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635篇
测绘学   220篇
大气科学   427篇
地球物理   333篇
地质学   1073篇
海洋学   438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4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台风变性加强过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演变过程分析,发现登陆后的台风经历三个阶段:衰减阶段、变性阶段、重新加强阶段。其变性过程类似于Sekioka等人提出的复合型,变性后逐渐演变为Shapiro—Keyser气旋模型。通过对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发现,对流层中高层冷空气的下沉入侵以及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是热带气旋变性的原因。冷空气的入侵使具有暖心结构的热带气旋演变为斜压结构的温带气旋。变性后气旋得到了重新发展,低层维持的较明显暖平流以及与高空急流相对应的散度区和高空涡度平流是导致气旋重新发展的重要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962.
短时强降水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类.基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质量控制后的1991-2009年876个基本基准气象站整点逐时降水资料,通过不同时段的发生时次频率分析,给出了中国暖季(4-9月)不小于10、20、30、40、50 mm/h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重点同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红外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获得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短时强降水时次频率地理分布同暴雨(≥50mm/d)分布都非常相似,但50mm/h以上的短时强降水时次频率非常低,地理分布差异显着.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为华南,其次为云南南部、四川盆地、贵州南部、江西和长江下游等地.最大降水强度可超过180mm/h(海南);在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很低的区域,也有超过50mm/h的强降水.从月际变化来看,7月最为活跃,其次为8月.逐候变化显示,短时强降水具有显着的间歇性发展特征(跳跃性分布的特征),但总体上呈现缓慢增强、迅速减弱的特点;以7月第4候最为活跃.中国总体平均的短时强降水的频率和最大强度的日变化有3个峰值,主峰在午后(16-17时,北京时),次峰在午夜后(01-02时)和早晨(07-08时);中午前后(10-13时)最不活跃.中国短时强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但午夜后时段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短时强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日变化具有不同的活跃时段和传播特征,具有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和持续活跃型等日变化类型,这不仅与较大尺度的天气系统环流相关,且与地势、海陆等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3.
永定客家土楼世界遗产地土地覆盖与生态变化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所在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及其规划保护区(湖高区)为研究区,选取1988年、1996年、2002年、2009年和2014年5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应用多分类器集成及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土地覆盖分类图及RSEI图,采用分类后变化检测方法获得研究区土地覆盖及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88—2014年26 a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林地、灌木/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耕地、退化地、开垦地面积大幅减少;(2)RSEI适合用于土楼遗产地生态环境评价;(3)2个研究区的生态质量1988—1996年间均下降,其后均呈逐年上升趋势;(4)从土地覆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生态质量变好区域位于坡耕地、原有中高海拔退化地及开垦地转化为林草地区域;变差区域集中在林草地转化为耕地、退化地和开垦地区域以及城镇周边扩展区域。  相似文献   
964.
我们在哲斯组中采到木化石一属三种,即Dadoxylon(Cordaites)houtoumiaoense sp. nov.,D.xiuqiense sp.nov.,D. sp.。本文仅描述其中的两个新种。其木化石标本系我所郭胜哲等同志采自内蒙西乌珠穆沁旗猴头庙公社西北约三公里处的下二叠统哲斯组中。在木化石层的上下层位中,均产有丰富的腕足类、珊瑚、苔藓虫等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它们指明其时代为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965.
抗浮锚杆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浮锚杆是一种竖向锚固技术,由于该方法具有造价低,工期短,施工便捷等优点,在抗浮锚固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本文以两个成功应用实例介绍了抗浮锚杆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并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对同类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6.
为了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正确进行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采取经济有效的加固防护措施是高边坡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皖南山区黄山至塔岭(皖赣界)和小贺至桃林(皖浙界)高速公路ZK9+385~ZK9+425处高边坡为例,归纳出边坡所处典型地质地貌特征和路堑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总结边坡破坏主要形式,分析边坡破坏机理,并采取定量评价方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合理评价,据此提出合理、有效、经济的支护设计方案,最后根据监测数据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67.
一、引言近年来,国内外在利用气象卫星观测资料监测和研究台风的生命史、移动路径、影响范围和外观结构等方面获得了极大成功。卫星的连续观测,为我们进一步揭示现象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证据。尤其在实测资料稀少的大洋区和灾害性天气系统到来之即,卫星资料就显得更为可贵。在台风外观结构的研究中,Hadbook和Hess、张捷迁和魏鼎文用不同媒介物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模拟实验,得到了详尽的各层(上、中、下层)温度  相似文献   
968.
为了从有限的实测资料中挖掘更多洪水信息,以武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考证历史洪水进行特大值处理基础上,基于犁市(二)水文站1956-2009年实测日流量数据提取了POT样本,构建基于P-Ⅲ模型确定控制点而改进的非等步长内集-外集模型(P-IOSM)进行洪水风险信息挖掘.结果表明:结合POT和P-IOSM模型的洪水风险评估能够从有限的实测资料中获取更多的洪水风险信息,得到更贴近事实的风险评估结果,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使决策结果更加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969.
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发育的地质背景、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以及钻井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沉积厚度达30~100 m,其中在太康、鹿邑地区的平均厚度超过60 m;有机质丰度中等—高(1.76%~4.16%),镜质体反射率适中,有机质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研究区山西组地层发育微孔隙、微裂缝等孔隙类型,储集性能较好。等温吸附实验测得暗色泥页岩吸附气含量平均为1.32 m3/t,表明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性较好。综合研究认为,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在荥阳—通许—太康—郸城一带分布厚度大,埋深适中,页岩气保存地质条件较好,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70.

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隆升到一定高程之后,它对东亚气候系统和风化作用的影响,通过对高原东北缘干旱、半干旱区域沉积记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然而在整体处于温暖湿润气候状态下的高原的东南缘区域,风化作用过程对高原活动的响应方式则需要更多的工作去揭示。文章选择位于南海北部琼州海峡的钻孔沉积物(QZ6,钻孔总长200.15 m,顶部3.05 m以上未取样),尝试在利用磁性地层学确定地层年代框架的基础上,探讨高原东南缘的风化作用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基本规律。磁性地层学结果揭示,约197 m厚的沉积物发生在约7.20~3.10 Ma之间,沉积速率在约5.25 Ma从早期较低快速突变至最高,这一变化与高原东北缘红粘土堆积和河湖沉积体系的沉积速率变化一致,但是与接受高原南缘碎屑输入的南海南部和孟加拉扇的沉积速率变化相反,说明高原在中新世末期可能存在向东扩展、而南缘相对稳定的特征。风化作用的强度以4.75 Ma为界,前后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控制因素,早期受高原构造活动影响,物理风化、剥蚀作用强烈,而后期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度相关,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