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8篇
地质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正在从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方向发展.为了配合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获取关键科学现象和科学数据,提出建立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可分为9部分监测内容,即土地利用变化、土壤属性、作物长势、土壤污染和盐溃化、土地利用集约度、农用地流转、土地生态状况、基于地块的土地质量调查和土地退化监测,合计35个指标.指标体系结构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指标、数据来源与监测方法、监测尺度(区域、地块和样点)和监测周期.该指标体系能够配合国土资源部开展野外科研基地建设,满足基地开展长期综合监测和数据管理的需要.下一步需要从体现区域差异性和行业特色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指标,并发展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综合评价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生态学理论和国土资源信息集成研究不足的现状,该文以二调图斑为管理单元,以构建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全要素指标体系标准库为管理核心,研究了现阶段土地资源业务数据的集成整合方法,探索了土地资源全要素管理技术路线及其系统实现,并以都江堰市为例进行了应用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实现基于二调图斑的土地资源全要素管理,不但能够满足对于土地资源多种类型数据集成与整合,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相关业务工作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县级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郭旭东  邱扬  连纲  王静 《地理科学》2005,25(5):579-583
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针对其水土流失问题,建立了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压力指标包括地形、农用地、人口、收入及格局指标,状态指标包括土壤侵蚀、土壤肥力和粮食作物产量指标,响应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和政策指标。运用GIS、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土地质量指标的数值,采用分级赋值、综合打分的方法评价土地质量。结果表明,安塞县土地的压力较大,整体状态偏低,响应措施也不积极。探讨了指标在土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性并提出今后土地质量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环北京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环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农用地质量下降两个方面分析了环北京地区土地退化状况,并利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土地退化与气候、地貌、植被、土壤、人口、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因子之间关系,探讨土地退化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风蚀土地是环北京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主要分布在监测区内蒙古高原西北部、坝上高原北部及阴山北部地区,从监测区的西北到东南方向,土地退化数量逐渐减少;由牧草地退化而增加沙地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造成退化的重要类型,主要集中在浑善达克沙地监测区。基于建立的沙地增加、风蚀土地和水蚀土地逻辑回归模型,年均降雨量和土壤有机质对环北京地区沙地增加的影响最强,沙地增加最可能的区域将主要分布在浑善达克沙地的边缘地带和科尔沁沙地的东部区域;NDVI和土壤有机质对环北京地区风蚀土地影响最强,风蚀土地最可能发生的区域集中在浑善达克沙地南部;NDVI、坡度和土壤湿度对环北京地区水蚀土地影响最强,水蚀土地最可能发生的区域集中在监测区的东南部,并且所预测的最可能发生土地退化的区域与已存在的退化土地区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以上分析,最后提出了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乌伦古湖冰滑痕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乌伦古湖滨湖地区发育一种特殊的冰滑痕。冰滑痕长度可达数十米,宽度可达1~5 m。冰滑痕的形态类似于推土机推过的痕迹,其基本形态由头部、侧翼和滑动面三部分构成。头部发育丘形沙堆,侧翼发育线状沙脊,滑动面总体平整,局部发育冰融沙锥、冰融水滴坑、工具痕、冰融痕、次级滑痕等伴生沉积构造。冰滑痕是湖冰破碎后向岸漂移并在岸上滑移形成的。冰滑痕的形态和规模受湖面风力、湖冰的厚度、湖冰的动能、冰块的大小、冰块底部的光滑程度、湖岸的地形和坡度、湖滩沉积物的粒度和成分构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冰滑痕的形成经历了:①湖冰破裂阶段;②浮冰向浅水区运动开始接触湖底阶段;③水下冰滑痕形成阶段;④陆上冰滑痕形成阶段;⑤冰融阶段等5个阶段。冰滑痕主要出现在乌伦古湖的水下滨湖带、冰坝堆积带、湖冰活动带和湖冰影响带等四个微相带。冰滑痕形成后接受湖泊波浪和陆地风的改造并逐渐被埋藏保存到地层记录中。乌伦古湖的冰滑痕是在特殊的气候背景和天气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既具有重要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古湖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县级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调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阐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调控的重要意义 ,从县级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县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监测三个方面 ,深入分析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控体系和实现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8.
晚更新世以来中国海平面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旭东 《地质科学》1979,14(4):330-341
在我国漫长的海岸和陆架海的岛围至今保存着许多形态完好的海蚀地形、海相沉积及各种海洋生物的遗迹、遗体。近年来在大陆架海底调查中,声学探测和海底取样结果也证实广阔的大陆架海底保留不少代表古海岸带的残余沉积、地形。  相似文献   
19.
郭旭东 《地质科学》1974,9(1):59-80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喜马拉雅山又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在那里,群峰争妍、白雪皑皑、山高谷深,地势极为险峻,藏族人民称她为“冰雪的家乡”。它的上升对我国和亚洲北部地区的气候和自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迁的理想阵地。长期以来,关于本区复杂多变的古气候等问题曾引起了中外学者们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20.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