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以Autodesk Map为平台,利用ObjectARX二次开发工具,结合MFC来实现点符号库的制作。在点符号设计中,运用了图库集中管理模式,用户图形库、标准图形库及其临时图形库;编程中运用了把点图形直接转化为块等方法,具有速度快的特点;并给出了点符号库制作系统实现的程序流程。该方案在数字化成图系统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2.
针对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地植被密度大、无人机摄影测量难以获取地面点云的问题,从采煤沉陷地地形特征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断面式点云滤波和DEM模型修正的采煤沉陷地DEM构建方法,经分析,精度可达到1:500比例尺地形图要求,可以为采煤沉陷地损毁评价和土地复垦工作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3.
水流湍急英勇战士勇敢强渡水面滩多英雄勇士勇猛抢渡水域谷狭英武奇士勇往飞渡乌江,又称黔江,中国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支流。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渝东南,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乌江水系呈  相似文献   
134.
福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文远 《福建地理》2000,15(4):19-20,9
本文分析了福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政策以及合理开发等因素,并针对现阶段福建地坡果园开发模式,结合农村社会经济背景,提出了以百喜草覆盖和山边沟工程技术为代表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5.
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利用27万条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整理出我国东部及南部85个地区的受灾县次记录,分析了这些记录的可靠性,建立了这些地区1471—1950年的旱涝指数序列,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详细说明了利用旱涝县次建立旱涝指数序列的过程,分析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6.
水文模型是认识水文科学规律、分析水文过程及研究水文循环机理的重要科学工具。水文模型模拟结果的不确定分析是提高模型可靠性、进行有效水情预报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参数不确定性是影响水文模型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开展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水文预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的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参数敏感性分析、参数优化以及考虑无资料流域参数值估计的参数区域化方法。论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水文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工作的主要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未来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的潜在发展方向。借助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加强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系统性方法的研究,是水文学科当前的迫切需求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7.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水文学研究经历了由经验到理论、由简单过程到复杂系统、由定性描述到定量模拟的发展历程,其学科体系演进与科学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并由此衍生出诸如生态水文学、气象水文学、冰冻圈水文学、遥感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城市水文学、社会水文学等多种交叉研究领域与分支学科。当今水文学研究在水文多尺度观测、陆面—水文—社会耦合模拟及多源观测—模型同化技术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水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未来水文学研究将面向陆地水文循环的变化规律及其效应,重点关注水文循环变化特征和机理、水文循环变化趋势预估及水文循环变化的自然和社会影响等前沿课题;从原有就水论水研究思路转向在自然地理综合分析框架下以水循环为纽带开展的多尺度、多过程集成研究。  相似文献   
138.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ynthesis, a new method was put forward to dispose Congo Red anion-containing dyestuff from wastewater and its feasibility was also examined. The principle of the method is described as follows: Mg^2+ and Al^3+ are hydrolyzed to form Mg/Al-LDH by adding Mg^2+, Al^3+ and NaOH in wastewater containing anion dyestuff, which is selectively intercalated with the interlayer of LDH in order to balance positive structural charge. While Mg^2+ and Al^3+ are co-precipitated to form LDH, the anion dyestuff in wastewater will be removed by LDH synthesized in-situ, as is confirm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of settlings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aqueous samples. In this work, w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Mg/Al mole ratio, pH value,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reaction on the removal of anion dyestuff and the use of Mg and A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e maximum removal efficiency of anion dyestuff could be attained when pH value was 9.0, and Mg/Al mol ratio was 2 : 1, reaction duration was 2 hours, 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was not remarkable, an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could reach 100%. Meanwhile, the Mg and Al added could be made good use of. This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 of extraordinary efficiency of wastewater disposal.  相似文献   
139.
大气降雨是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使原来处于饱水带的透镜体位移到包气带中,形成了厚度大、非均质性更为复杂的包气带。厚层包气带中弱渗透性黏土透镜体对于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是关系到降水入渗过程及补给量评价的基本问题。用HYDRUS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模拟探讨单次降雨条件下,透镜体埋深、宽度比、厚度等要素对入渗路径、入渗补给时间和入渗补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弱渗透性黏土透镜体两侧会形成较快的绕流;透镜体会减小补给峰值并延长总体补给时间,但不改变补给起始时间;透镜体埋深与极限蒸发深度的相对关系决定了潜在补给量的大小,透镜体埋深或因透镜体形成的上层滞水处于极限蒸发深度以上会减少潜在补给量。  相似文献   
140.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试验于2008—2009年度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试验共设计4种播种方式和3个播种量水平,研究分析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及气象条件对稻茬冬小麦生长发育、抗逆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生产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播种方式,播种量水平以每亩20万株左右基本苗较理想。在粳稻收获较晚,冬小麦无法适期播种时,可以采取稻田套播方式,播种量要适当增加;籼稻腾茬早的,可以选择收获后7 d左右人工撒播或条播;在茬口和气候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水稻收获后2 d左右进行冬小麦播种。条播能更充分的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