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8篇 |
免费 | 127篇 |
国内免费 | 2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5篇 |
大气科学 | 188篇 |
地球物理 | 75篇 |
地质学 | 503篇 |
海洋学 | 14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1篇 |
自然地理 | 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强度年际异常对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NCAR/NCEP资料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以低频振荡的能量与总能量的百分比作为低频振荡强度指数,初步研究了热带地区低频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强度高(低),则我国东部冬季降水多(少)。热带低频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欧洲西北部到我国南部的波列及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在热带低频振荡强度高值年,冬季北非槽和孟加拉湾槽加深,东亚大槽减弱,东亚冬季风减弱,我国东部地区南风异常,水汽输送强,导致降水偏多;反之,在热带低频振荡强度低值年,北非槽和孟加拉湾槽减弱,东亚大槽加深,东亚冬季风加强,我国东部地区北风异常,水汽输送减弱,导致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982.
由于海洋环境噪声的起伏变化,采用固定门限来进行线谱检测容易造成线谱的漏报或伪峰的误识。根据背景噪声方差的变化采取自动门限可更好地适应背景的变化,能使线谱检测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仿真对采用固定门限和自动门限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验证了自动门限法的有效性,并采用 FPGA 实现了自动门限线谱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983.
<正>钪(Sc)的地壳丰度为21.9×10-6[1],是地壳中广泛分布的稀散元素,主要以伴生状态产于其它矿床中,很少形成独立矿床。因其特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Sc被多个国家或组织列入关键矿产目录。目前,已知钪矿床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塔吉克斯坦、马达加斯加和挪威等国家。这些地方钪矿床中Sc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辉石?角闪石?黑钨矿、黑云母、铝土矿、褐帘石、磷灰石、烧绿石、锡石、锆石、斜锆石、锆铁矿、钛铁矿、钛磁铁矿、钒钛磁铁矿和锐钛矿等矿物中,少量以钪钇石、磷钪石、水磷钪石、钠钪辉石、硅钙矿石、铍硅钪矿和钛硅酸稀金矿等钪独立矿物存在,部分以离子吸附态赋存于针铁矿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中。主要的钪矿床类型有碱性岩-超基性岩型、碱性岩型、伟晶岩型、沉积型和风化淋滤型等,成矿时代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白垩 相似文献
984.
江西省万载县野猫冲铜矿床为中低温热液(成矿流体)沿构造破碎带蚀变-蚀变岩型铜矿床。在地表地质调查、钻孔岩芯考察及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野猫冲铜矿控矿构造进行详细研究,表明北东东向大型叠瓦状推(滑)覆构造控制矿区内各地质单元的延深与展布,北东向韧性剪切变形带控制矿区铜金矿体的展布,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韧性剪切断裂之间的次级层间破碎带和小断裂带内,带内发育较强的动热变质,硅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发育。矿石以黄铜矿为主,贫硫,成矿流体具有多期次的活动、叠加改造的特点。上栗-潭埠-宜丰断裂带自西至东已发现20余处铜多金属矿床(点),显示该带具有巨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85.
试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养殖操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山东荣成爱莲湾海域,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5月,当海区水温上升至12.0℃以上时,将陆基工厂化培育的适宜规格苗种转运到海上,利用自行研制的方形钢结构鲆鲽类平底网箱养成褐牙鲆商品鱼。其中,2009年养殖平均体质量为59.3,136.0和202.0 g的褐牙鲆各1箱,经过174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分别达到614.0,885.3和1 030.0 g,转运成活率100%,网箱养殖成活率分别为93.3%,87.5%和93.3%。结果表明,方形钢结构鲆鲽类平底网箱适合鲆鲽鱼类养殖,陆海接力模式养殖的褐牙鲆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成本低,而且该模式操作简单、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986.
987.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上的陆丰22洼为岩浆底辟改造型洼陷。为了明确这种洼陷的结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残余地层厚度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还原了洼陷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22洼西斜坡和东次洼在古近纪受到3期强烈的岩浆底辟作用,其中以文昌组四段活动最活跃。岩浆底辟对洼陷结构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岩浆底辟破坏了洼陷原始构造样式,引起边界断裂弯曲变形甚至错断,在平面上分带展布;二是岩浆隆升导致地层强烈翘倾,缓坡地层大幅抬升遭受强烈剥蚀;三是岩浆底辟产生次级凸起,影响了沉积中心的位置、规模和演化,致使陆丰22洼表现出复杂的结构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岩浆底辟强烈的西斜坡和东次洼经历了断陷和坳断演化阶段,岩浆底辟较弱的西次洼、洼中隆和东斜坡则经历了完整的断陷、坳断和坳陷3个演化阶段,各构造单元具有平面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988.
989.
为了完善电荷感应方法用于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利用自主研制的电荷监测系统开展了室内单轴压缩条件下煤样破裂电荷监测试验。重点分析了煤样的破坏类型、力学特性以及不同破坏类型下电荷时-频域信号规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工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变形破坏特征可分为单剪型、共轭剪切型和破碎型;单剪型煤样电荷时域信号仅在峰后破坏初期,应力跌落至97% 左右时产生,前兆信息难以捕捉,信号具有孤立性,幅值较高,电荷频率分布离散,主频为250 Hz。此特征电荷信号预示着相应工程煤体可能发生局部化破坏,将集聚的能量瞬间释放,冲击危害程度较大;共轭剪切型煤样电荷时域信号在强化损伤后期,应力达到(85%~100%) 时开始产生,信号具有间隔突发性,主频为150 Hz。预示着煤体可能发生分区化破裂,能量间断释放,冲击危害程度次之;破碎型煤样电荷时域信号在强化损伤初期,应力达到(70%~85%) 时就开始产生,前兆信息易于捕捉,信号具有群发性,幅值较低,主频为0 Hz。预示着煤体可能发生均匀型破碎,能量缓慢释放,冲击危害程度较小。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工作面煤体破碎区和发生煤炮时监测到的电荷信号特征,与试验室煤样发生均匀型破碎和单剪型破裂而产生的电荷信号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验证了试验室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0.
超细尾砂已成为充填材料的主要来源。为了便于充填料浆配合比设计与强度预测,基于超细料浆微观结构,提出用固体填充率表征充填料浆结构密实程度。选用某矿山超细尾砂进行了63组配合比强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填充率和水灰比与充填体无侧限强度分别呈指数函数和负幂函数关系。采用Pearson理论对试验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固体填充率与水灰比相互独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超细尾砂胶结充填体双变量强度计算模型,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在7%以内。进行了超细尾砂胶结体强度随养护时间增长的试验,基于试验数据拟合规律,提出了强度龄期数学模型,建立了三变量强度计算公式。模型能准确预测矿山充填体强度,且能有效指导矿山充填料浆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