体的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克斯达坂岩基呈近E-W向分布于天山西部伊宁地块腹地[1-3],出露面积约180 km2,前人将其作为一个简单的深成岩体,时代定为二叠纪[1],也无重要矿化发现[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