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3篇 |
免费 | 211篇 |
国内免费 | 2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0篇 |
大气科学 | 140篇 |
地球物理 | 129篇 |
地质学 | 716篇 |
海洋学 | 100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81篇 |
自然地理 | 1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大别山构造地貌的DEM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利用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量(SRTM)数据,构建了大别造山带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大别山地区的构造地貌进行了模拟解译分析.研究表明,大别山在造山带走向和垂直走向的方向上都是中间高、两边低,两边地势低的部位发育断陷盆地.SRTM DEM地貌图显示,郯庐等大断裂地貌特征明显,断裂构造严格控制了水系的发育,大别山水系多呈格子状分布,在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河流的大角度转弯以及主支流近直角交汇;由于本区地壳沿断裂作差异性升降运动,造成地堑谷、断块山和断陷盆地并存的地貌特点.本文统计分析了坡度与高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取了夷平面信息. 相似文献
112.
散粒体斜坡是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对其堆积特征开展研究对散粒体斜坡表层溜滑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挡墙限制型散粒体斜坡,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利用分形维度控制试验碎屑配比,模拟斜坡源区岩石风化碎屑产物持续补给,研究散粒体颗粒堆积发育成坡过程中自然坡角的变化、斜坡表面与内部的颗粒分布特征,以及颗粒在斜坡上的运移堆积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挡墙限制型散粒体堆积成坡过程可分为挡墙后堆积阶段、斜板堆积阶段、斜坡增长阶段和成坡阶段;斜坡最大堆积坡角随着分形维度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形维度增加,斜坡表面粗糙程度降低;粗颗粒易堆积在斜坡下部,细颗粒更易堆积于斜坡上部;同一粒组颗粒,在分形维度越大的斜坡表面上运移距离越长;相同分形维度的散粒体斜坡上,粗颗粒相较细颗粒在斜坡上的运移距离更长;颗粒在斜坡上的运移方式有腾跃和滚动两种,大粒径颗粒在分形维度越小的斜坡表面的腾跃高度越高;反之,小粒径颗粒在分形维度越大的斜坡表面的腾跃高度越低. 相似文献
113.
高速远程崩滑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速远程崩滑动力学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工程地质与山地灾害领域崩塌、滑坡灾害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对这一研究领域,最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述评。厘定了高速远程崩滑的定义;详细地阐述了国内外众多典型重大高速远程崩滑灾害事件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概述了迄今为止所提出的高速远程崩滑形成的各种动力学机理;分析与讨论了高速远程崩滑动力学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总体思路、目标与应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4.
固体的有机成分和岩石命名繁多,这是根据应用于不同岩石不同科学规律的特殊重要性而产生的。遗憾的是,同一个普通的术语有着不同的含意而常缺乏描述的客观性。这就促使不同的国际组织努力发展沉积有机物术语的标准化分类方案与显生宙有机物质建立的术语相比较前寒武纪可能相对简单些,这将允许一个常用的分类成功地应用于煤,它在显微组分的基础上划分出一些有机物类型“无定形”的油母岩,它没有清晰可见的形状,是前寒武纪和显生宙的主要问题,其它问题有:成岩作用改变的油母岩和后生作用产生的沥青之间的区别,镜质体状显微组分的本质和起源,石墨残留物的本质。人们提出了两个假设可能适用于有机物的分类,尽可能从质和量上客观地描述前寒武纪(及显生宙)有机物质的物理、化学、光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5.
为了检验数字分类法在确定生物境和和物相的适用性,几个数据组结合使用了选择性相似性和聚类方法测量。在分析的两个模式中(生物相和生物境),假如应用适当的方法,结果显示出二相的数据有着足够的资料,并能得出与定量论证一样好的图像。尽管现生的软体动物资料不充足,通过现生及半化石软体动物所得出的生物境是相似的,指示出可忽略出现在该区的动物群的死后搬运和埋藏。本次研究所描写的生物境与Eastwood(1977)的基于沉积物大小分布得出的“结构相”(tcxturalfacics)模式一致。据此,提出在Edcn河三角洲处,基底的粒度大小决定软体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此外,基于单独变量(动物群和沉积物规模分布)的相同的聚类分析组合(D—coef./Ward聚类)导致相似结果这一事实强调了使用这种方法的真实性和群集产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6.
一般认为匈牙利北部渐新世─早中新世盆地演化最初是由产生一个大的二级海侵一海退相旋回的挤压构造所推动的。早中新世盆地的演化在一个过度充填的挠曲(flexural)盆地中,得以用"磨拉石"沉积作用最好地了解。在这期间邻近的西Carpathian逆冲褶皱带的逆冲作用渐渐停止,导致其抬升暴露,大量的沉积物被带入挠曲盆地,使盆地充填至海平面。在这个挠曲盆地抬起的最后阶段,一个浅海沉积环境作为均衡响应而形成,并且三级海平面变化的迹象也显示出来。下中新统一系列的露头沉积学研究证实相标志发生了变化。沿着盆地缓倾斜远端(东南)一侧,一个浅海粗碎屑沉积在明显的深水沉积的粉砂岩之上的突然开始,可能是稍前于Budigalian(在NN_1/NN_2超微化石带的边界)的一次三级海平面下降的结果。在由此导致的低水位时期,各种潮控相进积,是"Burdigalian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泛连续形成的。高水位是由加速沉积作用或构造抬升所形成的向上变浅的进积单元表现的。由浅水深为特征的典型被加长变窄的挠曲盆地具有三维性,特别适于潮汐运动的增强。这导致受潮汐影响的砂质沉积物的发育,与那些和海侵相关的单个强潮汐作用的演化的实例相反,在这里,这些条件是 相似文献
117.
一、概况 1.生产概况建德柑桔生产始于1959年,至1985年,已有39个乡(镇),8个国营桔园,共260多个生产单位,种植面积达43900多亩,1985年产桔4570余吨,县府“七五”规划,达到人均一担桔县。 2.气候概况建德地处浙江西部,属于浙江柑桔生产的次适宜区。主要气象要素,与我省柑桔传统产区黄岩县比较,既相似,又差异显著(见表1)。 相似文献
118.
119.
内蒙古东乌旗宝力高庙组地层划分及其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1/5万内蒙古东乌旗狠麦温都尔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中,首次按照岩性组合的差异,将宝力高庙组划分出以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夹砂砾岩为主和以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炭质板岩、河流相砂砾岩为主的上、下段.在其中分别采集地层中的流纹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和安山岩夹层样品,挑选其中的锆石进行U-Pb SHRIMP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了上段303.4±6.7 Ma,304.9±3.1 Ma和下段320.1±7.2 Ma的年龄信息,地层时代为晚石炭世.该成果对研究古亚洲洋的闭合和晚华力西期成矿地质背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0.
四川丹巴穹状变质地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西部丹巴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多数穹隆的核部出露的是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例如春牛场侵入体。其中的片麻岩原岩、黑云母和角闪石质片麻岩均属本区最老的岩石。它不整合于志留纪地层之下,年代学研究证明其年代属新元古代(大约865~785Ma)。混合岩从形态上说,多为条带状,偶见角砾状的角闪石质混合岩。但是也有不少穹隆,核部是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研究证明,它们大多属于S型花岗岩,仅个别为I型。穹状变质地体的外围变质带可分三类:(1)巴罗带型区域递增变质带,有的显示变质带的倒转;(2)巴肯型变质带;(3)低级区域变质带,多数是中压绿片岩相。巴罗带变质的泥质岩,多数变晶矿物如黑云母、十字石、石榴石均具早期低级变质矿物的定向包裹物,显示明显叠加变质的信息。变质泥质岩的∑REE=(195~274)×10-6,(La/Yb)n=0·811~1·917。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Nb、P、Ti负异常,显示大陆地壳的特征,是陆缘碎屑物质区域变质产物。巴肯带出露于丹巴以北,主要变质泥质岩是夕线石片麻岩类,常见铁铝榴石而少见堇青石,说明原岩富铁贫镁,局部出现锌铁尖晶石。由北侧的巴肯带到巴罗型变质的公差穹隆到南部的格宗穹隆变质带是从高温到低温连续变化的。因之,我们倾向于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呈NE向分布的低—中压区域变质带,总体是一条热轴,垂直走向,向东南温度逐步降低。据前人同位素年龄资料:M1巴罗型区域变质发生于约210~205Ma,马奈花岗岩U-Pb锆石年龄为(197±6)Ma。M2巴肯型变质与岩体侵入有关,年龄约为164Ma。M3喜马拉雅期重结晶的黑云母年龄约为30Ma。总之,丹巴变质穹隆的形成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演化中重要的一幕,其主要活动期起于印支晚期最后结束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和挤出。依据低压高温变质带的空间分布,推测本区印支末期存在一NE向的热轴,同时也是S型花岗岩体的出露区。至于木里一带穹隆与丹巴穹隆在变质程度上的差异,应当归因于印支晚期的陆壳增厚过程中,北倾南倒逆冲剪切造成区域热流的不均一性。也说明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在喜山期隆升之前具有复杂的构造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