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627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01.
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防雷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勇成  陈华晖 《气象科技》2009,37(6):763-766
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新兴的发电系统,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光伏发电系统防雷设计规范。依据国际标准IEC62305-2对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雷击风险评估。采用计算雷击公众服务风险(R2)和经济损失风险(R4)的方法,通过分析R2的分险分量组成,有针对性地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通过分析R4说明上述防护措施的经济性。雷击风险评估可使防雷设计做到科学有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802.
在矿山3维可视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模和可视化的研究。文中主要讨论了3维建模的一些常用方法。3维模型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数据结构,如规则格网法、TIN、3维栅格、3维矢量、八叉树、TEN等结构,通过这些数据结构可以实现不同特点的矿山3维表达与模拟。  相似文献   
803.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复杂性系数、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穿过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的地震测深剖面的Pm波形资料,研究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多参数特征以及它们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结果表明: 不同构造单元Pm波的复杂性系数和频谱特征有较大差异,内蒙地轴复杂性系数小,莫霍面具有明显的一级间断面特征,怀安—张北位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西缘,该区域Pm波复杂性系数大并且频谱为多极值,Moho面为复杂的壳幔过渡带. 利用小波分析和反射率理论地震图得到该壳幔过渡带由2~3层组成,总厚度约为6~9km,最大厚度位于怀安盆地下方. 该壳幔过渡带是大陆裂谷环境中底侵作用的产物,壳幔过渡带的分层特征与该区域中新生代的多期岩浆活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04.
内注泡沫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内注泡沫混凝土空心砌块与未注泡沫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具有良好热工性能空心砌块砌体的破坏形态、抗剪承载力、变形特性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内注泡沫混凝土的空心砌块,能提高墙体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改善了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抗剪承载力。  相似文献   
805.
大陆地壳如何形成是国际学术界长期关注并正在持续攻关的一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活动陆缘弧的岩浆成因和密度分选过程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关键。北美白垩纪Cordilleran大陆边缘弧的形成可能经历了与底侵幔源岩浆有关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或幔源初始玄武质岩浆的两阶段成分分异过程,以花岗质成分为主的北美内华达地区垂向地壳成分剖面结构可能与榴辉岩相残留体或堆晶岩的拆沉作用密切相关。目前并不清楚亚洲大陆南部以约200 Ma和约90 Ma两个时间断面为代表的中生代冈底斯弧,为何出现大量角闪石岩并具有玄武安山质的平均成分。探究中生代冈底斯弧的岩浆成因、地壳垂向成分结构和地壳形成机制可能有助于或多或少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06.
藏东同普二叠纪高分异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岩石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具有富U或高U锆石的高硅花岗岩进行准确定年并进行成因讨论是花岗岩研究中的难题。本文以青藏高原东部江达-维西构造带北部同普岩基边缘相的高硅花岗岩为对象,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大激光束斑(100μm)先剥蚀2~3个脉冲的预剥蚀方法,获得了这套含富U或高U锆石高硅花岗岩的可靠锆石UPb年龄(260±1Ma)。这套高硅花岗岩具有高的Si O2含量(74.92%~76.46%)、高的全碱含量(Na2O+K2O;7.61%~8.55%)和高的分异指数(92~96),明显的Eu(Eu/Eu*=0.17~0.41)异常和显著亏损Ba、Nb、Sr、P和Ti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高分异花岗岩。本文数据,结合文献数据,指示同普高硅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9.9~-5.8)指示它们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定量模拟表明它们可能由同期花岗闪长质母岩浆经历斜长石、磷灰石和富钛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807.
小红山铜矿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阿尔泰陆缘活动带中,区内构造演化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通过对小红山铜矿地表、深部原生晕空间套合与叠加分析,以及稀土、微量、同位素等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了矿体空间分布规律、矿床成因和成矿机理,认为小红山铜矿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铜矿床,受构造及变霏细岩的控制。对铜矿区进行了成矿预测,划分出找矿靶区5处,其中A类和B类找矿靶区各1处,C类找矿靶区3处。  相似文献   
808.
复合基桩和桩复合地基同时考虑了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荷载的作用。在设计参数时,又都同时采用了桩基础的两个抗力公式,但两者的设计及计算方法上是不同的,应用时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809.
一六钨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南缘,粤北曲仁盆地西南缘,是粤北地区近年来重要的找矿勘查成果之一。矿床为典型的矽卡岩矿床,矿体赋存于上泥盆统帽子峰组矽卡岩以及NWW向钾长石-石英-白钨矿脉和云母石英脉中。通过野外观察和镜下研究,本文将成矿过程分为矽卡岩期(A)和热液期(B),矽卡岩期可以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A1)、晚期矽卡岩阶段(A2)、钾长石英白钨矿阶段(A3),热液期可以分为云母石英脉阶段(B1)和石英碳酸盐阶段(B2)。矿区包含4种类型的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Ⅰ型)、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Ⅱ型)、CO_2水溶液三相包裹体(Ⅲ型)、纯CO_2包裹体(Ⅳ型),Ⅰ型包裹体仅见于A3阶段;Ⅱ型、Ⅲ型以及Ⅳ型包裹体在A3和B1阶段石英中均有发育,在A3和B1阶段白钨矿中还发育Ⅱ型包裹体。A3阶段Ⅰ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62~381℃,盐度为30.1%~45.4%(wt%NaClequiv,下同省略),Ⅱ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54~363℃,盐度为1.49%~11.0%,Ⅲ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290~390℃,盐度为2.20%~6.88%;B1阶段Ⅱ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52~381℃,盐度为1.65%~9.32%,Ⅲ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281~378℃,盐度为2.00%~8.82%。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A3阶段和B1阶段流体中存在H_2O、CO_2、CH_4和少量CO_3~(2-),指示流体处于还原的环境。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盐度关系图表明,数据点主要集中于三个区域:a区对应早期出溶成因的高盐度流体,b区反映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c区反映早期高盐度流体与低盐度地下水混合特征。各区包裹体代表了岩浆期后残余原始流体不同阶段的演化产物。通过Ⅰ型包裹体计算得出的成矿压力范围为86.0~415.8MPa,用Ⅱ、Ⅳ型包裹体对成矿压力进行校正得出,A3阶段成矿压力范围为86~115MPa,成矿温度为176~279℃;B1阶段成矿压力范围为55~93 MPa,成矿温度为160~228℃,估算成矿深度范围为3.62~4.26km。研究认为,流体在演化早期存在局部高压,流体不混溶作用要比外来流体混入更早发生,而流体混入促进了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外来流体混入以及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引起钨矿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10.
鄂尔多斯麻黄山地区裂缝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与侏罗系延安组裂缝特征描述与总结的基础上,利用薄片、岩心、钻录井与测试油气显示等资料,论证了裂缝在油气成藏过程中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事实,同时也论证了远离延长组底部烃源岩的上部层位与区域上远离西部、北部断裂带的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充注了油气.划分出了4类裂缝通道类型,并从裂缝角度总结了研究区4个含油气系统内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