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深地生物圈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潜在功能研究对于探索生命生存极限,安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重大意义。锦屏隧道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上覆地层为三叠纪的大理岩和灰岩,其最大埋深可达2525m,该隧道的开挖为研究陆地深地生物圈微生物群落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为了探究锦屏隧道细菌群落组成、潜在功能及群落组装机制,分别采集锦屏隧道内松散的表层岩壁和沉积物样本进行16S rRNA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锦屏隧道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香农威纳指数变化范围为5.19~8.71。群落组成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本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绝对主导,在大部分样本中的相对丰度超过61.4%,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也有较高的相对丰度。代谢功能上,锦屏隧道中化能异养细菌类群在锦屏隧道中占绝对主导,而以H2和CH4为能源进行代谢的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极低,经岩溶裂隙进入隧道内的地表有机质是这些异养细菌类群的潜在物质和能量来源。此外,与深地基岩和地表土壤环境研究结果对比发现,锦屏隧道内动物寄生及人类潜在病原体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较高(分别达到6.4%和6.3%),这表明深地生物圈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人类活动对深地生物圈的扰动不可忽视。锦屏隧道细菌群落的共发生网络具有良好的模块性,Ralstonia、PlanctomycesWoodsholea是维持网络结构稳定的关键类群。群落构建分析表明锦屏隧道细菌群落构建以确定性过程为主导,其中异质性选择贡献最大,在岩壁微生物群落构建中占52.8%,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构建以及对所有样本微生物群落构建的贡献分别为61.1%和61.4%,这可能是由锦屏隧道黑暗无光且寡营养的极端环境特点所决定。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四川锦屏隧道深地生物圈细菌的群落组成以及化能异养为主的生态功能特征,明确了环境条件对细菌群落构建的决定性作用,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锦屏地下空间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安全参考。

  相似文献   
112.
2014年夏季北极东北航道冰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2003—2014年6—9月份的AMSR-E和AMSR-2海冰密集度数据计算了北极海冰范围, 并获得海冰空间分布图。通过分析得出, 2014年北极夏季海冰范围在数值上与2003—2013年的多年平均值很接近, 在空间分布上与多年中值范围相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不同:(1)2014年夏季拉普捷夫海及其以北海域海冰明显少于多年中值范围, 9月份冰区最北边界超过了85°N;(2)巴伦支海北部斯瓦尔巴群岛至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区域海冰范围明显多于多年中值范围, 而且海冰范围在8月份不减反增, 冰区边界较7月份往南扩张了约0.8个纬度。2014年夏季在拉普捷夫海以南风为主, 而在巴伦支海以北风为主。南风将俄罗斯大陆上温暖的空气吹向高纬地区, 造成高纬地区温度偏高, 促进拉普捷夫海海冰融化, 并使海冰往北退缩。北风将北冰洋上的冷空气吹向低纬地区, 造成巴伦支海的气温偏低, 不利于海冰的融化, 同时北风使海冰往南漂移扩散, 造成巴伦支海北部海冰范围在2014年偏多。2014年北地群岛航线开通时间范围大约在8月上旬到10月上旬, 时长约两个月。新西伯利亚群岛及附近海域的开通时间稍早于北地群岛, 但关闭时间比北地群岛晚, 所以 2014年东北航道全线开通的时间主要受制于北地群岛附近海冰变化。  相似文献   
113.
花岗岩体的冲断变形以酒泉盆地东部金佛寺花岗岩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酒泉盆地东部金佛寺花岗岩体野外变形特征调查和地震剖面解释的研究,分析了金佛寺花岗岩体受后期区域构造作用的冲断变形特征,认为该岩体在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强烈的冲断作用,岩体平均推覆距离大于15km。在主冲断层和次级冲断层的控制下,岩体内部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了复杂的断层传播褶皱。主逆冲断层的下盘掩覆了酒泉盆地中、新生代前陆坳陷的一部分,发育了一受控于深部滑脱断层的断层传播褶皱。  相似文献   
114.
中国湿地初步遥感制图及相关地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999~2002年累积的597幅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同时结合全国高程、土壤、土地利用和Google Earth数据,对全国9ha以上的水面、沼泽等湿地进行了初步遥感制图.在此基础上,利用1km分辨率的全国地形高程数据,1:100万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和1:400万的气候区划数据对湿地分布进行了相关地理特征分析.本次湿地遥感制图得到全国湿地总面积为359478km^2,其中内陆湿地占339353km^2,非农田人工湿地占2786km^2,滨海湿地面积为17609km^2.与我国先期的湿地调查统计数据对比,表明除由于制图标准和调查规范不一致引起的差异外,本次制图结果较可信,且更客观、快速和经济.与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沼泽湿地、海涂资源和《中国沼泽志》记录的沼泽等数据的对比表明,专门针对湿地的制图和定期变化监测十分必要.分析表明全国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600和2600~5000m的区域,93%的湿地分布在3°以内的坡度.湿地中,除水面外,淋溶土、水成土和半水成土占了35.33%.全国湿地土壤碳储量大约为3.67Pg.全国湿地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和高寒气候区、湿润区,湿地分布更多地与年干燥度有关.湿地内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草甸(23.95%)、草原(11.18%)和栽培植被(22.39%)等,沼泽植被仅占湿地面积的4.59%.  相似文献   
115.
主要探讨开展VLBI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探讨VLBI教学的内容,对地方院校开展此内容教学提出几点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6.
台湾增生楔的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变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增生楔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微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现代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增生楔进行了构造单元的划分,并分析了变形特征。认为台湾增生楔是由3个部分,即弧陆碰撞产生的增生部分、洋内俯冲产生的增生部分和增生楔后端在恒春海脊和北吕宋海槽之间的构造楔组成,研究区的高屏斜坡、恒春海脊和北吕宋海槽西端变形带分别是3个部分的反映。自中中新世以来,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微板块俯冲,形成增生楔中洋内俯冲增生部分;与此同时菲律宾海微板块开始向NW方向移动,前缘的吕宋岛弧自6.5Ma B.P以来与亚洲陆缘斜向碰撞,形成增生楔中弧陆碰撞增生部分。碰撞首先发生在台湾岛的北部,由于弧陆强烈的挤压作用,增生楔后端部分向北吕宋海槽倒冲楔人,使得上部的北吕宋海槽的沉积发生隆升变形。滨海的各个地貌单元可以和台湾陆上的地貌单元相联系,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但是由于陆上部分增生历史久,不仅抬升为陆,而且地层的年代也更老。  相似文献   
117.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前我国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间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以陕西省11个市(区)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11市(区)为评价单元,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陕西省11个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测算法计算各评价单元2003、2005和2007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各市(区)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和分析研究后,分析经济发展差异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8.
努普·康格鲁阿(Nuup Kangerlua)峡湾的叶绿素a(Chl a)浓度的时空分布对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此,结合通过C2RCC算法对Sentinel-3 OLCI反演得到的Chl a数据、OSTIA海表面温度(SST)数据以及Nuuk气象站数据,对2016—2020年该区域的Chl a浓度分布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在峡湾入口端, Chl a的分布主要受风力和海温的影响,在9月风力最强盛时达到最大;而在冰川出水口端,除风力和水温外,在冰川融水的作用下,浮游植物在春季爆发后,还伴随有秋季二次爆发。  相似文献   
119.
冰盖是大面积(超过50000 km^2)覆盖陆地表面的极厚冰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形变宏观上表现为由内陆向沿海流动[1],当前世界上仅存格陵兰和南极两大冰盖。广大的内陆区域冰雪终年不化,以极低的速率积累表面降雪继而密实化为冰川。受基岩性质和地热通量的影响,冰盖底部融化润滑在冰盖内部形成快速冰流通道。如果融水在下游积累到一定程度,则会进一步发育成为相互连通的冰下水文系统,并最终汇入海洋[2]。当固体冰川流向海洋时,受地形约束可能形成冰架,由冰水密度比值可知只有约1/10漂浮在海面以上,绝大部分冰架与海水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120.
构造变形与地表过程相互影响,但前人研究主要关注构造变形如何塑造地貌,而对地表过程如何影响构造变形尚有待研究。研究区塔西南褶皱冲断带主要经历了三叠纪末和新生代两期逆冲变形过程。在这两期变形过程中,剥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共同对变形施加影响,形成了山前逆冲断层突破地表、盆地内断层远距离传播的现今构造样式。因此,本研究以塔西南褶皱冲断带地质模型为基础,开展剥蚀和同沉积这两个地表过程对褶皱冲断带变形影响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合塔西南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在双滑脱层条件下,设计了3组实验模型,包括未施加剥蚀和同沉积的参照模型A、同时施加差异剥蚀和同沉积的模型B、同时施加剥蚀夷平和同沉积的模型C。在第一期变形结束后,三组模型变形样式相似,在没有上覆沉积物的负载作用时,变形均未向盆地内部远距离传播。在第二期变形结束后,模型A山前与盆地内部构造以及地形坡角差异不大,变形前锋最远可达106 cm;模型B在山前和盆地内部的地形坡度为14°以及4°,变形前锋最远可达96 cm;模型C在山前和盆地内部的地形坡度为20°以及5°,变形前锋最远可达89 cm。实验结果表明:1)早期剥蚀作用会降低逆冲楔体的地形坡度,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