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2篇 |
地质学 | 67篇 |
海洋学 | 5篇 |
综合类 | 3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62.
63.
利用相对全变分模型的方法,通过捕捉主结构和纹理这两种类型在视觉形式上的本质差异,将图像的纹理细节部分去除,达到将主结构从复杂的纹理图像中提取出来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样本图像进行模拟实验,对该模型在主结构提取方面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同时,在验证模型有效性的过程中,在实验原图加入高斯噪声,验证了该模型在抑制噪声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64.
65.
66.
在黔北上二叠统底部铁铝质黏土岩、下部煤层及其顶底板炭质黏土岩中发现其富集稀土、铌、锆和锂等关键金属元素,其中铁铝质黏土岩REY、Nb、Zr和Li平均含量分别为807×10- 6、143×10- 6、1107×10- 6、375×10- 6,下部煤层及其顶底板炭质黏土岩中REY、Nb、Zr和Li平均含量为分别为555×10-6、104×10-6、786×10-6、116×10-6。显示出该区域该层位具有关键金属矿床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7.
西南岩溶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生态地质环境较脆弱,在该类地区探索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乌蒙山集中连片扶贫区中的毕节市七星关区为评价试点,查明了区域地质资源环境现状,探索构建了适用于乌蒙山典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发现:①七星关区地质资源承载能力总体较强,但空间分布不均;②该地区水土环境承载能力总体较高,但七星关区城区、鸭池镇、清水铺镇等局部地区存在一定的水土环境污染,导致水土环境承载能力较低;③区域地质安全承载能力以中等-较强为主,城区近郊的朱昌和小项地区地质安全承载能力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的有利地区。评价结果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8.
本文报道了黔南恒丰地区首次发现早石炭世沉积暴露面;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对该剖面进行综合研究,包括岩石地层、沉积相分析及生物化石、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Sr/Ba、B、U/Th、V/Cr等进行研究。得出研究区早石炭世存在多期次沉积暴露,最后一次暴露的时间与区域上祥摆组至上司组沉积时间相当。早石炭世晚期研究区处于较为封闭的混合潮坪相沉积环境,直到最后一次暴露,海水完全退出,该区成为陆相沉积剥蚀区,导致研究区缺失祥摆组至上司组。剖面下部含鲕状赤铁矿层与"宁乡式"铁矿具相似的沉积环境,为研究区赤铁矿找矿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69.
金鸡岭滑坡在暴雨后发生明显变形,通过现场勘察、钻探、物探、深部位移监测以及水平位移监测得出初步结论。为进一步查明该滑坡成因机制,通过解译现有勘察监测资料,结合Midas-GTS软件分析不同工况下滑坡的渗流场、位移场、稳定性计算,综合评价其成因机制。结果如下:(1)物探解译得出金鸡岭滑坡为岩土混合、含水滑坡,滑动面位于T2b1泥灰岩和T2b2泥岩分界线;(2)深部位移监测揭示该滑坡为浅表层土体在发生滑移,滑动面与物探解译得出的滑动面位置一致;(3)水平位移监测表明浅表分布的后梆滑坡和潘家岭滑坡变形速率较快,变形强烈;(4)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金鸡岭滑坡在现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排干地下水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可能产生整体滑移,其上的潘家岭滑坡及后梆滑坡产生土体次级滑移。(5)金鸡岭滑坡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为滑坡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源和场地条件,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作为诱发因素,进一步加剧滑坡变形。该研究成果将为三峡库区类似滑坡的成因机制与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对后期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