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对2012年7月3—5日和2013年6月30日至7月1日四川盆地东南部四川省和重庆市交界处的琼江流域两次洪水过程的水文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琼江流域的河网分布和河道距离出口的分布,结合标准化时间距离方法客观地反映了降水(尤其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情况。SWAN输出的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表明两次琼江流域的强降水均由多段强降水雨带导致,对流系统多在右岸支流源头新生,移向与河流流向一致,在干流产生洪水的叠加效应。由于“6.30”过程中强回波几乎覆盖整个琼江流域长达约16 h,导致严重的洪水叠加效应,洪水漫过原有河道形成大面积滞洪区,洪水行至下游河段回归河槽时,加之河道收窄,造成下游水文站洪峰时间滞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格尔木地震台地磁组合仪FHDZ-M15近5年所记录到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各种典型干扰分析,找出仪器产生干扰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干扰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本台地磁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预防非煤系隧道施工中有害气体突出,保证施工安全及施工进度,文章结合区内有害气体特征,对以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为主的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隧道有害气体监测与通风一体化动态管理系统;(2)提出了采用高压注水(生石灰水)的有害气体防突措施;(3)提出了利用“中和反应”对有害气体进行快速降毒的措施。并结合红豆山隧道的施工管理实例进行了效果检验,对非煤系地层有害气体隧道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越顶现象在实际工程中时有发生,但目前其计算理论却非常不成熟,计算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依赖于人为假设。以四川成龙一号滑坡为例,运用FLAC3D模拟滑坡在动态变形中坡体内的应力场、位移、剪应变增量及塑性区分布特征的变化,并利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其稳定性,研究高边坡在降雨工况下抗滑桩越顶失效的机制,并对抗滑桩的合理位置进行试算。研究结果表明:(1)成龙一号滑坡在设置抗滑桩前有一潜在滑面,设桩支挡后在桩顶产生新的剪切滑面,发生越顶现象;(2)高边坡抗滑桩是否发生越顶失效受抗滑桩位置控制,当增大抗滑桩的高度并将其设于滑面剪出口位置时,能充分发挥桩的抗滑能力,并有效防止越顶现象的发生。现场监测数据也同时验证了FLAC3D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表明该方法适合越顶分析,可以在岩土研究领域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于2007年和2014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测量了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及其附近河涌8个采样点的水体温度、pH、DO、COD、BOD5、TP和TN等物化指标。通过对比监测结果和倍斜率聚类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水质总体上处于-Ⅲ级或-Ⅳ级的“尚清洁”状态;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2008年对外开放后至2014年,水环境指标中pH变化范围不大,DO、COD含量有所下降,BOD5、TP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7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水质优于河涌采样点W7和W8,河涌采样点W7和W8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和河涌采样点W7、W8;8个采样点中水质改善最明显的是二期采样点W6,水质下降最明显的是一期采样点W3;丰水期河涌水质2014年较2007年有所好转,但红树林湿地公园水质无论枯水期亦或丰水期,多数情况下优于河涌水质;研究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差异总规律为2007~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水质好转,一期水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气雷达、地面加密雨量站降水资料、綦江流域五岔水文站水文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19—22日綦江流域破历史记录洪水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环流背景、水汽源地和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一次范围集中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日变化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2)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在乌拉尔山地区冷低压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到四川盆地东北部、中纬度低槽在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一带长时间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的环流背景下。(3)低空西南暖湿急流进一步加强了贵州北部至重庆南部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并将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到綦江流域一带,为强降水产生和持续提供了丰富的水汽。(4)3个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发生发展表现为不同特征,第一阶段MCSs对应的雷达强回波呈近南北向,东移影响綦江流域,强降水持续时间较短;第二阶段MCSs呈西南—东北向,影响綦江流域时间较长,但回波强度较弱;第三阶段MCSs呈块状,成熟时期呈西西北—东东南向线状分布,具有“列车效应”,影响綦江流域时间更长、降水强度更大。

  相似文献   
18.
较为系统的分析了青海地区"十五"期间架设的12个数字化水温(地温)井的观测现状,及年、月、日不同层次上的动态特征,对其在相关的地震前兆观测中发挥效能的可能性作了宏观的评估。结果表明,有10个井孔可在地震中期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有7个井孔可在地震短期的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有7个井孔可在地震短临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文中还介绍了主要影响数字化水温(地温)资料的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前针对大型多滑面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运用较多的依然是传统强度折减法。传统强度折减法,即同步折减法,是对整个边坡岩土体的c、值进行同步折减,并没有考虑c、值在边坡失稳过程中抗剪切作用的差异性。本文运用FLAC3D的SSR自编程序,选取同一组安全系数上、下限值,对c、值进行单独折减,直到边坡发生破坏,可算得c、值的折减系数,计算结果显示两者的折减系数是不同的,证明c、值在边坡失稳破坏过程中的抗剪切作用存在差异性。由此,基于传统强度折减法和c、值抗剪切作用的差异性提出一种新的双折减系数法先同后异强度折减法。尝试将此方法应用到多滑面边坡稳定性分析,以同步折减法作为参照,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经对比发现:同步折减法算得的水平位移偏大,偏不安全。而先同后异折减法所得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成达万铁路铜锣山隧道穿越复杂构造区,将同时面临煤层瓦斯和石油天然气的危害,具有煤-气双控属性,常规的计算方法难以有效评价预测此类隧道的瓦斯等级。本文基于铜锣山隧道的煤样实验和钻孔瓦斯浓度检测数据,分别采用两种常规方法计算了隧道的绝对瓦斯涌出量,评价了隧道的瓦斯等级;总结隧址区的构造条件、岩性特征、地下水出露情况等地质资料和隧道工程资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铜锣山隧道的瓦斯等级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工程地质类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通过计算绝对瓦斯涌出量来评价隧道瓦斯等级的方法,对煤-气双控型隧道而言,缺陷明显;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能够评价隧道各个区段的瓦斯等级,评价结果更加可靠;铜锣山隧道被评价为高瓦斯隧道,9个评价区段中,高瓦斯区段3个,低瓦斯2个。研究成果将为综合因素影响下的煤-气双控型隧道的瓦斯等级评价预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