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5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电-磁力对成矿流体脉动贯入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电磁力对成矿流体脉动贯入的控制是深入研究成矿作用的生长点。本文通过电磁原理、围岩和矿石电磁特征、流动电位元素电磁性质推动压力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提出4点认识。①电磁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同构造力和重力一样都归属为面力,都能推动流体或成矿流体脉动贯入。②电磁力与其它动力不同的是它具面力和体力的双重性,推动物体运动同时又能作用于物体内质点间的力,其特性是:随地磁脉动、构造能和热能的变化可获附加电磁力,使原电磁作用力加强,有用元素正、负离子运移、富集速度加快,易形成含矿流体;附加电磁力又能使流动电位加大,并产生推动压力推动成矿流体脉动贯入。③恒定的电磁力也可依附有用元素或矿物本身电、磁性质的不同而出现成矿元素的富集、共生的矿物组合和纵横向的分带序列。④电磁力可视为元素发生运移富集形成含矿流体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2.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过渡时期变质杂岩构造演变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是地球科学核心问题之一. 针对吉林古陆边缘变质杂岩成因归属方面的争议, 以吉林板石沟地区为例, 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过渡时限内(2600~2000 Ma), 从早到晚、从古陆中心到边缘, 初步查明古板块动力体制发生一系列变化, 即古板块板底垫托、水平推移、俯冲、板内伸展和拆离构造; 对应控制地壳运动方式共有5种: 古陆垂直运动、古陆水平运动、古陆拉张与接触带剪切、古陆边缘隆-滑运动、层间滑动; 最终产物分别形成5种构造岩: 构造片麻岩、片麻杂岩、片麻杂岩-糜棱岩、糜棱岩、片糜岩, 构成变质杂岩主体; 古应力分别为: <20, 20.40, 21.72, 28.80, 30.8~69.8 MPa; 变形变质温度由角闪岩相-低绿片岩相, 总体变形特征构成一套完整的地壳运动、动力系统. 该系统标志着反变质杂岩的形成和地壳演化在垂直→挤压→拉张过程中进行, 并反映出由深至浅、由韧性到脆性的连续转换. 多种动力体制间的转换不仅形成各种构造岩, 而且也使造岩矿物和成矿元素得以沟通、交换或富集. 这些方面成果有助于该区构造事件的筛分和大陆动力学演化等深入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3.
成矿流体输运物理机制研究的关键难题与方法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流体的物质来源,流体活化→迁移→聚集→沉淀过程的化学机理,流体输运与定位过程的物理机制,可视为构造-流体-成矿系统这一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相对于前两个基本方面的研究进展而言,流体的输运与定位过程的物理机制仍然是矿床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难题。流体输运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定量模拟和相似物理实验等。定性分析主要是对大量地质现象的高度概括和科学升华,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尤其是多相热流体在给定三维动态形变场中的运移趋势及定位规律是成矿流体输运物理机制研究的关键问题;但由于逻辑推理和经验判断在定性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定性研究的结果显得抽象和过于概略,不能详尽地阐明流体输运的物理过程。而定量模拟难以把握成矿期介质渗透率及成矿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使其与实际地质对象在物理性质上具有一定差距。物理实验虽能处理二维动态构造形变场中流体输运问题,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处理三维空间内流体运移问题。因而,上述 3种研究手段优势互补,它们的交错应用及结论间的相互对比与验证,将有望解决流体输运与定位过程物理机制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4.
造山型金矿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其成矿理论研究对全球金矿勘查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挤压和伸展背景下深成-中成-浅成造山型金矿成矿过程中控矿断裂形成过程、构造控制流体流动、流体就位机制以及矿化样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系统综述了岩石破裂原理、挤压和伸展体制断裂网络结构,全面梳理全球不同构造体制和成矿深度造山型金矿的构造控矿样式、矿脉几何学和蚀变矿化网络结构,取得以下认识:(1)在挤压背景下,深成金矿通常受韧-脆性逆冲剪切带控制,发育窄蚀变带、大脉状和层压状矿石以及黑云母-角闪石-磁黄铁矿等蚀变矿化组合;中成金矿受脆-韧性逆冲剪切带、褶皱转折端的滑脱空间和里德尔剪切派生裂隙控制,发育窄-中等宽度蚀变带、层压状和网脉状矿石以及绿泥石-方解石-绢云母-黄铁矿化蚀变矿化组合;浅成金矿受脆性剪切带和次级毛细裂隙控制,发育宽蚀变带、角砾状和浸染状矿石以及绢云母-碳酸盐-硫化物(黄铁矿、毒砂)等蚀变矿化组合。研究表明上述不同成矿深度金矿构造-蚀变-矿化差异由构造、流体压力、水岩反应强度和岩石抗张强度等共同控制,流体就位和矿质沉淀机制由深部的强构造流体互馈、弱水岩反应强度向浅部的弱构造流体互馈、强水岩...  相似文献   
205.
邓军  张静  王庆飞 《岩石学报》2018,34(5):1229-1238
"973"项目"中国西南特提斯典型复合成矿系统及其深部驱动机制"实施3年多来,在成矿动力学背景、复合造山与复合成矿系统、大型矿集区的成矿深部驱动机制、成矿预测理论和勘查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工作完善了西南特提斯大地构造演化格架;构建了西南特提斯域岩浆时空序列;明确了复合成矿系统的理论概念,在西南特提斯成矿域内厘定出增生造山海底喷流型Cu-Pb-Zn-Ag、增生-碰撞造山岩浆热液型Cu-Mo-Sn-W、碰撞造山盆地卤水-岩浆热液型Pb-Zn-Ag-Cu和碰撞造山斑岩-矽卡岩型Au-Cu-Mo四类典型复合成矿系统;深入剖析了代表性矿床的成矿过程和深部驱动机制;总结出典型矿床相应的最佳勘查技术集成,并在羊拉铜钼矿床(矽卡岩叠加型)、普朗铜矿床(俯冲型斑岩矿床)、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碰撞型斑岩矿床)等不同构造背景、多个构造单元、多种矿床类型勘查中予以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本专辑论文覆盖了上述各方面的研究进展,涵盖成矿动力学背景、典型复合成矿系统及深部驱动机制等主题。  相似文献   
206.
黄超  邓军  陈欣  何丹丹  黄辉明 《地质论评》2019,65(Z1):124-125
正研究区营盘圩矿点位于桃山—褚广铀成矿带南西端,为花岗岩硅质脉型矿点。桃山—褚广铀成矿带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成矿带,该成矿带诸广岩体内集中产出了鹿井、长江、百顺铀矿田。前人在矿床的成因和成矿规律、岩体演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矿化和蚀变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李建红等,2006;曾文乐等,2006;杜乐天等,1982;余金达等,1988),本文在前人勘查  相似文献   
207.
焦家金矿床容矿裂隙特征及流体运移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构造分析入手,着重研究构造作用下成矿裂隙特征和流体的运移通道、方式及成因机制,认为焦家金矿床差异的矿化特征主要由不同的裂隙导致形成,微构造裂隙之间往往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常呈渐变接触关系。矿化裂隙成生主要有流体驱动显微构造裂隙扩展和构造剪张形成脉状裂隙两种方式。流体运移以真空泵式为主,渗流方式为辅,不同的裂隙成生机制和流体运移方式导致形成差异的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8.
桂北地区是广西有色、贵金属、稀土和稀有等多金属矿产的重要资源基地,是1999 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以来 重点部署地区之一。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精心组织和各项目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已初步控制 锡铅锌多金属(333+3341)资源量:铅3.92817×105 t(金属量,下同),锌7.21406×106 t,金17.167 t,银456 t,锡2.56845 ×105 t,铜3.2480×104 t,镍3.9491×104 t,钴3141 t,钨2.1026×104 t,锑7691 t;新发现矿产地 22 处,其中大型锡 2处, 中小型锡5 处,中小型铅锌6 处,中小型钨3 处,中型镍1 处,小型金4 处,小型锑1 处。本文通过综合桂北地区各工作项目 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总结该区锡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提出了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209.
胶东地区壳-幔作用与金成矿效应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胶东矿集区的形成、演化受地幔剪切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郯庐断裂是深切地幔的成熟岩石圈断裂,是富含地幔流体的幔内剪切带,其内发生流体-热-化学-物理耦合,决定了胶东矿集区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其剪切深熔作用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成岩成矿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地幔流体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碱交代热液,沿郯庐断裂带向上发散、运移,将含矿流体系统输运到更高的层位,为流体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胶东金矿集中区为相对于周边的地幔隆起区,金矿床产于莫霍面的梯度变化处或变形部位,凹陷区局部隆起部位金的成矿强度明显小于其它地段。超大型矿床决定于超大型碱交代岩规模和深部流体活动强度及成矿元素的高效富集效应,在早期剪压体制下,流体组分、成岩组分和成矿组分大量交换运移;晚期剪张体制下,热液析出、交代作用和成矿作用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210.
粤北凡口超大型铅锌矿床化流体喷溢中心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军  杨立强 《岩石学报》2000,16(4):528-530
凡口铅锌矿床是发育于上古生界碳酸直岩建造中的海底热泉喷溢矿床,在研究矿地质的基础上,使用矿物包裹体测温方法,研究矿体温度场的分布,配合矿化元素的分布状态和矿石组构分带特征,推断成矿流体的喷口位置和运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