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1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3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2篇 |
大气科学 | 208篇 |
地球物理 | 269篇 |
地质学 | 659篇 |
海洋学 | 152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69篇 |
自然地理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尹红等先生的论文《深圳市某 32层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的探讨》[1] 中 ,基础中心点的地基最终沉降量 ,按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压缩模量进行计算所得为 5 80mm ,按深圳规范或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以变形模量进行计算所得仅为 6 2mm ,二者相差 9 5倍。其计算方法及各项系数取值均有规范可循 ,计算结果按理说不应有如此悬殊的差异 ,只能从沉降计算中压缩参数 (压缩模量或变形模量 ,见表 1)的取值上找原因。表 1 构成地基压缩层的各地层的岩土工程特性指标地层编号与名称 层厚h m天然重度γ (kN·m- 3… 相似文献
42.
43.
采用离散元商业软件PFC2D对7种重力场下静力触探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以研究高、低重力场下静力触探试验的异同点。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重力场下土体受静力触探贯入主要影响区域不同,低重力场下主要是上部土体受到影响,高重力场下主要是下部土体受到影响;归一化贯入阻力的最大值和稳定值、归一化球应力和偏应力的最大值均与重力加速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均随重力加速度倒数的增加而增大;土体经历了明显的加载、卸载过程,重力加速度越小,加载、卸载现象越明显,同一重力加速度下上部土体加载、卸载程度大于下部土体。 相似文献
44.
采用离散元法(DEM)研究胶结岩土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结构破损规律。首先,基于微观力学理论,考虑胶结岩土材料颗粒间胶结特性,给出表征结构性损伤的破损参数式。该式具有微观物理意义,但不能直接用于建立宏观本构模型。其次,采用二维离散元源程序NS2D模拟等向压缩、等应力比压缩以及双轴压缩试验,分析破损参数在不同加载条件下随宏观力学变量(体积应变和剪应变)的演变规律。最后,根据模拟结果提出破损参数数学表达式,其为大主应变的函数。研究结果表明:胶结强度、应力比以及围压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值试样的结构破损规律。在等向压缩和等应力比压缩试验中,容易用函数式描述数值试样破损参数随体积应变或偏应变的演变规律;而在双轴压缩条件下,由于数值试样有剪胀特性,破损参数随体积应变的演变规律则不易描述。建议的破损参数数学表达式能够较好地描述数值试样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结构破损规律。 相似文献
45.
46.
为实现结构性砂土离散元接触模型合理性的三维试验验证,设计了一套可用于三维半球形理想胶结颗粒成型及实现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接触力学特性测试装置,制备了一定胶结尺寸的环氧树脂半球形颗粒胶结试样,在一系列辅助加载装置中初步开展了不同加载条件(拉伸、压缩、剪切、弯转、扭转)下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可用于实现三维情况下胶结颗粒接触力学特性测试;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实测试验结果与二维试验成果基本一致;峰值剪切、弯矩、扭矩随着法向荷载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一个相同的临界法向荷载。 相似文献
47.
含双裂隙岩石裂纹演化机理的离散元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散单元法探讨了预制双裂隙岩石的裂纹演化机理。用近期从试验资料提取的无胶结厚度含抗转动能力的岩石微观力学模型和相应的离散单元法商业软件,模拟了含不同预制倾角的双裂隙岩石试样在单轴压缩作用下裂纹的扩展与贯通规律,揭示了裂纹演化的宏微观机理。同时,将离散元法DEM岩石试样的裂纹的扩展和贯通规律以及强度特性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预制裂隙之间以及端点处的拉应力集中是导致裂隙岩石破坏的主要原因,且DEM数值试验得到裂纹的演化规律与室内试验结果较为一致。含30°的预制裂隙的岩石试样最容易起裂,含75°的预制裂隙的岩石试样最困难起裂,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裂纹在垂直于主应力方向上的长度不同导致试样受拉区域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49.
50.
通过对天磨沟泥石流进行实地调查,得到了该泥石流沟的地形地貌、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等特征。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天磨沟泥石流进行综合评判,得到该泥石流沟易发概率为69%,中等易发概率为12%,轻微易发概率为19%。运用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对天磨沟泥石流进行风险评价分析,得到该泥石流沟的危险度为0.804,属于极高危险泥石流沟;易损度为0.65,属于高度易损泥石流沟;风险度为0.52,属于高度风险的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