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溧水、宁芜等火山岩盆地、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岩带、广西等地的凝灰熔岩地质体的宏观和微观特征研究,总结了凝灰熔岩的相特征,建立了二相成因模式,对凝灰熔岩的成因机理,火山喷发方式、岩类归属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凝灰熔岩熔离成因的看法。  相似文献   
22.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地、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组织有关单位,在总结近卅年来开展  相似文献   
23.
南山坪古油藏的形成及其破坏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元芳  丰勇 《矿产与地质》2005,19(3):296-298
南山坪古油藏以南山坪背斜(圈闭)为依托,油藏的形成、破坏与背斜(圈闭)的形成及演化息息相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南山坪背斜的雏形,与之对应的是最初的油藏形成;南山坪背斜在印支运动得到加强,形成构造圈闭,与之对应的是原油藏裂解生气及烃源岩进入生气阶段,形成气藏及部分沥青。之后的燕山运动Ⅱ幕使得南山坪背斜(圈闭)被褶皱和断层复杂化,形成由东南向北西的逆冲断裂,其上覆盖层抬升、剥蚀,原油藏彻底破坏,成为古油藏。分析认为,南山坪古油藏的破坏因素主要是印支期的热裂解和燕山运动Ⅱ幕的构造抬升、剥蚀,且后者更为主导因素。比较南山坪古油藏、余杭泰山古油藏及威远气藏,力图寻找其共性及差异性,从而为中国南方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不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以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其毕业生在国民经济建没中所起的作用是“学科型”毕业生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25.
26.
张书元  周希云 《贵州地质》1992,9(2):143-149
雪峰隆起带西缘是否存在大的推覆构造,是80年代以来地质学者热烈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依据丰富的地面地质资料和深部物探资料,从地面地质构造特征、早古代沉积相带展布、深部物探资料(主要是可控震源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对比分析、雪峰隆起带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其演化过程等几个方面,论证了该区并不存在大的推覆构造,雪峰隆起带不会是外来的推覆体。  相似文献   
27.
碎斑熔岩相特征与相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8.
本文结合我国互联网使用现状和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对网络在地震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证,提高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地震专业网站建设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29.
本文对川滇地区1988年以来30次Ms≥5.0级地震前ML≥3.0级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中、强地震前ML≥3.0级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曲线有一个非线性趋势增强的变化过程,曲线上升的非线性增强对整体区域一定时间段内有震、后续地震和无震的判断给出了震前地震活动的中、短期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30.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边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中国东部和北部地区155站1961-1999年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量资料,根据Thornthwaite公式计算水分需要量和湿润度指数,定义了-20和0的湿润指数等值线分别为季风边缘区的上、下边界线,然后分析了上、下边界线的10 a际平均位置及其变化情况,并比较了上、下边界线的10 a际平均位置与39 a平均位置,发现中国东部季风边缘区上、下边界线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下边界的波动还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分析了季风边缘区3个分区(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区)的降水变化,发现各区的降水变化趋势与边界线的波动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