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地处华北陆块北缘西段,大地构造分区属于狼山-白云鄂博陆缘裂谷。区域上,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断续出露长约300km,宽约30km。该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内铜镍矿床(点)较为发育,克布为该带内一个中-小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克布镁铁质-超镁铁岩体出露面积约45km2,主要由辉长岩相和橄榄岩相组成,辉长岩相为岩体的主要岩相,橄榄岩相为主要的赋矿岩石,两个相带相伴产出,呈渐变过渡关系。本文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获得克布斜长方辉橄榄岩年龄为258.1±1.8Ma(MSWD=2.3),属于晚二叠世。岩石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样品属铁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演化趋势,并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以及具有轻稀土富集[(La/Yb)N=2.47~11.29]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以橄榄石-熔体平衡原理估算克布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母岩浆的MgO含量为10.1%,FeO为12.1%,应为高镁的拉斑玄武质岩浆。综合分析认为,克布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应形成于后碰撞伸展阶段,岩浆源区由被消减板片交代的地幔楔物质和软流圈物质组成。橄榄石和辉石等富镁铁矿物的分离结晶和富硅地壳物质的混染可能对硫化物熔离富集成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峡谷层序结构差异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峡谷作为我国水合物首次试采区,其沉积层序特征控制和影响着富含水合物沉积体的展布。海域峡谷区沉积作用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对比难度较大一直是全球深海沉积研究的难题之一。研究采用井震综合分析的方法识别出层序界面,并结合峡谷侵蚀—充填过程,刻画出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在空间上的展布。研究划分出6个四级层序,但是各层序内部同相轴发育特征不同:层序Ⅲ和层序Ⅳ的底界可见明显的下切谷和峡谷定向迁移现象,层序Ⅴ和层序Ⅵ层序可见明显的同相轴错断现象。依据层序结构样式存在的差异,将研究区层序类型分成物源驱动型层序和沉降驱动型层序。然后统计层序Ⅰ—Ⅳ内部的沉积参数,根据陆坡滨岸线的演化过程将物源驱动型层序和沉降驱动型层序进行体系域划分。最后将两种类型的层序进行解剖并提出对应的演化模式:物源驱动型层序可以再划分成3个体系域,即低位域、海侵域和高位域,整体物源供给较充足,沟谷侵蚀现象明显,陆坡滨岸线多呈上超结构;沉降驱动型层序划分成4个体系域,即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和海退域,其中海退体系域为最大海泛面和峡谷侵蚀面间的规则前积体,层序发育过程伴随断裂沉降,陆坡滨岸线多呈S型结构。  相似文献   
103.
北斗/GNSS实时动态差分技术(RTK)已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勘测、数字测图、施工放样等工程领域。但对于初学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在北斗/GNSS RTK基准站设置、移动台坐标推算与坐标转换的理论理解和实践操作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疑惑和理解偏差,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佳。鉴于此,作者根据多年一线的科研教学实践和对北斗/GNSS理论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易于理解的导线测量技术,剖析北斗/GNSS RTK技术与导线测量在基线向量/坐标增量解算方面的异同之处,诠释北斗/GNSS RTK起始坐标的获取与坐标转换参数的配置问题。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北斗/GNSS RTK技术在当前可满足cm级的测设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4.
加强对自然保护地保护与生计影响的耦合研究,有助于增强它们在未来十多年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总体贡献。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中国科学院、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4年联合发起的"东非自然保护地可持续管理研究"项目。本文对东非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进行了梳理,并对保护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该联合项目的研究背景、目标和主要任务。结果表明,东非国家在上个世纪大大提高了自然保护地的覆盖面积,并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保护地管理体系。近年来,这些保护地的重点任务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向了减少贫困和支持生计。但在保护地内外发生的许多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不仅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产生长远影响,也对保护地支持其周边居民的生计和减少贫困的能力造成威胁。从现有状况来看,很有必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帮助东非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了解如何实现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双赢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该联合项目旨在加强对东非保护地周边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理解,收集整理那些将保护目标和当地居民生计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保护地管理方法,并试图将研究成果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各方共同分享。迄今项目在数据收集、科研人员交流访问和案例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未来一年将系统总结东非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成败得失,面向全球各界进行交流。中国正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可以补充并借鉴非洲国家的自然保护地管理知识和经验。该项联合研究行动推动了中国与非洲在自然保护地研究与管理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5.
莫桑比克上利戈尼亚钽-铌稀有元素成矿带位于中南部非洲达马拉-赞比西亚巨型成矿域东段莫桑比克活动带内,已发现钽-铌稀有元素矿床、矿点149处,成矿类型均为伟晶岩型。成矿带内伟晶岩主要为泛非造山作用晚期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成岩时代为440~450 Ma和470~490 Ma,已发现的伟晶岩可划分为5条伟晶岩带,12个伟晶岩田,46个伟晶岩群,超过100个伟晶岩矿化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LCT(锂-铯-钽)型伟晶岩矿物分带性明显,其中Ta-Nb等成矿元素主要赋存于长石带和锂化带中。钽-铌稀有元素矿床成矿时代与伟晶岩成岩时代相同,主要集中于440~450 Ma和470~480 Ma。矿床的产出受纳玛玛逆冲推覆带、穆格巴飞来峰控制作用明显,矿体产于纳玛玛逆冲推覆带和穆格巴飞来峰边缘环状区南北两侧的EW向、NW向断裂带内的LCT型伟晶岩中,呈脉状、透镜状、板状产出。各矿区自SE→NW或SEE→NWW稀有金属矿化组合具有由简单向复杂,成矿元素种类由单一向综合方向演化的趋势,表明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在不断升高。结合已有资料,将上利戈尼亚稀有元素成矿带筛选出11处成矿远景区,其中重点远景区6处,一般远景区5处...  相似文献   
106.
[研究目的]钼(Mo)作为战略性矿产资源,查明华北地区钼矿资源,总结成矿规律,提出找矿方向,对研究区钼矿勘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98处钼矿床(点)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钼矿资源禀赋、成矿特征、预测类型的梳理,系统剖析与总结对研究区钼矿床成矿时空规律、物质来源、控矿要素等,进而分析资源潜力,提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7.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数量相对变化研究——以焦作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并对耕地生态位的特征及其演替规律作了系统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以量度区域耕地数量相对变化的数学模型——耕地数量生态位熵数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焦作市1998~2004年期间耕地数量的相对变化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焦作市耕地数量生态位熵逐年减小,表明焦作市各年耕地数量生态位扩充压缩度均小于河南省耕地数量生态位扩充压缩度,即焦作市各年耕地数量减少速度均大于河南省耕地数量减少速度。(2)焦作各县(市、区)耕地数量生态位熵存在扩大、减少和波动3种情形,表明焦作各县(市、区)耕地数量变化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8.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煤层气产地,其较为复杂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为陆表海背景下聚煤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以鄂尔多斯东部晚古生代沉积为例,建立统一标准的层序地层格架,并且提出对应的层序叠置样式;在此基础上结合陆表海聚煤规律,揭示不同层系间聚煤范围的差异,厘清垂向上的层序叠加样式和平面含煤沉积体展布规律之间的关系。从井—震精细解释出发,定量刻画出不同平面范围内沉积物供给量(S)与可容纳空间变化量(A)。最终归纳出三种短期层序的叠加演化样式:持续进积型层序,持续暴露型层序,沉积转化型层序。其中,持续进积型层序主要发育中厚煤层,受地形影响较大;持续暴露型层序发育煤层较薄,分布范围有限;沉积转化型层序,沉积供给方向不断变化,导致泥炭局部聚集为厚煤层,但是平面发育范围有限。针对上述三种层序样式,结合成煤环境确定对应主控因素,提出持续进积型层序与持续暴露型层序主要受控于可容纳空间变化,而沉积转化型层序受控于沉积供给速率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