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216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494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71.
于栖兰山庄二次林与宜兰县大同乡之玉兰茶园内,以蒸发皿法量测与估算此二试验区之日潜在蒸散发量,了解在不同土地利用型态下,其日潜在蒸散发量的表现差异情况。研究结果发现,茶园生态系统之日潜在蒸散发量明显高于二次林生态系统之日潜在蒸散发量。究其原因为,茶园生态系统的经营型态属开放式经营型态,故整体茶园生态系统均匀曝晒于阳光下,因此接收足量之太阳辐射能,导致其日潜在蒸散发量较高。而栖兰山庄二次林生态系之表现情形则不尽相同,由于二次林生态系统内,其高、矮茎植物丛生,此差异性结构将产生互相遮阴现象,使得土壤之蒸发量与矮茎植物之蒸散量减少。此外,二次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中亦多含深根性植物,其水土保持特性相对于茶园生态系统也有较佳的表现。研究中亦发现,在冬季时期,若将二次林生态系统开辟为茶园生态系统时,二次林生态系统每公顷土地之水分逸失量将增加100~150 t。  相似文献   
972.
章建义 《地下水》2008,30(5):133-134
针对贵州毕节地区地表缺水严重以及饮水存在不安全性的情况,通过水文地质勘查,对毕节地区中屯村附近水文地质条件,122号上升泉域系统特征,泉域系统动态特征及资源量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泉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3.
章伟民 《甘肃地质》2008,(2):75-80,93
本文应用二维流地下水数值模型计算方法对某水源地地下水水位进行开采预测,介绍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建立和评价过程,从而为拟建水源地正确确定开采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4.
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植被覆盖度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参数之一,遥感影像能够反映不同空间尺度的植被覆盖信息及其变化趋势,故遥感监测是获取区域植被覆盖度参数的一个重要手段.植被指数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生物量等的间接指标,基于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方法有经验模型法、植被指数法、像元分解模型法及FCD模型制图法(Forest Canopy Density Mapping Model)等,基于决策树分类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综合分析讨论了目前常用的于遥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常用估算方法,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对遥感植被覆盖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5.
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岩性勘探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与其他地震反演技术相比,波阻抗反演技术不仅可提高原始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可以将地震波转换为地层信息。介绍了波阻抗反演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并以平顶山某采区岩性勘探为例,说明波阻抗地震反演方法可以进行岩性勘探,并可用来预测煤层厚度,同时还可以识别煤层中的夹矸。  相似文献   
976.
有人说,北京曾经是水乡。翻开历史,汹涌的永定河水造就了北京平原。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河流、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发达的水系不仅养育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为北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着保障,也造就了北京优美的水环境。  相似文献   
977.
为了提高对弓形回波致灾大风环境演变和致灾机理的认识,综合利用多源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0年6月25日华北平原夜间弓形回波的风暴环境演变特征及地面致灾大风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高空冷涡背景下,华北平原处于中层干冷气流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叠加区域,因此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流风暴演变可归结为“超级单体-弓形回波-逗点回波”三个阶段,风暴环境逐渐从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深层风垂直切变向弱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强的风垂直切变演变;超级单体阶段,探空曲线呈“X”型分布,负浮力效应为地面大风的产生做主要贡献,动量下传和冷池密度流的作用为辅;弓形回波阶段,由于低层暖平流和地面辐射降温的共同作用,近地面出现较强逆温,850—500 hPa垂直温度直减率增大,负浮力、动量下传和冷池密度流作用均较前一阶段明显加强,导致地面13级致灾大风的形成;逗点回波阶段,850—700 hPa的干层减弱,负浮力作用与超级单体阶段相当,动量下传和冷池密度流作用与弓形回波阶段相当,造成地面大风的形成。最后给出本次弓形回波环境演变和致灾机理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978.
从不稳定能量角度对条件不稳定相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深厚的局地对流是在条件不稳定的层结中发生的,这就有必要考虑较厚气层对由底部上升气块所可能产生的总影响。从能量角度讨论了条件不稳定问题中的不稳定能量和对流有效位能,并利用观测资料、结合实例分析了单站地面湿静力能与条件不稳定中不稳定能量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从能量观点,对对流有效位能的两种定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对流有效位能定义为正、负不稳定能量之差时,其与动能相联系的表达式中包含了低层抬升速度,可以更全面地用于强对流天气预报,尤其是中国南方暖季的强对流预报。(2)气块从底层上升时,无论经历的是干绝热还是湿绝热过程,湿静力能守恒,所以总能量的变化就是动能的变化,等于外界合力对气块做功的大小,不存在湿静力能向动能的转换。(3)从本质上来说,单站低层湿静力能的时序变化用于对流预报的意义在于预示着正、负不稳定能量的改变,从而影响不稳定能量的值。这可以弥补由于高空探测时间分辨率较粗,不能计算逐时正、负不稳定能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979.
以2014年7月18日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影响期间,发生在湘赣地区的一次台前飑线过程为例,讨论了在垂直风切变明显弱于中纬度飑线情况下台前飑线的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表明:1)在飑线初生阶段,弱垂直风切变与较弱冷池相平衡使得飑线垂直发展,其前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环境条件是其发展加强的热力因素;台风倒槽右侧风向水平切变、飑线前侧的阵风锋是其发展的动力条件。2)在飑线成熟阶段,飑线后侧的地面冷池范围变大、强度变强,导致飑线前方的水汽及能量补给减弱;同时飑线后部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加强,飑线上升气流向冷池方向倾斜,垂直抬升条件减弱,不利于台前飑线的发展维持。成熟阶段的这两个特点表明台前飑线由盛转衰。3)在飑线消散阶段,由于飑线远离台风,台风的影响减弱,导致台前飑线水汽和动力条件不足,从而消亡。  相似文献   
980.
周庵铜镍铂族矿床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北缘,商丹断裂带南侧。岩体隐伏于新生代沉积物和中元古代大雀山组地层之下,主要由二辉橄榄岩组成,见有少量纯橄榄岩、角闪岩、辉长岩,岩体大部分经受了蛇纹石化、次闪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作用,矿体主要赋存于周庵岩体与大雀山组地层的内接触带。对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周庵岩体形成于621±1.5Ma,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晚期。Sr-Nd同位素测试得到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622±59Ma,与锆石U-Pb年龄一致。(~(87)Sr/~(86)Sr)_t=0.705726~0.706655,(~(147)Nd/~(144)Nd)_t=0.511730~0.511863,ε_(Nd)(t)=-2.05~0.55,显示弱富集的特征。超基性岩主量元素含量显示岩体m/f值为4.47~4.99,为铁质超基性岩,Cu、Ni含量与烧失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矿石和不含矿岩体具相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具弱的正Eu异常。微量元素特征显示Rb、Pb强烈富集,Nb、Ta相对亏损,说明岩浆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综合分析认为周庵岩体形成与新元古代晚期,岩浆来源于软流圈地幔,代表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南秦岭的地质记录。岩浆侵位时受到了地壳物质的强烈混染,利用Nd同位素估算得混染程度为18.57%,这可能是促发岩浆体系达到硫饱和而发生金属硫化物熔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