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新疆柯坪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忠凯  胡斌  齐永安  张国成 《地质学报》2008,82(9):1161-1168
通过对柯坪地区剖面志留系的研究,在柯坪塔格组中已识别出遗迹化石15属20种,它们是:Asterichnus lawrencensis,Cochlichnus anguineus, Cruziana ichnosp., Cruziana qinlingensis, Cruziana rouaulti, Diplichnites bipartibilis,Gordia molassica, Helminthopsis abeli, Helminthopsis isp., Lockeia siliquaria ,Monocraterion cf. teataculatum, Palaeophycus tubularis, Planolites isp.,Planolites montanus, Planolites punctatus, Rusophycus ramellensis,?Scolicia ichnosp., Sagittichnus lincki,Spirophycus bicornis,Taenidium cameronensis。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分布规律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以划分为2种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的遗迹组合,即(1)Helminthopsis-Gordia遗迹组合, 主要组成分子有Asterichnus, Diplichnites,Gorida, Helminthopsis, Planolites, Rusophycus,?Scolicia和Spirophycus,等,被解释形成于低能的滨外远岸浅海陆棚环境;(2)Cruziana-Rusophycus遗迹组合,常见组成分子有Cochlichnus,Cruziana, Lockeia, Palaeophycus,Rusophycus, Monocraterion,Sagittichnus,和Taenidium等,解释它们形成于滨外近岸浅海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112.
旋回地层学:地层学解读时间的第三里程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围绕对地质时间的认识,地层学取得了从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3次里程碑性的重大进展.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并与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相结合建立的、以百万年为计时单位的地质年代表既创造了地层学的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质学对精确数字定年的不懈追求和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功能.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简要回顾了地层学解读时间的漫长过程,阐述了旋回地层学概念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及旋回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在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以广西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海相碳酸盐地层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剖析了旋回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在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基础上构建高分辨率,并能与人类社会时间接轨的地质时间坐标的广阔前景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3.
徐栋  杨敏  胡斌  王晓丹 《海岸工程》2016,35(3):43-51
研究区域黄骅岸段内油气资源丰富,其人类活动也日益频繁。人工开发改变了该岸段的水动力环境,进而对岸滩的冲淤演变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先后对该区域的断面测量、粒度测试以及放射性测年等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了黄骅岸段在进海路修建的影响下产生的岸滩冲淤演变的原因和规律,认为其岸滩整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略冲刷状态,沿海围垦、筑堤造坝等岸边人工设施的修建是改变岸线的主要营力与原因。本文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泥沙冲淤与岸滩演变问题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分析参考,对研究渤海西海岸乃至整个中国海岸的岸滩演变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4.
针对四川盆地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吸附气量大(70%~80%)的特性,对该页岩气区11口井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的岩心样品作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和等温吸附分析测试,结合大量泥页岩含气量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及评价表明:研究区地层因素中,生烃条件如总有机碳含量(0.17%~4.3%)、有机质类型(Ⅰ、Ⅱ1型)和成熟度(2.4%~3.0%),以及储层条件如矿物成分、孔隙体积(3%~6%)、孔隙结构(中孔为主)和湿度,主要是通过改变页岩气生成量和吸附活性表面的大小而产生影响;外部因素如温度和压力主要是通过改变气体分子的活化能和结合能而对泥页岩吸附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海南大坡岩体位于五指山褶皱带内,主要受昌江—琼海构造带、琼西构造带与潭爷断陷构造带控制.岩石地球化学及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坡岩体形成于海西-印支晚期,岩性单一,主要为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显示为Ⅰ型花岗岩与S型花岗岩的混合,主体以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为主,形成过程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元素对的比值及稀土元素配分特征说明岩体钨锡等多金属含矿性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16.
华北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的Zoophycos遗迹化石十分丰富,根据其潜穴充填物颜色的不同,可将太原组Zoophycos分为四种类型,即具黑色、灰色、灰白色、红色充填物的Zoophycos。本文选取河南焦作和山西附城太原组剖面中具有代表性的Zoophycos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其潜穴中的充填物进行了超微特征观察及元素组成测定,发现了大量成因与微生物相关的碳酸盐岩微形体(单体矿物和集合体),识别出球状(表面光滑的球状体、表面具有不定形细粒结构的球状体、表面呈刺状细粒结构的球状体和球状集合体)、杆状(刺杆状分枝形网状体、刺杆状单体、螺旋杆状单体、双列杆状体、光滑直线形杆状单体、末端膨大的光滑杆状体)、簇状、网状、瓶状和似脑球状等6种形态类型,其中多数显示出不同的微生物结构。这一发现表明,Zoophycos遗迹化石并非简单的觅食迹或食物储藏所,其造迹生物与微生物很可能存在互利共生关系。此次研究有助于探索地质微生物作用对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并为精细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演化提供了微观资料。  相似文献   
117.
118.
9月25日,薛城区国土资源系统特邀行风监督员聘请座谈会在本局四楼会议室举行。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王华勤、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杨列淦、以及区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局各股室主要负责人、行风监督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9.
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华北古陆块南缘产出的金属矿床具有成矿机制的多样性:①构造-变质-岩浆-流体成矿,如小秦岭金矿等;②构造-岩浆成矿,如熊耳山金矿田、外方山铅锌铜矿、神洞沟银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有关的钼钨矿等;③构造-建造-流体成矿,如刘山崖铜锌矿、围山城金银矿等;④岩浆-热液蚀变成矿,如秋树湾铜钼矿。  相似文献   
120.
欧阳霖  胡斌 《矿物学报》2011,(Z1):84-85
湘南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中部。南岭成矿带上钨锡矿床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即北多钨南富锡;东钨西锡;中部钨锡均富,还伴有钼、铍、铋,从成矿地质历史演化来看,自前寒武纪到燕山期,钨、锡多旋回成矿至燕山期,达到最大程度富集,湘南地区位于南岭中部,于燕山期形成一系列特大型、大、中型矿床,尤以夕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