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3篇 |
免费 | 371篇 |
国内免费 | 1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3篇 |
大气科学 | 160篇 |
地球物理 | 133篇 |
地质学 | 809篇 |
海洋学 | 109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86篇 |
自然地理 | 1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是海洋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总结回顾了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和现状,提出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未来发展设想。多年滚动式发展的大洋矿产资源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大洋矿产资源评价、矿区圈定、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提供了可靠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伴随大洋资料量的迅猛增长,用户需求增加,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运行体系急需完善,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要不断提高,才能满足社会对大洋信息的使用需求,更好地实现大洋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42.
高频地波雷达海洋回波谱的 Bragg 峰和二次谐波峰中,均蕴含着浪高信息,因此发展出了基于 Bragg 峰功率 (Power of Bragg Peak,PB)、二次谐波峰与 Bragg 功率比 (Power Ratio of Second Harmonic Peak to Bragg Peak,RSB)、双频 Bragg 峰功率比 (Power Ratio of Dual Frequency Bragg Peak,RDB) 等浪高反演算法。然而,三种算法均无法实现不同海况、不同距离下浪高的精确反演。本文研究发现,PB 算法适用于低海况,RSB 算法在近距离高海况下表现良好,而 RDB 算法适用于远距离测量,即三种算法高性能测量区间存在强互补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 (PB、RSB 和 RDB) 融合的浪高反演算法,其中采用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 神经网络作为特征融合器。实验表明:本文算法在测量精度、波高适应范围、距离适应范围上均优于现有波高反演算法。 相似文献
143.
144.
通用劈窗算法的NOAA-18(N)AVHRR/3数据地表温度遥感反演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NOAA-18(N)AVHRR/3数据,运用通用劈窗技术获得地表温度。首先,利用MODTRAN 4模拟不同地表和大气状况下热红外通道(Ch4,10.3~11.3μm和Ch5,11.5~12.5μm)的星上亮温,并建立模拟数据库。其次,按照地表温度、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地表比辐射率和观测天顶角,对模拟数据库分组,确定出各分组的通用劈窗算法系数。然后,将构建的地表温度反演模型应用到NOAA-18(N)AVHRR/3数据,模型所需的地表比辐射率由NDVI阈值法确定,大气可降水汽含量是利用Li等(2003)提出的一种劈窗的协方差与方差比的方法来估算。反演结果表明:在观测天顶角小于30°或者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小于3.5 g/cm2时,地表温度反演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0K;在观测天顶角小于45°并且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小于5.5g/cm2情况下,均方根误差小于1.5K。最后,利用美国通量站的实测数据对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均方根误差小于1.8K。 相似文献
145.
程静波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1,(4):62-66
长春岭油田具有低温、低压、高黏度、易析蜡等特点,采用火驱开发方式获得一定的增产效果.为了考察不同开发方式对长春岭油田107区块开发效果的影响,根据火烧油层机理,建立考虑重油裂解、燃烧等影响因素的弱稠油油藏火驱地质模型,采用STARS软件进行热采数值模拟,分析开发方式、注气速度、排液量、采注比等因素的影响;优选目前油藏条... 相似文献
146.
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2,自引:33,他引:32
羌塘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一块中比例尺地质调查空白区,许多关键地质问题集中于此。综合多年羌塘地区的地质实践,结合近年来1:25万地质调查的初步成果,提出龙木错一双湖板块缝合带、蛇绿岩、高压变质带、羌塘的基底、南北羌塘地层序列及地层格架、盆地成因类型、羌塘盆地与油气资源、羌塘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羌塘地区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提供给在羌塘地区从事地质调查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7.
148.
采自山东省胶南地区莱阳群中的部分绒枝藻植物化石 :Actinoporella podolicaAlth ,Salpingoporellasp .,DissocladellacreticaOtt ,TrinocladusperplexusElliott ,其分类位置为绿藻门 ,绒枝藻目 ,绒枝藻科。莱阳盆地中生代沉积物一直被认为是陆相沉积 ,而在莱阳群地层中发现有海相成因的海相生物化石 ,对莱阳盆地形成环境应该有一个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9.
沉积物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与盆地构造、古气候背景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构造和气候的变化是盆地充填和演化的两个主要控制因素,对沉积物而言,其主要是对沉积物类型和分布的控制。从沉积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提取了与盆地构造和气候演变有关的主要参数,包括碳酸盐岩矿物中的δ13C、δ18O、石英/长石、高岭石/粘土、伊利石/粘土的比值,反演地质历史中盆地在构造和气候上的变化。对松辽盆地白垩系的研究表明,泉三段、泉四段中石英/长石低值代表了在盆地坳陷期存在着具有一定强度的构造运动。伊利石/粘土和高岭石/粘土的分析反映出松辽盆地白垩世的气候经历了由泉三段沉积期气候干旱到青山口组沉积期气候湿润、姚家组沉积期气候快速转向干旱、嫩一段沉积期湿润的气候和嫩三、四段沉积期湿热气候的演变。碳酸盐岩中碳、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松辽盆地在83.3 Ma左右发生了海侵事件,在82.8 Ma左右发生了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150.
四川丹巴穹状变质地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西部丹巴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多数穹隆的核部出露的是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例如春牛场侵入体。其中的片麻岩原岩、黑云母和角闪石质片麻岩均属本区最老的岩石。它不整合于志留纪地层之下,年代学研究证明其年代属新元古代(大约865~785Ma)。混合岩从形态上说,多为条带状,偶见角砾状的角闪石质混合岩。但是也有不少穹隆,核部是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研究证明,它们大多属于S型花岗岩,仅个别为I型。穹状变质地体的外围变质带可分三类:(1)巴罗带型区域递增变质带,有的显示变质带的倒转;(2)巴肯型变质带;(3)低级区域变质带,多数是中压绿片岩相。巴罗带变质的泥质岩,多数变晶矿物如黑云母、十字石、石榴石均具早期低级变质矿物的定向包裹物,显示明显叠加变质的信息。变质泥质岩的∑REE=(195~274)×10-6,(La/Yb)n=0·811~1·917。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Nb、P、Ti负异常,显示大陆地壳的特征,是陆缘碎屑物质区域变质产物。巴肯带出露于丹巴以北,主要变质泥质岩是夕线石片麻岩类,常见铁铝榴石而少见堇青石,说明原岩富铁贫镁,局部出现锌铁尖晶石。由北侧的巴肯带到巴罗型变质的公差穹隆到南部的格宗穹隆变质带是从高温到低温连续变化的。因之,我们倾向于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呈NE向分布的低—中压区域变质带,总体是一条热轴,垂直走向,向东南温度逐步降低。据前人同位素年龄资料:M1巴罗型区域变质发生于约210~205Ma,马奈花岗岩U-Pb锆石年龄为(197±6)Ma。M2巴肯型变质与岩体侵入有关,年龄约为164Ma。M3喜马拉雅期重结晶的黑云母年龄约为30Ma。总之,丹巴变质穹隆的形成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演化中重要的一幕,其主要活动期起于印支晚期最后结束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和挤出。依据低压高温变质带的空间分布,推测本区印支末期存在一NE向的热轴,同时也是S型花岗岩体的出露区。至于木里一带穹隆与丹巴穹隆在变质程度上的差异,应当归因于印支晚期的陆壳增厚过程中,北倾南倒逆冲剪切造成区域热流的不均一性。也说明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在喜山期隆升之前具有复杂的构造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