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582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3篇
  1958年   9篇
  1956年   3篇
  1940年   2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望远镜的仪器偏振效应主要由金属镜面的反射偏振引起,是当前高精度天文偏振测量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为了消除仪器偏振对偏振测量精度的影响,在实验室对金属镀膜材料的偏振特性进行精确全面的测量研究显得至关重要.针对保护铝膜提出一种偏振特性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两种光电调制方式对保护铝膜的缪勒(Mueller)矩阵关键元素进行直接测...  相似文献   
82.
榍石LA-ICP-MS U-Pb定年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榍石具有较高的U含量和封闭温度,是一种重要的适用于U-Pb定年的副矿物。然而,基体效应与普通Pb校正成为制约榍石LA-ICP-MS U-Pb定年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206)Pb/~(238)U为例,采用基体归一化因子(F_(AVG))评估了锆石与榍石U-Pb定年标准的基体效应,结果显示榍石F_(AVG)几乎都大于1.20,而锆石F_(AVG)明显都小于1.20,表明锆石与榍石U-Pb定年标准存在显著的基体效应。以BLR-1榍石标准为外部校准标样,OLT1榍石获得的谐和年龄1014.9±4.8Ma(95%置信水平,n=23,MSWD=0.32)与SHRIMP谐和年龄1017.1±3.6Ma及ID-TIMS谐和年龄1014.6±1.3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同时获得~(206)Pb/~(238)U、~(207) Pb/~(235) U、~(207) Pb/~(206) Pb加权平均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其谐和年龄一致;而以91500锆石为外部校准标样,OLT1榍石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891.3±9.5 Ma(n=23,MSWD=5.3),与ID-TIMS测得的谐和年龄相比偏低约12%。经~(207)Pb法校正后,TCB榍石获得的~(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1015.6±6.2 Ma(n=16,MSWD=0.84)与ID-TIMS谐和年龄1018.1±1.7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本研究表明,采用基体匹配的榍石标准为外部标样,利用LA-ICP-MS对榍石进行U-Pb定年也能获得与ID-TIMS相一致的年龄,精度(2RSE)小于2%。  相似文献   
83.
屈婧祎  童曼  袁松虎 《地球科学》2021,46(2):632-641
地质微生物是沉积环境中铁、锰氧化还原循环的主要驱动因子,铁锰共存环境中二价铁氧化对不同铁、锰循环功能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差异和机制尚不清楚.以铁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铁氧化菌Pseudogulbenkiania sp.strain 2002、锰氧化菌Pseudomonas putida...  相似文献   
84.
基于2005年深圳市0.3 m分辨率的航片与梧桐山8个林地样方数据,通过ArcView软件平台,利用CITYgreen生态价值评估模型,计算2005年梧桐山林地削减径流的生态效益。并以2005年为初始年,以10年为周期,预测2015—2055年林地生长趋势与生态效益。结果表明:2015年、2025年、2035年、2045年与2055年梧桐山林地增长率分别为14.23%、12.27%、12.09%、11.68%、12.85%;2005年削减径流的生态效益为3.74亿元,2015年、2025年、2035年、2045年与2055年预测值分别为3.89亿元、4.03亿元、4.19亿元、4.35亿元与4.52亿元。林地生长与生态效益增长态势不均衡与不同树木的生命周期及其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85.
最近在烏克蘭苏維埃社会主义共和國科学院水文研究所的著作中發表了德湼泊河罗茨曼卡明卡已經系统化的歷史水位资料。这些資料表明,現存于年志档案及文学等史料中的德湼泊河最高水位资料属于自十八世紀起直到現在为止这一时期內的资料。1951~1952年烏克蘭社会主义共和國科学院水文研究所在收集歷史水位资料时,發現了罗茨曼卡明卡1818~1927年间最高水位資料及1828~  相似文献   
86.
西藏定结、定日一带上石炭统纳兴组为一套厚度巨大的陆源碎屑沉积, 该组中部首次识别出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3个类型: 崩塌沉积、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 以碎屑流沉积常见.通过沉积相和基于沉积物组分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物源分析, 判断该区晚石炭世存在小型洼陷盆地, 其形成与晚石炭世海西伸展运动有关, 纳兴组重力流沉积与下伏滨浅海沉积之间具一伸展不整合.   相似文献   
87.
中国钼矿资源特征及其成矿规律概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钼矿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优势矿种之一.近年来钼矿找矿成果突出,钼矿在我国遍地开花,呈现出“面型”分布的特征.从地理分布上看,总体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其中河南省钼储量居首;从矿床规模看,查明的超大型钼矿床约占全国钼资源量的53%,大型钼矿床约占30%,中型钼矿床约占14%,小型钼矿床和钼矿(化)点仅占约3%;从矿床类型来看,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和沉积(变质)型,分别占钼总资源量的85.75%,8.83%,2.79%,2.63%.根据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将中国钼成矿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前寒武纪(>800Ma)、寒武纪—志留纪(540~415Ma,加里东期)、泥盆纪—二叠纪(400~290Ma,海西期)、三叠纪(260~200Ma、印支期)、侏罗纪—白垩纪(195~70Ma、燕山期)和古近纪—新近纪(65~10Ma、喜马拉雅期),其中燕山期是最主要的成矿期,形成了约76.69%钼资源,其次为喜马拉雅期.本文初步总结了中国钼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矿规律,将全国钼矿划分为41个Ⅲ级成钼带,13个Ⅱ级成钼省,4个Ⅰ级成钼域,建立了中国钼矿成矿谱系,探讨了不同类型钼矿的时空演化、钼成矿作用与构造演化的关系,并认为钼是反映中国地壳演化的有效示踪剂.  相似文献   
88.
89.
为了客观地确定数据点投图后分布的主要区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密度确定数据主要分布区域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分布,并可以作为数据清洗的预处理手段。本文基于GEOROC大数据,以全碱对硅(TAS)图解为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通过提取GEOROC 数据库中与TAS 图解相关的岩石样本中SiO2、Na2O、K2O 和烧失量含量数据,通过数据常规清洗和归算,最终获得24 个种类合计13.3 万条有效数据。通过数据投点、分区统计和提取80% 数据的分布区域,验证了24种岩石样品与TAS图解的吻合程度。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发现,有6类岩石的数据分布与TAS图解定义区域基本一致,18类岩石的数据分布与TAS图解定义区域有系统性偏差。大数据研究证明了TAS图解的不足之处,利用全碱和SiO2作为指标,难以实现提升总体分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0.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 1±1. 0~129. 7±1. 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即南太行山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范围之内。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轻稀土总量(LREE平均为113. 71×10-6)明显高于重稀土总量(HREE平均为11. 97×10-6),具有相对明显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型配分形式、Eu的弱正异常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的特征,且具有Sr、Ba含量高、Sr/Y、(La/Yb)N比值高的特征,表明壳幔岩浆混合是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主要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