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9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篇 |
大气科学 | 92篇 |
地球物理 | 54篇 |
地质学 | 177篇 |
海洋学 | 104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66篇 |
自然地理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广州市海珠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广州市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下文简称海珠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分布特征,在海珠湿地内,布设了8个采样点,采集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了物种鉴定和计数,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12月11~15日和2018年6月19~23日,在海珠湿地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1种,隶属于7纲15科32属,包括寡毛纲17种、昆虫纲10种、腹足纲9种、多毛纲2种、双壳纲1种、蛭纲1种和软甲纲1种,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2017年12月采集到38种大型底栖动物,2018年6月采集到27种大型底栖动物,各采样点的物种数量介于12~23种之间,平均物种数量为17种;2017年12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为(2043±1100) ind./m2,总生物量为(2.1±1.6) g/m2;2018年6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为(1845±1862) ind./m2,总生物量为(3.3±3.2) g/m2;各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为1 019~4 251 ind./m2,平均密度为(1945±1100) ind./m2;海珠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空间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22.
把匹配抽象时间序列相似性的方法引入到地震预报的应用中,结合大量地震历史源数据,在地震领域的专家经验知识和相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抽象时间序列匹配模型。该模型在对海量数据进行预处理筛选的基础上再进行时间相似性匹配,增加了横向和纵向多方位地区和多方位时间段的匹配,不同时间差和阈值的匹配,并通过大量实验对该模型进行了反复验证,同时对我国地震频繁地区近几十年的地震历史数据进行了相似性匹配实验分析,取得了可信度较高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验证了所给时间序列相似性匹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实用性以及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我国今后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正确认识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4.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与环境垂直风切变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2009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整编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等压面流场资料,在分析西北太平洋TC每24 h强度变化统计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西北太平洋TC快速增强的阈值,对比不同阈值条件下,TC快速增强初始时刻的强度,TC快速增强发生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研究环境垂直风切变与TC快速增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西北太平洋海区,当TC强度24 h变化达到样本累积百分率的88%、90%、93%和96%的概率时,对应的强度变化值分别为25 KT、30 KT、35 KT和40 KT,定义它们为TC快速增强的阈值。该阈值越大,快速增强初始时刻的强度也越强。60%左右的TC快速增强发生在8-10月,TC快速增强的空间分布集中于125°-150°E、10°-25°N的矩形区域内。对流层不同层次的垂直风切变与TC快速增强的关系有差异,TC快速增强阈值为40 KT时对应的对流层中上层(200~500 hPa)、对流层中下层(500~850 hPa)和对流层(200~850 hPa)的垂直风切变值的概率分布显示:当垂直风切变≥12 m/s时,分别只有9.7%、1.5%、11.1%的TC可以快速增强;且其与TC快速增强时强度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0、-0.04,以200~500 hPa的最为显著,表明对流层中上层垂直风切变对TC强度增强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在TC快速增强阈值为40 KT的初始时刻,将200~850 hPa垂直风切变划分为东风切变和西风切变的统计表明,57%的TC在东风切变的环境下可以快速增强。 相似文献
125.
大兴安岭西侧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地区广泛分布的满克头鄂博组缺乏古生物化石和年代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因此地层形成时代上存在争议,形成的古气候环境不明。本次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在满克头鄂博组发现了Nestoria(尼斯托叶肢介)化石和Cedripites-Piceaepollenites-Psophosphaera孢粉组合,其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也指示了其形成的古气候环境为亚热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在该组中上部流纹岩中获得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56.61±0.96Ma,结合古生物化石年代学特征,确定满克头鄂博组形成于晚侏罗世中晚期;同时,满克头鄂博组中流纹岩的锆石U-Pb年龄(156.61±0.96Ma)指示以Nestoria为代表的叶肢介化石带时限为启莫里阶。 相似文献
126.
127.
1986年以来台湾省花莲、菲律宾(?)、福建省南日岛海域及蓬壶发生过几次地震,发震前桃东温泉井的水量、水氡含量均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可作为短期地震预报的重要信息。笔者认为其变因与温泉所处的地质构造及地貌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8.
<正> 徐宿岩溶地块地表水贫乏,却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由于浅层孔隙水资源有限,并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裂隙岩溶水成为良好的水资源宝藏。随着工业不断发展,急需开发岩溶水,旧水源地也要求扩大开采量。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动力特征难于摸清,因而难于对资源量进行较恰当地评价。本文仅根据该区已有的开采长期观测及勘察资料,分析岩溶水资源的特征及与孔隙水的关系,并对开采资源量的近似计算方法进行阐述,虽属概略却实际可行。 相似文献
129.
地震空间分布非均匀性指标Cv值作为一种有效的预测指标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受空间分布的事件样本数大小的影响,Cv值会有所改变。本文采用Cv值标准化后的Kcv值,统计了河北及邻区的地震事件空间非均匀性分布,并与地震时空概率增益综合预测模型相结合,进行研究区地震预测。依据河北及邻区40多年的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Kcv值扫描和震例统计,研究了该方法应用于河北地区的预测效能及最优时间尺度。对研究区2008—2012年M5及以上地震的概率增益、地震发生概率预测与实际地震发生情况的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应用于河北地区地震发生概率的预测是可行的。依据上述方法,对2013—2017年河北及邻区M5及以上地震发生的概率增益和地震发生概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0.
茶树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可为浙江茶产业良好发展和优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从气候、土壤、地形3类影响因子中选出10个因子对浙江省的茶树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研究。其中,气候因子5个,分别为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年降雨量、生长季平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这5个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确定;土壤因子2个,即:土壤质地和土壤p H值;地形因子3个,即: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考虑到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对所有气候因子采用分布式模型实现其空间分布精细化模拟。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系数,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茶树种植综合区划评估模型。结合各种因子适宜性等级量化指标,最终获得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得分的空间分布。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屏蔽水域、城镇居民用地等不适宜种植区,将浙江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种植区。结果表明,浙江茶树种植各指标适宜性以气候适宜性最佳,地形适宜性次之,土壤适宜性最差。浙江茶树适宜区占参评面积(除去屏蔽区域)的45.51%,该区海拔、热量等自然资源充分满足茶树生长;较适宜区占47.05%,该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或中高海拔地区;不适宜区占7.44%,主要分布在高山区,热量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