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多级模糊评判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某些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化然  郭瑞芝 《地震研究》1999,22(3):217-220
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多级模糊评判方法应用到地震综合预报工作中。选取地震活动性和定点前兆共14个因子作为因素集合,建立综合评判矩阵和综合预报地震强度的评判模型,并应用于天津及邻近地区地震预报中。结果证明多级模糊评判方法在综合预报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2.
对1999年8月17日伊兹米特7.4级地震后的2069次M≥2.0余震进行了时间、空间序列分析,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3.
地磁ULF前兆信息研究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前ULF(Ultra Low Frequency:超低频信号,频段为0.005~10Hz,国内俗称电磁波)电磁异常信号是近年国际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国际上典型震例前观测到的ULF异常信号的表现形式、目前采用的一些数据处理方法以及震前ULF信号可能的产生机制,以供相关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54.
以汤加Mw8.0地震为例,着重分析了DEMETER卫星记录中截止频率附近电磁场频谱在震前的异常演化特征.根据地震前后该区域3个月的数据对比,发现电场频谱增强与地震孕育的关系很不明显.而长时间、大范围的电场频谱减弱现象可能更值得关注,白天和夜间的电场频谱显示同一特征.2006年夏秋季节38次6级以上强震短期异常的统计平均...  相似文献   
55.
讨论了地球内部的波动现象与构造及地震间的关系。引进了4类广义构造波。它们是:表现为地球不同年代的综合构造运动结果的超长周期构造波;由地震活动性迁移,即所谓地震活动波所反映的长周期(不同类型与不同速度的,周期从几年到几十年)构造波;由地震前兆三阶段发展过程反映出的中等周期(从几月到几年)构造波;以及由地下水位、地倾斜、重力、地震波、电磁辐射、地声等的变化所记录的短周期(从几分到几天)构造波。地震活动波又有3类,可分别用广义瑞利型构造波、广义洛夫型构造波及广义导波型构造波来解释。最后,研讨了地球内部波动现象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它们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地震预报以及地震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6.
利用1950.0,1960.0,1970.0,1980.0,1990.0等年代的地磁资料,建立了时空变量统一的三维中国地磁基本场模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时空变量统一的三维中国地磁基本场模式是成功的,可行的。本文还以此模式场作为正常场,计算出1970.0年中国地磁异常场,并把地磁异常与地质构造(岩性分布)相比较,发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Sompi谱分析方法在处理数字地震记录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化然  冯德益 《地震》1995,(4):359-364
使用数字地震记录,应用Sompi谱分析方法,对1989年1月-1990年7月发生在唐山地区20个地震5和1988年7月-1989年10月发生在大同周围地区10个地震波谱进行了分析,从而对1990年7月23日唐山ML4.9震和4.9地震和1989年10月19日大同ML6.1地震P、S波频谱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地震前P、S波频谱的卓超频率fd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58.
陈化然  蒋邦本 《中国地震》1998,14(2):131-139
本文利用1950-1995年长达45年的地磁资料,建立了中国地磁基本场时空变量统一模式。然后,又以此模式场作为正常场,计算出1970年中国地磁异常场,并与地质构造相比较,发现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9.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的地震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地震学参数(如大震烈度图、综合等震线、余震分布、震源尺度、地震矩、地震应变、能量、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分布等,通过综合集成,刻画了我国陆区地震活动性的空间展布格局。并将其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及其边界相比较,发现中国7级以上强震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活动地块的边界上,这对进一步了解活动地块的运动性状、探讨地块之间相互作用及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用华北地区十二个地磁台资料,用时空变量统一拟合法,得到地磁场理论模型。然后消去时,空两方面的正常背景,利用剩余场来探寻地震的中长期前兆,密集等值线分布与应力方向和构造单元的走向是大体一致的,这说明利用地磁场来监视应力的积累过程也许是可能的,最后,给出了未来1-3年强震危险区初步的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