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质学   3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环青海湖地区降水云系及影响系统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造成环青海湖地区降水的高空天气系统、地面形势、天气系统维持时间以及≥5.0mm以上各量级降水所属云系出现频率等。通过分析认为:(1)、影响环青海湖地区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巴尔咯什湖横槽型(概率为40%)、西风气流多波动型(概率为32%);(2)、造成环湖地区区域性大到暴雨的降水过程天气形势下主要是稳定的经向型环流和稳定的纬向型环流;(3)、在西风槽型和切变线型高空形形势下,环湖地区出现中到大雨的云系以Cbcap;Cbcap Asop;Cbcap Scop为主;(4)、各主要降水云系维持时间中,产生≥5.0mm降水的Cbcap、Asop云系维持时间最长,产生≥25.0mm降水的Cbcap云系维持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52.
在地层、岩浆岩、构造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①晚侏罗世尕苍见火山弧和齐日埃加查蛇绿混杂岩的发现,揭示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中晚侏罗世存在向北俯冲的迹象;②在晚白垩世、古近纪陆相火山岩和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序次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同位素年代测定结果,对羌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及高原隆升的反演具有重要意义;③东巧一带变质橄榄岩的流变学研究,证实其在洋盆消减、仰冲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变形机制;④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的锑铜矿化层位。  相似文献   
53.
本文利用探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配置和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03年7月29日夜间到30日白天青海境内的大到暴雨降水天气过程和预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与西风带低槽分裂东移的冷空气在青海东北部交绥是造成这次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西宁单站高空特性层层数持续增多、大多数等压面层湿度显著增加是这次大到暴雨天气产生的前兆。  相似文献   
54.
本系统可自动调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气象实时资料,根据各种预报指标,对“大风”、“大雨”、“冰雹”、“大雪”、“寒潮”、“霜冻”及“晴雨”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55.
1999年夏季青海多雨形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59-1999年降水,气温、高度场等资料分析得出,1999年夏季青海省多雨与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及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极涡强度偏强等因素有关,其中,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高压脊多次建立和稳定维持,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是造成青海省夏季多雨的最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6.
利用2017—2020年冬春季(10月至翌年4月)雅鲁藏布江中游的15个气象站逐小时最低能见度数据,基于转移熵方法构建了沙尘传输矩阵,研究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的日变化特征和空间交互影响过程。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山南和日喀则两大宽谷沙源区,具有3~4 h持续性,并具有雅鲁藏布江中游南部白天单峰型、北部上半夜和上午双峰型结构的空间差异性。沙尘在空间上既有跨行政区传输,又在区内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空间交互过程。区域传输的空间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沙尘源分布和风向风速的影响。两大宽谷和高海拔区作为沙源区不仅显著影响本区的自身和区内传输贡献,而且在西风带作用下对区外的传输贡献也很强,是沙尘传输空间网中重要节点,也是沙尘治理关键区。  相似文献   
57.
拉萨却桑地区的原早中三叠世查曲浦组由下部碳酸盐岩和上部火山岩组成,下部碳酸盐岩产丰富的化石,时代为早—中三叠世,上部火山岩无古生物和年代学资料,根据叠置关系作为查曲浦组上部,时代也为早—中三叠世,并且成为该地区经典地层层序而被广泛引用。最近在原查曲浦组上部火山岩段玄武质安山岩中获得248Ma±4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厘定原查曲浦组上部火山岩时代为早三叠世,原查曲浦组存在倒转,火山岩段应位于碳酸盐岩段之下,其下与列龙沟组整合过渡,证明该区二叠系与三叠系是连续沉积的,进一步说明早三叠世该区存在岩浆活动。查曲浦组层序的厘定对探讨冈底斯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选取近60 a广汉地区逐日降水资料,结合当地经济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年、季降水趋势及多时间尺度下降水时间序列的周期变化。并引入经济模型研究县域经济产出对天气变化的反应。结果表明:近60 a广汉地区年降水量近似呈正态分布且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5 mm/10a,四季降水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在较大时间尺度下,广汉地区呈现“多雨~少雨~多雨”的交替变化,并且近两年降雨呈集中分布,夏涝和冬旱发生频率增多。另外,年降水量突变不显著,存在3个明显的主周期,分别为6 a、12 a和28 a。在这种降水气候背景下,降水量变化会显著影响广汉地区经济总产出,相关程度排序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日降水量介于0~20 mm的低强度降水天气的减少会导致当年地区经济出现下滑,而日降水量>50 mm的极端降水天气并不会对当年地区经济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9.
冻土的低渗透性改变了地表水下渗,导致寒区流域产汇流过程发生改变;其季节冻融及引起的活动层深度变化,改变了土壤含水量从而调蓄流域储水量。过去数十年,气候变暖引起冻土退化重塑了寒区水文地质环境、改变了地下水热状况;而多年冻土退化的后果是其所含有的固态冰向液态地下水转化,进而改变多年冻土地下水的时空模态、生态环境和工程设施基础,影响多年冻土的碳汇功能,以及释放封存于其内的温室气体并进一步加速气候变化。尽管水化学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对于冻土地下水补径排和循环机理的理解,但冻土区恶劣的环境和直接监测地下水的困难,仍然使冻土地下水研究存在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梳理多年冻土地下水相关文献,刻画了多年冻土地下水的时空模态,探讨了冻土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水化学方法应更加侧重于冻土地下水动态,数值模拟应更加侧重于地下水热过程。另外,还整合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多年冻土地下水变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描述了从补给区-排泄区、冻土融化起始-长期退化至消失过程中地下水的赋存、补径排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最后,尝试性探讨了冻土地下水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以期为多年冻土地下水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环...  相似文献   
60.
西藏纳个丁日矿区位于班怒结合带内,属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裂隙带及其侵入接触带和围岩滑脱裂隙中。区内化探异常发育,元素组合有利,各元素套合较好,主成矿元素具有三级水系沉积物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发现多个地表矿(化)体,其中最高Cu品位达9.17%、Au品位1.21g/t。近年来,班怒成矿带陆续发现了多布杂、青草山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其主要分布于班怒结合带两侧陆内弧上,而纳个丁日矿区位于结合带内,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