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3篇
  免费   1045篇
  国内免费   3450篇
测绘学   385篇
大气科学   1641篇
地球物理   2236篇
地质学   5105篇
海洋学   707篇
天文学   311篇
综合类   675篇
自然地理   1028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379篇
  2005年   426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362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435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338篇
  1992年   284篇
  1991年   376篇
  1990年   339篇
  1989年   379篇
  1988年   435篇
  1987年   359篇
  1986年   257篇
  1985年   350篇
  1984年   284篇
  1983年   211篇
  1982年   167篇
  1981年   120篇
  1980年   172篇
  1964年   89篇
  1960年   52篇
  1959年   108篇
  1958年   120篇
  1957年   1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地球内核相对于地幔差动旋转的第一个证据,来自地核震相差异走时异常30年变化的观测(Song and Richards,1996.地球内核差异旋转的地震学证据。Nature,382:221~224)。成双的远震的对照比较,对于测量这种差异走时以及检验它们的时间变化,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与直接测量差异走时的方法不同,这一技术不需要有准确的地震定位。这一方法首先在认为无差异走时的成双的远震的例子中受到检验。这些检验使我们得以指出双远震方法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极性反转。之后又在法国记录的汤加深震和阿拉斯加科利奇站(COL)记录的南桑德威奇群岛地震应用了这一方法。以上地震使Song和Richards提出了内核旋转的观点。对第一条路径我们没有发现时间的变化,这与以前的研究一致。对于南桑德威奇岛至科利奇的路径,成双的地震分析表明:在这一方法的分辨率内(大约0.05s)不能检测到PKP走时的显著时间变化。Song和Richards观测的残差变化是30年约0.3s,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于震源的定位误差。因此,当前的地震学观测没有检测到内核的差异旋转,这是因为如果有差异,也小于目前地震学的检测能力,即小于0.2°/a。  相似文献   
992.
报道了距富尔奈斯火山顶8 km处的GEOSCOPE台网甚宽频带地震台观测到的甚长周期的瞬变过程。我们将地震台观测到的地面速度转换成地倾斜并通过与同一拱顶观测室内Blum型传统摆式倾斜仪记录的数据相比较检验了结果。通过比较表明,用水平地震仪测量周期小于25h的地倾斜是有效的。把这种方法用于1991年以来的几次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之前观测到的瞬变过程。由于GEOSCOPE台站到火山顶的距离适中,因而所得到的地傾斜观测值提供了有关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的信息,补充了火山顶部地倾斜观测网提供的有关岩浆源的形态和位置信息。  相似文献   
993.
1 BASIC PROBLEMFlood protecton, sPreaing of settlements and occuPatin Of river valleys were maor reasons to damand lindt rivers throughout Europe in the ndd 19th century. Engineers of those days often knew very wellabout the effects of their plannings: shortening the river length would accelerat the now and thusencourage the erosion into the river's sedAnents. Two vital advanages could be obtalned from that kindof constrUction, landuse of the fOrmer flood plains on the one and increasin…  相似文献   
994.
1 THE LOWhR unR INNThe Inn river has its source in the alPine region of the GraubUnden canton of Switzerand. ThecatChment area of about 260(X} kIn2 includes mountains of the central Alpes up to 40(X) m. The river runs5l7 km thrOugh the countries of SwitZerand, Austria and Germany on itS way into the Danube mver. Thedischarge of the river at its mouth in the city of Passau is mainly infiuenced by the snow melt in themountainous catchment area and vches between apProx. 200 m3ls durin…  相似文献   
995.
SEDIMENT TRANSPORT IN TIIE YANGTZE RIVER ESTUARYSHEN Zhigang'ANSTa^CTThe hy~ntalc and the sedimen tranSport Patter'nS within the estUaIy of the YangtZe mver arecomPlex because of intemehon of fluvial and the hdal forCes, depending on freshwate discharge andhdal range. Based on the data measuIed in meent years, thes papo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hcs of flowand sNnt movemen in the tw forer EstUaIy and their iIifluenc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estuaryKey W: YangtZe mver…  相似文献   
996.
1 INTRODUCTIONThe macroscopic vedation of the stage-discharge relationship of unsteady nows in alluvial rivers is animPortant and comPlex problem. The Jinjiang reach of the Middle Yangtze Xiver swells often and theflood defence of the reach is the most serious. The stage-discharge relationship is the basic featore of theflow characteristics. The three hydrological stahons, Chenglingii station (at the exit of the DongtingLak), Jianll station and Luoshan station, are key stations on the…  相似文献   
997.
利用通海地磁台(L=1.03)1999年SMALL磁通门磁力仪记录资料,对Pc3脉动出现率的统计结果表明,日出现频次有两个峰值,即清晨06:00-07:00LT(地方时)出现频次最高,午后14:00~15:00LT为次峰值。Pc3脉动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4月和12月,其次是8月和9月;最少的是6月和7月。按季节统计结果为春秋季出现频次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998.
东海近3.5万年来古海洋环境变化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AMS~(14)C测年及浮游有孔虫δ~(18)O和δ~(13)C资料,分别利用U_(37)~K,∑C_(21)~-/∑C_(22)~+和Pr/Pn恢复了近3.5万年来冲绳海槽的古海洋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近3.5万年来,冲绳海槽经历了7次较强的气候变冷事件(C1~C7)和9次陆源物质减少事件(e1~e9),其中的G1相当于全新世中晚期冷事件,C2~C4和C7分别相当于H1~H4事件,e1,对应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降低.H事件发生时,陆源物质供应显示增加的趋势.气候变冷导致河流输运陆源物质的能力减小,冬季风输运陆源物质的能力增强,H事件与东亚冬季风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25.8~15.5kaBP)还原环境发生剧烈波动,强还原事件(R1~R3)对应于SST的降低和陆源营养物质的增加,而弱还原事件(O)对应于陆源营养物质的减少.还原环境的变化与表层生产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9.
恒山地区变基性岩墙群的发现及"五台群"绿岩地层的解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造填图及剖面研究揭示了恒山中南部"绿岩带"实为变基性岩墙群强烈剪切、构造置换的产物, 它们明显侵入于新太古代灰色片麻岩内及高压麻粒岩区. 恒山高压麻粒岩区产状平缓, 向南逐渐被产状陡立变基性岩墙群侵位. 变基性岩墙的侵位明显晚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事件, 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并经历后期走滑剪切变形. 锆石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 恒山中南部的变基性岩墙侵位于(2499 ± 4)~(2512 ± 3) Ma之间, 并经历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恒山南部-五台山区新太古代末期变基性岩墙群的发现, 进一步证实这一时期华北中北部经历伸展构造热事件, 提供了划分太古宙/元古宙界限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标志, 及华北与其他大陆早期构造演化对比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000.
大别造山带140~85 Ma热窿伸展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热年代和差异冷却特性表明, 140~85 Ma大别造山带进入热窿伸展作用时期, 由此引发基底广泛熔融、北淮阳剧烈火山喷溢以及合肥盆地断陷等过程. 这次热窿事件包括强热伸展阶段(140~105 Ma)和晚期衰退阶段(105~85 Ma). 在强热伸展阶段, 热窿区集中在大别/红安地块, 并以大别地块热窿作用最为强烈, 某种意义上可将红安地块视为大别热窿翼部. 大别热窿构造包括麻城-岳西热轴、穹核组合及其外围翼部, 热轴平行造山带延向展布, 北淮阳与高压/超高压(HP/UHP)岩石构成下滑翼部, 岳西、罗田热窿核分别占据麻城-岳西热轴东、西两端, 它们最终成型时代不一致. 热窿伸展进程伴随着大别强热中心沿着麻城-岳西热轴迁移摆动, 如果将热窿事件与造山带根部拆沉相联系, 这种拆沉作用应以间歇性、迁移性、规模性与区域差异性为特征. 在伸展衰退阶段(105~85 Ma), 大别造山带仍显现穹状热窿布局, 但其伸展强度、岩浆活动显著减弱. 解析热窿伸展作用, 对于认识大别HP/UHP岩折返模型、"南北大别界限"以及造山过程机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