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781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四川盆地长芯1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文玲  周文  罗平  邓虎成  李沁  单蕊  戚明辉 《岩石学报》2013,29(3):1073-1086
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长宁构造长芯1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厚度约147m.该套泥(页)岩组合以纹层状泥(页)岩、纹层状含灰质泥(页)岩、纹层状粉砂质泥(页)岩为主,见钙质结核及黄铁矿条带.龙马溪组底部30m以富有机质的黑色纹层状泥(页)岩为主,其石英、长石和黄铁矿总量平均51.9%,粘土矿物含量平均24.7%,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平均23.4%,与美国典型页岩储层有相似性.总有机碳含量底部为3.9% ~6.7%,上部为1.0% ~2.1%.龙马溪组页岩岩心平均孔隙度为5.68%,平均渗透率为5.96×10-3 μm2,与孔隙度成明显正相关.扫描电镜下龙马溪组泥(页)岩微孔隙主要包括矿物晶间(溶)孔、晶间隙、晶内孔,有机质内微孔和微裂缝等.根据压汞分析,泥(页)岩孔喉中值半径最大为33nm,平均为10nm.研究表明,长芯1井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储层微孔隙发育的受控因素有岩性、成岩演化程度和有机质发育特征等.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物性好于粉砂质泥(页)岩和钙质泥(页)岩;成岩阶段晚期,矿物组合发生变化,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变,形成新的微孔隙,增加了储层孔隙度;TOC是控制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提供页岩气储存空间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992.
近年来在拉萨地体识别出的二叠纪松多大洋型榴辉岩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本文称之为松多特提斯洋)的洋壳残余。但由于缺乏相关地质记录,对松多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目前并未进行讨论。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拉萨地体南缘朗县地区片麻状花岗岩类的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本文2件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341±2Ma和355±2Ma,表明朗县片麻状花岗岩类侵位于早石炭世。朗县片麻状花岗岩类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以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69%~76%)和K2O/Na2O比值(1.04~3.04)为特征。白云母的出现、高的铝饱和指数(A/CNK=1.04~1.52)和刚玉分子数(>1%),表明朗县片麻状花岗岩类属S型花岗岩。所有样品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Eu、Sr和高场强元素。锆饱和温度主要集中在780~800℃之间(最高可达859℃,平均 808℃)。这些早石炭世花岗岩类中发育的闪长质包体、较高的锆饱和温度、低Pb高Ba丰度、小的负锆石εHf(t)值(-7.2~-1.2,平均 -4.4),表明这些花岗岩类为高温S型花岗岩,来源于浅部成熟地壳物质的重熔并伴随着明显的幔源物质注入。朗县片麻状花岗岩类的高温(>780℃)低压(<5kbar)性质指示其很可能形成于伸展背景。结合拉萨地体可能存在的石炭纪早期岩浆弧、泥盆-石炭纪以灰岩和细碎屑岩夹火山岩为特征的沉积地层记录,本文提出朗县片麻状花岗岩类很可能形成于弧后伸展背景。该弧后伸展区进一步发育可能形成弧后盆地并最终发展成以松多榴辉岩为代表的松多特提斯洋,指示松多特提斯洋的持续时间可能不会超过80Myr(即从340Ma到260Ma)。  相似文献   
993.
重新认识西藏林周盆地基性岩石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萨地体南部大面积分布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揭示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过程。要合理认识林子宗火山岩所蕴含的地球动力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对林子宗火山岩中基性岩石的岩浆起源和性质的深入剖析。本文结合已有资料,报道和总结了位于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中基性岩石样品(56~53Ma)的全岩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数据。林周盆地基性岩石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0.7054,εNd(t)值为+0.5~+1.8;同时还具有高Zr含量、Zr/Y比值以及高的Ta/Hf、Th/Hf比值。林周盆地基性岩石既显示岛弧玄武岩浆又显示板内玄武岩浆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除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外,同时可能还存在深部软流圈地幔物质的贡献。本文提出其成因很可能与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板片在约52Ma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指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至少发生在60Ma以前。  相似文献   
994.
介绍了利用准电离层(QIF)方法和MW(Melbourne—Wubbena)方法进行模糊度固定的原理,在得到的卫星轨道浮点解的基础上,用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模糊度的固定。并分析了两种方法对于不同长度基线的模糊度固定成功率。结果显示:在固定模糊度的成功率上,Mw方法优于QIF方法,在基线长度为1000~4000km时,两种方法都保持着较高的模糊度固定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5.
利用三维感应测井交叉分量之差响应曲线在边界附近的响应行为,建立了求解大斜度井中井斜角快速反演方法.响应曲线随真实垂直深度(TVD)变化的对数衰减率与随测量距离(MD)变化的对数衰减率与之比是井斜角的余弦函数,通过简单三角函数计算可快速反演井斜角.响应曲线形态规则,在层状各向异性地层中与垂直电导率无关,主要反映水平电导率反差造成的地层边界信息.因此本文的井斜角快速反演方法既适用于各向同性地层也适用于各向异性地层.我们考察了测井环境及仪器参数对响应曲线衰减率的影响以及衰减率估算偏差对井斜角反演精度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该反演方法在大斜度井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6.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优势植物种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 folia)为对象,在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田间试验,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疏叶骆驼刺幼苗根系生长特征、分株地上部分生长特征、分株根系构型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疏叶骆驼刺幼苗根冠比在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根系深度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逐渐增加;分株地上部分指标均随土壤水分有效性降低显著减小,除处理B(灌溉量180mm,灌溉1次)和处理C(灌溉量90 mm,灌溉2次)之间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外,不同处理之间分株株高、冠幅、地上生物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水分条件下疏叶骆驼刺分株种群密度、分株之间间隔物长度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由高到低变化,分株生长格局逐步由“密集型”向“游击型”过渡,分枝角度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全部集中在90°左右;通过对分株层土壤水分含量与分株数量的分析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分株数量随土壤含水量变化呈二次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997.
泰宁寨下大峡谷由悬天峡、通天峡和祈天峡3条峡谷构成,地貌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良、地学旅游资源丰富,是泰宁山原-峡谷型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峡谷中丹崖高耸,洞穴密布,线谷纵横,地质遗迹众多,科学内涵丰富,集中展示了丹霞线谷、巷谷及洞穴发育演化。经科学规划和精心建设,现已成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开展丹霞地貌科考、科普、地学与生态旅游的主要线路。  相似文献   
998.
河南省是我国第二产铝大省,采用目前已查明的75个大中型铝土矿床勘查资料和样品测试结果,通过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沉积环境及形成方式;矿床成矿规律等三方面对河南省铝土矿沉积规律进行全面阐述.然后应用所得成果总结了河南省铝土矿的分布规律,运用六个影响铝土矿找矿的因素:①成矿时代找矿;②沉积环境找矿③古地理找矿;④古岛边缘的分布规律;⑤沉积盆地内的喀斯特地貌;⑥构造控矿条件.划出了进一步找矿中的三个大的重点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99.
老挝铁矿分为矽卡岩型、热液型和火山喷发—沉积型,尤以北部川圹—万荣一带最丰富。受岛弧-裂谷构造岩浆带控制,北部仍是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00.
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早期由于资料有限,对拉萨地体古生代时期的裂解、漂移、俯冲和碰撞历史的认知程度还很低。本文利用目前已有
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拉萨地体的中生代岩石圈结构,探讨了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演化历史。大量长英质岩石
的锆石Hf 同位素和全岩Nd 同位素表明,南部和北部拉萨地体以新生地壳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而
中部拉萨地体是具有古元古代甚至太古代结晶基底的条带状微陆块。大量古生代沉积岩的碎屑锆石U-Pb 年龄数据表明,拉
萨地体约1170 Ma 的碎屑锆石年龄指标,明显不同于以约950 Ma 为碎屑锆石年龄指标的安多、羌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拉
萨地体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是目前资料情况下的最合理解释。中部拉萨地体约492 Ma 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
边缘背景,代表了古地理上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岩浆弧的一部分,可能与原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的断离有关。拉萨地
体南缘和南羌塘的泥盆纪末期-石炭纪早期片麻状花岗岩类为存在明显幔源物质输入的S 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最终演化
为松多特提斯洋的弧后盆地背景。中二叠世末期发生的拉萨地体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碰撞造山事件可能触发了班公湖-
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的南向俯冲,并随后对拉萨地体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