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6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721篇
海洋学   234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1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通过分析与溢油污染程度有关的影响因素,首次构建了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模型无样本的难题,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利用Rand函数在各分级标准内随机生成足够数量的训练和测试样本,建立了较合理的网络结构,构建了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等级BP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BP网络模型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能够用于评判未知样本...  相似文献   
972.
通过对内蒙古甜水井—乌珠尔嘎顺—雅干三级成矿带中高石山铜金矿区初步勘查,新发现两个矿(化)带即南矿(化)带和东矿(化)带:南矿(化)带赋存在志留系安山岩中,矿种为金、铜,受破碎带、裂隙控制;东矿(化)带赋存在石炭系石英闪长岩与安山岩接触带中,为细脉浸染状隐伏铜矿带,其特点为深部有矿层增厚、品位增高趋势。结合现有资料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环境,认为本区资源潜力较大,应加强深入的找矿研究,以期在铜、金矿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73.
位于中蒙边境附近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哈拉图庙镍矿区通过预查、普查、详查工作的研究,对矿区元素富集特征、赋矿层位、控矿因素等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有了很好地认识。镍矿体主要集中在华力西晚期的基性~超基性岩(∑42)体内,矿体总体走向NE70°,倾向NNW340°,倾角62°~58°。含矿矿石及围岩均为辉长岩、辉绿岩、蛇纹岩、蛇纹石化橄榄岩等,通过化学分析来确定矿体边界。根据矿石结构、围岩特征及成矿元素赋存特征等分析,认为哈拉图庙镍矿床属于岩浆熔离-热液交代型镍矿床。  相似文献   
974.
PAGES 2k     
了解过去的环境变化是预估未来环境变化的钥匙。但是,只有了解了环境变化的区域特征,才能正确认识环境变化的形成机制。Wanner等在2002年就提出了"长期再分析与动力学"(LITRED)问题,指出在欧洲已经有可能进行"古(气候)再分析"。2005年Wanner进一步提出研究"过去区域气候变率"的问题。在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CLIVAR)科学指导委员会(SSC)的支持下,于2009年7月召开了过去全球变化2000年气候团队(PAGES 2k)第1次网络会议,确定了要研究的8个  相似文献   
975.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观测平台的迅速发展,点云大数据作为新型遥感的主要数据形式,已经逐渐成为场景感知的重要信息载体,并在地质灾害态势感知、自然资源定量调查和道路交通安全服务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与此同时,点云观测装备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双重驱动促使空间场景从感知迈向了认知,也对认知处理的算法和算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以点云场景认知的基本框架为线索,分析了多源点云耦合观测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点云场景认知处理的关键进展及其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典型应用,并凝练了点云场景认知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聚焦点云场景认知的前沿挑战,避开传统欧氏空间而转到高维张量流形空间进行点云数据处理,提出了“泛化点云”的科学概念和技术框架,为突破点云场景认知处理的算法和算力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76.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在国家振兴战略及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激励下,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加速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沈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历史遗留的用地问题也逐渐显现,北方寒冷气候制约项目建设的矛盾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压力也逐渐增大。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地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多渠道挖掘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是沈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的关键命题。  相似文献   
977.
构造地质学堪称"地质学中的哲学"。可分为中小尺度的"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近年来,中小尺度的"狭义"构造地质学研究已不局限于单个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而是表现为:①广度上,区域构造分析正在与年代学、三维反射地震、GPS观测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构造事件和过程的定量化厘定、盆地构造的数字化描述、地壳形变的全空间长期实时监测;发展构造建模(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应用地球物理的成果丰富构造变形研究的实例;②深度上,探寻构造变形的流变学机理,并从若干研究点上认识深部地壳的构成、韧性变形带及相关构造作用的过程和效应。大地构造学研究正在新的知识体系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推动下深入到地幔范围以及大陆构造领域。认识板块构造作用下壳幔物质的循环过程,追溯大陆构造分裂与拼合的演化历史,探索新的岩石圈—地幔动力学模式和"板块"运动模式。当前的构造地质学具有以技术、产业和社会需求、人才为导向的发展特点。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把握新技术、新资料,适应经济产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需求,加强年轻一代地质人才的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78.
本文利用Argo表层盐度、OSCAR海流等数据,基于盐度收支方程的平流输送项来阐述海洋平流输送对热带印度洋表层盐度的调整作用;利用淡水输运量计算公式揭示6条关键断面海洋平流输送对表层盐度空间结构的调整机制。结果表明,海洋平流将赤道西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高盐水输送到低盐海域的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将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的低盐水输送到高盐海域的赤道西印度洋、阿拉伯海以及赤道南印度洋海域,起到了调整印度洋盐度基本平衡的作用。断面淡水输运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的强降水中心与低盐中心不重合,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的强蒸发中心与高盐中心不重合的主要原因是水平环流所致;夏季,来自赤道西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高盐水在西南季风环流的驱动下,入侵孟加拉湾,是导致孟加拉湾夏季表层盐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9.
G型溶菌酶(G-type lysozyme,G.lys)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天然免疫因子,在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防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揭示法螺(Charonia tritonis)G型溶菌酶(CtG.lys)重组蛋白的抑菌功能,为进一步认识法螺的分子免疫机理及病害防治提供新思路。首先对CtG.lys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tG.lys的组织分布,然后以pGEX-4T-1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CtG.lys,进行重组蛋白表达,并检测了重组蛋白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1)CtG.lys cDNA的5''非翻译区(UTR)为66bp,3''UTR为186bp,开放阅读框为789bp,编码262个氨基酸,有1个可溶性转糖苷酶(SLT)结构域(72~255aa),包含6个半胱氨酸残基和3个酶活性催化位点(Glu72、Asp85、Asp96);2)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tG.lys与亲缘关系较近的福寿螺G型溶菌酶氨基酸的同源性最高;3)CtG.lys在所有被检测组织中均表达,其中在肝脏、外套膜表达量较高;4)16℃,0.5mmol/L IPTG诱导表达10h后,重组蛋白在上清液和包涵体均表达分子量约为51.91kDa,纯化后得到浓度为1.2mg/mL的重组蛋白;5)抑菌实验表明,重组蛋白pGEX-4T-1-CtG.lys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施罗氏弧菌Vibrio shilonii的活性,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菌作用大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法螺免疫防御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参考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0.
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海洋热浪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海洋热浪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形成机理的主要研究进展。已有的研究表明:(1)由于夏季海洋混合层深度较浅,海表温度对海面加热过程更敏感,导致海洋热浪多发生于夏季且强度最强,冬季则相反。复杂的局地海洋与大气强迫也使得海洋热浪的季节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2)海洋热浪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等年际尺度海气耦合模态的影响,其中ENSO对海洋热浪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范围覆盖了全球大部分海域,IOD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北大西洋涛动和大西洋纬向模态主要影响区域分别位于北大西洋和非洲西岸近海。(3)年代际太平洋涛动、太平洋十年涛动等低频气候波动对太平洋、热带大西洋以及东南印度洋海洋热浪的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4)海洋热浪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模式的结果表明,在RCP8.5情景下,到2100年海洋热浪的强度将是RCP4.5的2倍,并且全球大部分海洋将陷入“永久性”的海洋热浪状态。最后,本文讨论了海洋热浪研究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