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51.
主动变刚度/阻尼控制算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建立了主动变刚度/阻尼控制系统的理论模型;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算法推导了AVSD系统的开关控制律,并从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出发提出了一种直接根据结构动力反应符号确定的开关控制律。  相似文献   
52.
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算法和经典的线性二次型高斯(Gauss)控制算法.推导了三种前馈-反馈算法.其控制器的设计包含两个部分:基于传统控制算法的反馈部分和在采样时间内对地震动信息的前馈部分。以在建的某电视塔(610m)为例。通过跟常用的线性二次型高斯(Gauss)闭环反馈控制算法相比较,对比分析了这三种前馈-反馈算法在地震作用下.对结构反应的控制效果;针对规范中对层间位移角和舒适度的要求.深入研究了在三种不同的控制目标下,基于LQG前馈-反馈算法(FFLQG)对结构反应控制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一种新的权系数选择方法,研究了不同的输出反馈对基于LQG前馈-反馈算法控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基础隔震结构全寿命费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隔震结构初期投入与将来可能的损失成为工程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详细分析了隔震结构全寿命费用的组成,建立了适合于初步估计和详细计算的基础隔震结构初始造价共性和个性评估模型;分析了隔震结构检查维护费用的计算方法;给出了隔震结构失效损失费用的组成及计算方法;最终得出全寿命周期的总费用评估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隔震...  相似文献   
54.
应急指挥中心是核电厂应为紧急核事故而专设的指挥中心,本文对某核电厂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基础隔震设计,分析了隔震效果;建立了各楼层的楼层反应谱,对比分析了隔震前后结构楼层反应谱与目标反应谱的关系。结果表明,隔震后结构明显降低了应急指挥中心的地震反应,同时,其楼层反应谱也大大降低,确保核电厂应急指挥中心在应急抢险中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55.
汶川县威州镇砖混结构房屋抗震加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镇遭受中等破坏的砖混结构房屋,通过某工程实例,给出了该类房屋具体的加固设计和施工方法,加固前绝大数楼层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加固后所有楼层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大于1。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为类似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6.
In this paper, a new system of semi active structural control with active variable stiffness and damping (AVSD) is suggested. This new system amplifies the structural displacement to dissipate more energy, and in turn,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in the case of relatively small story drifts, which occur during earthquakes. A predictive instantaneous optimal control algorithm is established for a SDOF structure equipped with an AVSD system Comparative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1/4 scale single story structural model with a full scale control device have been conduct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results, it is shown that when compared to structures without control or with the active variable stiffness control alone, the suggested system exhibits higher efficiency in controlling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requires less energy input, operates with higher reliability, and can be manufactured at a lower cost and used in a wider range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