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文章研究了大生活用海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海水盐度、水温、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塘对大生活用海水中COD,TKN,NH3-N,TP的净化效果分别可以达到50%、30.4%、24.9%和22.5%。温度对厌氧塘的去除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厌氧塘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提高。厌氧塘能够经受一定盐度变化的冲击和有机负荷的冲击,其水力停留时间以10d为宜。在污水中海水比例为36%时,经过培养驯化,厌氧塘中的优势耐盐细菌以假单胞菌属、索氏甲烷杆菌属、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为主。  相似文献   
172.
以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3月(春季)在青岛董家口港邻近海域进行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海域春、秋两季总共发现浮游动物33种成体,11类浮游幼虫,其中春季调查发现18种成体,5类浮游幼虫,秋季发现24种成体,9类浮游幼虫;春、秋两季调查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129.4、69.4 ind/m3;平均生物量(湿重)为1 166.5、23.8 mg/m3;平均种类多样性指数(H′)为1.38、2.61;丰度(d)为0.95、1.77;均匀度(J)为0.90、0.67;春季调查优势种为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秋季调查优势种为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  相似文献   
173.
民勤和沙坡头地区荒漠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及CO2补偿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测定了民勤和沙坡头地区26种荒漠旱生植物、21种中生植物和5种农作物的淨光合速率及CO2补偿点。荒漠旱生植物在自然环境下的淨光合速率都很低,一般只有5-10毫克CO2/克干重,小时;最低者如超旱生植物红砂;仅有1.5毫克CO2/克干重。小时;最高者冰草可达14毫克CO2/克干重。小时。除4种松柏类植物外,中生植物的淨光合速率多数在10-20毫克CO2/克干重。小时。高产作物的淨光合速率高达30-50毫克CO2/克干重。小时。与此相反,荒漠旱生植物的CO2补偿点较高,一般在50-100ppm,最高可达120ppm,而高产作物高粱的CO2补偿点仅22ppm。初步结论认为:荒漠旱生植物具有低光合速率和高光呼吸的特征,是长期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4.
利用已有商业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时, 展绘高程点通常是将高程点点位放置在高程注记的左侧, 从而时常发生高程注记压盖已有地物的情况, 这对图形的美观度和对地物的识别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做法是在图形编辑结束之前, 利用手工方式对压盖地物的高程注记进行移动, 此法虽能解决该问题, 但其效率低下, 且易出现纰漏。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提出一种"S"型的搜索方式来实现对高程注记进行智能移位以避让已有地物的算法。实践表明, 此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处理高程注记对已有地物的压盖, 免除手工移动高程注记的繁琐工作, 而且简单易行, 能够满足实际生产工作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75.
利用2010年7月~2012年3月四川省和云南省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动态演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孕育阶段震中区域重力场出现大面积的重力正值变化高值异常区域,并形成密集的正值变化梯度带;震前震中区域呈重力正变化低值状态,处于重力变化0值线附近且等值线稀疏;震前与发震有关的断裂带的跨断层重力测段段差值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6.
中国西部前陆盆地主要以挤压构造应力为主,地表与地下构造异常复杂.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既需要精细的地应力研究与预测,也需要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近似方法.本文通过对稳定构造地区与挤压构造区地球物理测井信息的深度域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提出了一种基于测井信息来计算最大岩石主应力的统计模型法.应用该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挤压应力区进行了实际计算,其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在此基础上对山前挤压区地应力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7.
针对传统无人机航测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工作中数据易混淆且安全性不高、管理费时耗力、数据质量无法及时评估等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影像的EXIF、XMP信息以建立无人机航测影像数据库;其次分析航测影像的投影方式进行航测路线及覆盖区域的空间可视化,继而根据影像重叠度计算方法自动生成航向/旁向重叠度以及时评估航测数据质量;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定制开发大疆无人机航测数据管理系统。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支持无人机航测数据从原始数据的入库存储、航测路线图和航测区域图的自动生成、航测影像质量及时评估到POS数据的多格式导出的流程化管理,实现了航测数据管理工作向管理数字化、空间可视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8.
西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分布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底栖生物是海洋底栖环境中数量最占优势的类群,但对于其在深海中的类群构成及分布特点还所知甚少。本研究对西北太平洋深海平原的小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组成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解析,并与相邻海域的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海域的水深为4080—6066m,共检获14个小型底栖生物主要类群,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0.8ind./10cm2和100.3μg dwt/10cm2,其中线虫的平均丰度占93.6%。小型底栖生物总体上呈现沿西北至东南方向数量高,该分布趋势与黑潮延伸体影响区域基本吻合,而在黑潮延伸区两侧数量低。绝大多数小型底栖生物分布于沉积物的0—4cm分层, 4—6cm层的小型底栖生物仅占总数的不到10%。本研究中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相邻深海及冲绳海槽与南海北部深海区的研究结果。小型底栖生物各类群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和中值粒径显著正相关。生物环境分析(Biota-Environment, BIOENV)结果显示,与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结构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深和沉积物脱镁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79.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科学研究价值。根据2017年5月中旬—2017年6月上旬对永乐龙洞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和资料,对龙洞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海域水采和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66种,生态类型以广温广布型类群和热带暖水性类群为主,物种数和细胞丰度以硅藻(103种)和甲藻(57种)占主导,其它包括金藻(2种)、绿藻(2种)和蓝藻(2种)。永乐龙洞内浮游植物有63种,细胞丰度平均值为3.02×10~3个·L~(-1),主要优势种为菱形藻(Nitzschia spp.)、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舟形藻(Navicula sp.)等,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2.02和0.76;洞外深海区浮游植物有130种,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89×10~3个·L~(-1),主要优势种为菱形藻(Nitzschia spp.)、角毛藻(Chaetoceros sp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等,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3.13和0.87。浮游植物主要分布于光照条件较好的上层水体,细胞丰度高值对应于叶绿素a次表层最大值所在水层。Jaccard相似性指数表明永乐龙洞内与洞外深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差异,主要体现在永乐龙洞内浮游植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洞外深海区的。洞内外海水的有限连通性可能是永乐龙洞内外浮游植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0.
叶绿矾族矿物是硫化物矿床氧化带的特殊产物,被认为是硫化物矿床的“标志矿物”,分布在氧化带的上部,并与其他高铁硫酸盐共生。特定的地质环境和矿床类型发育有不同的叶绿矾族矿物。新疆哈密红山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火山机构和次火山岩相控矿作用十分明显,形成于中生代,其成因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斑岩铜矿之间过渡的“紫金山式”金铜矿床。其氧化带呈漏斗状产于原生硫化物矿体的上部,延深约50~60m,以硫酸盐矿物为主。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湿法化学和差热分析,在红山氧化带发现了铜叶绿矾、高铁叶绿矾,这两种叶绿矾族矿物均系在中国首次发现。铜叶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B)/%〕H2O30.87,SO336.76,Na2O0.03,Fe2O323.40,CuO6.27,MgO0.01,Al2O30.01,不溶物0.28,CaO0.03,总计97.66;其XRD特征谱线为:6.03(100),7.39(95),9.04(65)。高铁叶绿矾湿法化学分析结果为〔w(B)/%〕:H2O28.15,SO337.02,K2O3.88,Fe2O327.75,Na2O1.30,MgO1.86,不溶物0.24,总计100.20;其XRD特征谱线为:9.07(100),6.04(89),5.59(50)。红外和热分析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化学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并对这些硫酸盐热反应机制和相变过程作了解释。目前该类硫酸盐矿物已作为新型环保资源直接制酸用于湿法炼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