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2篇
地质学   1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21.
安国英  郭兆成  叶佩 《现代地质》2022,36(2):406-417
依据1989年至2019年云南大理地区所辖12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和洱海水质监测资料等文献,分析大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洱海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并总结洱海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降水量、气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89年至2019年期间,大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变暖明显,冬季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秋季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洱海水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及单因子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总体呈升高趋势,而水体透明度呈降低趋势;进一步可分成2个阶段,即2003年之前呈快速上升或下降变化趋势;2003年之后呈波动稳定趋势。洱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总氮、水体透明度分别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和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则呈负相关和正相关;而总磷与冬季平均气温、高锰酸盐指数与夏季或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内变化上,洱海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最近的2015—2019年期间呈现6—10月份明显增高,显示非汛期水质明显好于汛期状况。总之,1989—2019年期间,受大理地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的影响,洱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升高趋势,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加剧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洱海水环境仍然比较脆弱。  相似文献   
22.
2017年以来,以四川茂县新磨村高位垮塌、金沙江白格滑坡为代表的重大地质灾害多次发生,呈现出隐蔽性强、突发性高、破坏力大等特点,难以早期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并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但绝大部分灾害仍发生于全国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以外的区域。对这些人迹罕至、人不能至且观测条件苛刻的地区的重大隐患进行有效早期识别,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尚需解决的难题和重要任务。在总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特点与其应用局限的基础上,从光学遥感、InSAR、激光雷达等综合遥感测量的角度提出了以“形态、形变、形势”(三形)为观测内容、以定性识别灾害隐患位置、定量监测灾害体变形幅度、依靠综合遥感动态监测数据提升隐患识别能力的技术思路。对未来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与思考,以期服务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综合判断与早期识别工作。  相似文献   
23.
植被覆盖度作为反映地表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生态状况与生态地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中.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利用455景30 m空间分辨率Landsat系列影像获取了1988—2018年间流域尺度的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  相似文献   
24.
为了快速准确获取小区域高精度、大比例尺岩溶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为小区域岩溶石漠化的定量评价和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本文选择岩溶石漠化典型地区——蒙自东山生态治理研究区为例,基于2006年11月SPOT5和2015年1月Pleiades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覆盖度(FVC)进行岩溶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得到生态治理区2006年与2015年岩溶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两期FVC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生态治理区石漠化的演变趋势。遥感调查表明,研究区内石漠化十分严重,重度石漠化面积占比73.55%,中度石漠化5.36%,轻度石漠化0.53%,无石漠化14.86%,阴影及水域面积5.71%。不同等级石漠化面积的变化情况显示,2006-2015年,重度石漠化和无石漠化面积比例增加,重度石漠化由72.37%增加到73.55%,无石漠化从6.06%增加到14.86%,而中度、轻度石漠化面积比例减少,中度石漠化面积从11.58%减小到5.36%,轻度石漠化面积从4.35%减小到0.53%。轻度、中度和无石漠化区变幅明显。研究区石漠化发生率从88.27%降低到79.43%,总体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5.
机载Li DAR数据是进行矿山高植被覆盖区地面塌陷调查的有效工具。利用湖南某矿区的机载Li DAR点云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分割的渐进三角网滤波构建DEM的方法。首先,对原始机载Li DAR点云数据进行重新组织,以提高邻域点计算效率;其次,结合高程差计算区域统计值,按照地形情况分割测区内的地面点和非地面点,利用地面点构建初始稀疏TIN模型;然后,通过计算其他点与TIN的距离,渐进加密三角网,提取地面点;最后,剔除孤立点,生成格网间距为1 m的DEM。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区域分割的渐进三角网滤波构建的DEM能够较为精细地表达地形信息,特别在高植被覆盖区域,能够提取出高精度的真实地表DEM,可更加准确地表达出矿区高植被覆盖区的地表塌陷位置和范围等信息。  相似文献   
26.
在国内外缓倾滑坡研究的基础上,从滑坡形成机制出发,建立缓倾滑坡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数字滑坡技术结合地面调查获取滑坡规模、滑动面倾角、后缘拉裂槽积水深度等参数,代入模型表达式可获得滑坡的临界摩擦系数,进而获取滑坡的总下滑力和总阻滑力。提出临界摩擦系数的概念及求取方法,临界摩擦系数与缓倾滑坡的易滑性(或稳定性)直接相关,分析表明滑坡的临界摩擦系数与滑体规模(滑动面长与宽)、滑动面倾角正相关,与滑体重量反相关,滑坡后壁倾角在60°-90°范围的变化对缓倾滑坡易滑性的影响很微弱。   相似文献   
27.
典型滑坡遥感影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不同地质条件、成因类型和运动距离的滑坡,在不同分辨率遥感图像上显示的影像特征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尚难以确定统一的滑坡遥感识别标志.尤其对于规模较大、形成机理和活动规律复杂的远程滑坡和复合滑坡,一直是遥感识别的难点,可供借鉴的前人研究成果不多,目前主要还是靠地面调查.在国内外滑坡遥感调查成果调研以及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灾害遥感调查、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遥感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笔者参与调查过的巫山大清坎滑坡、千将坪滑坡、武隆滑坡及西藏102滑坡群等典型滑坡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出了滑坡(尤其是高速远程滑坡)的遥感识别标志,以期与同行专家共商榷.  相似文献   
28.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是大比例尺石漠化遥感解译工作的重要信息源。文章以云南省鹤庆县为研究区,采用2011年RapidEye多光谱遥感影像,在对灰岩与针叶林—草体混合标准光谱曲线及不同裸岩率亮度值剖面曲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波段比值法和密度分割法,结合野外现场踏勘和地理底图,开展大比例尺石漠化遥感解译,获得如下调查结果:全县石漠化面积为188.8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13%,占岩溶面积的25.48%,其中重度面积有10.31 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46%,中度面积有42.28 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2.39%,轻度面积有136.23 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1.15%。野外验证石漠化等级判对率为84%,达到技术规范要求,这表明文章采用的方法可有效运用于大比例尺岩溶石漠化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29.
2010年6月28日,贵州省关岭县发生大规模滑坡,2010年6月30日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部署,紧急派机飞往灾区进行航摄,获取了灾后第3天的高分辨率航摄图像数据,经正射处理后,进行解译提供灾区使用。该解译以QuickBird数据、航摄数据及1∶50 000数字地形、航摄立体像对生成的DEM分别作为滑坡前后的遥感数据源及地理控制数据源。采用数字滑坡技术估算了628关岭滑坡灾害的灾损,解译了滑坡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利用滑坡前后DEM计算了原斜坡滑走及堆积的滑坡方量,分析了628关岭滑坡成因及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0.
侯敏  贾韶辉  郭兆成 《现代地质》2006,20(4):668-672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多层次分析(AHP)法,以四川宣汉天台乡为研究区,根据该区实际情况,选取线性构造、道路、土地利用、坡度、坡向5种影响滑坡灾害发生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进行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估。在ArcGIS的空间分析环境中运行权重叠加,把研究区划分成滑坡极易发生区、易发生区、一般发生区、可能发生区、难发生区和极难发生区。通过实地调查和与研究区的滑坡灾害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评估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研究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估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