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9篇 |
免费 | 66篇 |
国内免费 | 1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篇 |
大气科学 | 109篇 |
地球物理 | 14篇 |
地质学 | 213篇 |
海洋学 | 17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41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于莎燕副省长在2013年12月30日召开的以田间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统筹谋划,通力协作,合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努力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2.
农垦建三江管局地处三江平原腹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00万亩,是全国耕地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地区,被誉为“绿色米都”、中华“大粮仓”。 相似文献
203.
针对区域相对高程对Tm模型影响研究领域的空缺,基于已有的对流层顶经验模型,讨论区域相对高程对Tm模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区域的h0Tm回归模型,同时建立青藏高原地区的区域模型h0Tm-Qz。模型检验结果表明:1)以ERA5格网数据为参考值,h0Tm模型的RMS为2.43 K,相比于Bevis公式和GPT2w-1模型,精度分别提高了1.15 K(32%)和0.63 K(21%);2)以探空数据为参考值,h0Tm模型的RMS为2.48 K,相比于Bevis公式和GPT2w-1模型精度分别提高了1.19 K(32%)和2.06 K(45%),h0Tm模型在中国区域表现出较低的误差和良好的稳定性,尤其是在中国西部地区表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3)顾及区域相对高程的青藏高原区域模型h0Tm-Qz相较于该地区的单因子(Ts)区域模型TsTm-Qz和Bevis公式,精度分别提高了0.54 K(19%)和2.50 K(51%)。 相似文献
204.
205.
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需要研究不同地下水流系统发育模式下渗流场和温度场的互相影响。基于二维潜水盆地多源汇的数值模拟和室内砂箱实验,改变降雨入渗强度,通过砂箱底部加温研究上下边界不同温度差条件下的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入渗强度加大,地下水流速增大,地下水流系统由单一区域系统向复杂的局部+区域、局部+中间+区域多级嵌套系统转化,水流对温度的再分配影响变大;(2)补给区等温线受下降水流影响下移,排泄区等温线受上升水流影响上抬,其中区域补给区和区域排泄区温度变化幅度最大;(3)砂箱底部加热后,含水层潜水面下降,地下水流速增大,流线循环深度整体变大,滞留带范围缩小。温度差是地热丰富地区的地下水流系统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6.
为扎实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虎林市国土资源局近期全面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 相似文献
207.
208.
通过岩石学特征研究和阴极发光分析,结合Fe、Mn、Sr元素特征及氧同位素资料,研究西藏南羌塘坳陷昂达尔错地区侏罗系布曲组碳酸盐岩阴极发光特征并进行成岩阶段划分。结果表明:(1)布曲组碳酸盐岩阴极发光强度总体较低,这与其较低的Fe、Mn含量有关,说明沉积期后非海源流体对碳酸盐岩的影响较小,海源流体在成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伴随着成岩作用增强,不同岩石类型中的Mn含量逐渐增加、Sr含量逐渐降低,氧同位素值总体上向高负值方向偏移,对应的阴极发光强度逐步增加;(3)泥-微晶白云岩具有最强的阴极发光性和最高的Mn含量,在白云岩化过程中可能与近地表弱还原环境有关,蒸发泵和渗透回流作用可能是这些岩石白云石化作用的主要机理;而结晶白云岩则具有较弱的阴极发光性和较低的Mn含量,孔隙流体可能远离大气淡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其白云岩化作用是在深埋藏环境中发生的;(4)布曲组碳酸盐岩经历了准同生-同生阶段的海水成岩环境→早成岩阶段的近地表-浅埋藏弱还原成岩环境→中-深成岩阶段的中-深埋藏深循环温压水和高盐度地层水成岩环境的连续改造→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系早期构造热事件热液改造阶段→表生成岩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9.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关闭,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一次为震旦纪;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留纪末,华南洋关闭,形成前陆盆地系统.它由前陆推覆体、前陆前渊、前陆隆起和隆后盆地4部分组成.前陆推覆体细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随着推覆体的上叠式的逆冲,形成外前渊盆地(钦防一带)和内前渊盆地(湘西、黔东南).当前陆推覆体向克拉通推进时,前陆隆起也逐渐向后退.此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推覆体进一步逆冲,前陆隆起继续隆升,且露出水面,使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晚志留世末,前陆盆地回返,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扬子大陆.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