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264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429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27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6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14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19篇
  195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介绍了法国在地下水管理中所采取的立足全局和长远利益、加强短期用水协调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在立法、财政和教育宣传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以保存地下水储量,保护水质,从而促进水资源的正常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42.
亚利桑那北部科罗拉多高原上的数百个角砾岩筒均形成于古生代沉积岩中,岩筒中的铀、铜矿床产于密西西比系红墙(Redwall)灰岩至三迭系钦纳尔组(Chinle For mation)的岩石中,具穿层特征。这些岩筒并不是典型角砾岩筒,与火山岩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而是红墙灰岩内的溶蚀塌陷与上覆岩层升蚀作用的结果。红墙灰岩中的岩溶作用开始于密西西比纪,并延续到三迭纪或者至少在三迭纪又再次活动。成矿作用产生于中生代,紧接在岩溶作用之后。大峡谷(Grand Canyon)地区角砾岩中的采矿活动开始于19世纪,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主要是开采哈克Ⅰ、Ⅱ、Ⅲ号矿床(hack Ⅰ,Ⅱ,Ⅲ),但开采的矿种已从铜变为铀。岩筒规模较小,但其中的矿石品位高,最高可达55%U_3O_8,平均值为0.30—0.60%U_3O_8。地表矿化通常出现在黄铁矿和针铁矿结核中,并沿断裂分布,还原带的原生矿石则主要分布在充填于上覆岩层角砾中的粉砂岩基质中。矿石矿物是沥青铀矿,共生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砷黝铜矿、针镍矿、硫镍钴矿和辉铜矿。某些地表结核包上了一层孔雀石外壳,并意外地富集有银。黄铁矿很丰富,某些岩石的有机炭含量也十分高,因此,可以认为有机炭和黄铁矿可能是铀的还原剂。如果铀是以重碳酸盐或碳酸盐化合物形式搬运,那么角砾岩筒就有可能是释放CO_2,使成矿溶液平衡遭受破坏,并造成沥青铀矿沉淀的唯一通道。矿石中许多元素都明显地产生富集。这些元素是:Ag、As、Ba、Cd、Co、Cr、Cs、Cu、Hg、Mo、Ni、Pb、Sb、Se、Sr、U、V、Zn以及稀土元素,其中Cu、Pb、Zn、Ag尤其是As,可能是矿化岩筒最好的地球化学示踪元素。有关成矿溶液的成因现在还不清楚,但角砾岩筒内硅化作用不强烈,根据闪锌矿、白云石、石英和方解石测定的流体包裹体温度为80—173℃,可以认为成矿溶液属低温热液,但高于据科罗拉多高原上地热梯度所推算的温度。除铀矿之外,其它的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点与密西西比河谷式矿床相类似。  相似文献   
943.
绪言哈勒派印第安人居住地位于亚利桑那州的西北部,66号公路的北部与科罗拉多河的洛厄格拉尼特弋格南部的交汇处(图1)。调查区位于皮奇斯普林斯山谷以东,格兰德沃什悬崖以西,科罗拉多以北所构成区域的西半部。科罗拉多河的许多北东向的大支流切过这个地区,称之为哈勒派高原。哈勒派高原被早石炭的红墙灰岩覆盖,是一古新世形成的侵蚀面(扬,1979年)。呈零  相似文献   
944.
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NCEP CFSv2)提供的1982~2010年历史回报资料和2015年6~8月预报产品、NCEP CFS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地面观测降水资料,评估了NCEP CFSv2对2015年(厄尔尼诺发展年)中国夏季月降水和环流形势的预报能力,并分析了影响模式预报技巧高低的可能因子。结果表明:1)模式对降水的预报技巧较低且表现出明显的月变化(7月最高,8月次之,6月最低),但总体水平都不高。预报技巧明显依赖于提前时间的长短。2)CFSv2对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500h Pa关键区环流异常空间模态表现出较高的预报技巧。对全东亚区域,模式基本都可提前5~9天(7月9天,6月6天,8月5天)较为准确的预报出未来一个月高度异常空间模态。3)通过对比分析发现,CFSv2环流预报中选取12个集合成员(滑动3天)可以得到较稳定的预报结果。4)在2015年夏季月尺度环流异常模态预报中,东亚全区的环流预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高纬地区的预报。CFSv2对中高纬环流月预报技巧(6~8月都能从提前4天开始就基本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比热带地区更高更稳定。   相似文献   
945.
基于植被叶片水平提出一种表征植被组成的结构模式—荣枯比,分析不同荣枯比下植被波谱响应的规律,对比叶绿素及植被水分含量指数随着荣枯比变化的速率,对不同荣枯比下植被叶绿素、含水指数与叶绿素、水分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荣枯叶片组合的模式增强了植被吸收特征,波段570~700,1300~1540nm对于荣枯变化均具有指示作用;NPQI,NPCI,R695/R420,R695/R760,R750/R700,红边峰值面积、红边振幅、红边振幅与最小振幅的比、NDVI,随荣枯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特征,这九个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高度相关;植被指数NDWI,PRI也对荣枯变化高度敏感并与水分含量高度相关,其相关系数超过了0.9.导数光谱更能反映不同荣枯比结构模式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在波段552~628,630~686nm区域,其对组合叶片的敏感性优于基于叶片的植被指数;红边位置这一与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度相关的指数对于荣枯组合结构模式的变化失去其敏感性,而对荣枯变化敏感的红边参数为红边峰值面积、红边振幅与最小振幅的比.沙地对于枯叶的影响比荣叶的影响大,400~700nm可见光波段及1300~1540nm,沙地的影响随着枯叶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差异达到了7%左右;700~1300nm近红外波段,沙地对于组合叶片的叠加作用超过了10%.  相似文献   
946.
根据样地调查资料,对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外围荒漠植被的生物量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梭梭自然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研究表明,梭梭群落在一年的生长周期内没有明显的生长变化,只有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和8月下旬出现,但是绿色同化速率快。梭梭地上生物量中,多年生枝条比例最多占地上生物量的60%,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生物量较少,一般占30%以下。5月份梭梭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生长比较缓慢,地上生物量42 052.197g/m~2;7~8月份达到高峰76 457.18~92 922.598g/m~2,这是梭梭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生长最旺盛、最有活力的时期;进入9月份随光合作用的下降生物量也下降至86 794.669g/m~2;10月份生物量迅速下降11月接近零,准备冬眠,脱落大部分枝条被并入非同化系统。梭梭群落地上生物量增长规律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其地上现存量季节动态呈二次抛物线方程y=a bx cx~2形式;梭梭绿色同化系统(AS)和非同化系统(UAS)的现存量集中分布于地面8~60cm和20~90cm的范围内,属典型的中繁型群落。梭梭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与梭梭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的萌发、生长、脱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7.
策勒绿洲深处封闭环境之中,是典型的极端干旱区,属于独特的荒漠——绿洲型生态系统,通过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圈层结构及其绿洲化与荒漠化的反馈关系直观的反映出干旱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具体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两种,通过对策勒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表现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948.
喀纳斯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喀纳斯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各分量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得出(1)景区的限制因子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景区的适宜承载力为2 352人次/日,极限承载力为2 822人次/日;(2)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为全年弱载,旺季适载,旺季高峰目超载,旅游淡季严重弱载;(3)景区各景点承载力利用水平不同,游客多聚集在观鱼亭和湖边.在此基础上,提出时空分流、新增景点等调控措施解决景区超载和弱载问题,为景区的规划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949.
昆仑山北坡近5000年以来黄土堆积的环境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上游海拔2750m的一处台地的风尘沉积剖面KMA,利用沉积物粒度、总有机质含量(TOM)、碳酸盐含量和部分孢粉记录重建了当地近5000年的环境变化历史。研究认为,研究剖面所在地区在4300cal.aB.P.前和3000~2600cal.aB.P.之间相对湿润,其余时段均表现为干旱状态;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风沙活动在3400cal.aB.P. , 3000~2600cal.aB.P. ,1800cal.aB.P. , 1200cal.aB.P. , 900~650cal.aB.P.表现活跃,沙漠向南扩张,表明在KMA剖面古环境记录中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和山地的降水存在着显著分异。红色噪声谱分析还显示,KMA剖面的环境记录存在多种与太阳辐射或者太阳活动相关的显著周期,可能表明研究区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太阳辐射强迫有关。  相似文献   
950.
近45年哈密地区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2005年近45年哈密地区6个站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日较差、炎热日以及寒冷日的年际、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同时对降水、云量等要素也进行了分析,揭示其与哈密地区温度变化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近45年来哈密地区气候显著增暖,平均气温在夏季增暖幅度最大,春季最弱。1990年代以后增暖趋势表现最明显,21世纪以来增幅最大。与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也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最低温度的升高幅度远大于最高温度和平均气温的升高幅度。哈密地区近45年平均日较差显著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最低气温的升高幅度大于最高气温的升高幅度。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哈密地区的炎热日数显著增加,而寒冷日数显著减少。个别站的气温增温不明显,这与局地的降水、云量增加,日照减少有一定关系。此外,哈密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在1980年代中后期有一次明显的突变,突变时间晚于新疆其他地区5~6年左右,表明气候突变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