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219篇
地质学   514篇
海洋学   122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21年7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吉均先生1933年生于四川省彭县,1956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貌学家王德基先生.1958年研究生肄业后留校执教,一直坚守奋斗在兰州大学.自1958年参加施雅风先生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结缘冰川起,长期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和干旱区人地关系的教学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992.
开展湿地的生态监测研究是理解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的生态响应、动态演化和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湿地保护、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和生态恢复的内在需求.以我国鄂西地区广泛分布的典型亚高山泥炭湿地为研究地点,以在湿地中大量生活且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环境指示生物——有壳变形虫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一种较新的泥炭湿地水位长期定点监测方法——"PVC印迹法"监测湿地水位的长期变化,调查了有壳变形虫的生物多样性、群落组合特征及其与水位等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共记录到有壳变形虫27种和类群(type),隶属14个属.对有壳变形虫的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排序分析显示,泥炭湿地的水位是有壳变形虫群落组成的主控环境因子,构建了有壳变形虫属种与水位的转换函数,该函数具有较好的预测和推导能力(R2=0.62),为该地区泥炭湿地的古水位重建提供了现代过程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3.
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确定铜矿床勘查控制程度,为铜矿床勘查规范修订提供依据,作者收集了大量铜矿床勘查开发资料,开展探采对比研究。通过探采对比认为,现行《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确定的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偏稀,需要适当调整,建议铜矿床第Ⅰ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不变,第Ⅱ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调整为80~100 m×60~100 m,第Ⅲ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调整为40~60 m×40~60 m,小型铜矿床勘查类型均确定为第Ⅲ类型。  相似文献   
994.
荒漠化预警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豫秦  陈妍 《中国沙漠》2017,37(2):205-213
面对当前严峻的荒漠化形势,无论是国际和国家层面的应对框架,亦或是相关学术研究,都一致强调了荒漠化预警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推进缓慢。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传统荒漠化评价方法不足以为预警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第二,国内的研究者已建立了荒漠化预警框架,但可操作性不强,案例研究仍沿袭传统评价方法;第三,国外预警研究致力于识别荒漠化发生的征兆,早期研究主要基于植被和土壤调查,稳态转换理论提出后,主要的研究方法开始转向基于时间序列和基于斑块分布两大类。今后的预警研究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通过时间序列研究,探索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特征;第二,探索如何将荒漠化过程中的各种反馈机制以及人为压力融入到预警模型之中;第三,需要从加强可操作性的角度改善已有的预警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陆地试采工程”项目组在山东省东营市的沿海滩涂地区建设了一处钻井试验基地。该钻井井场地基土是黄河三角洲的典型粉沙质粘土,存在微振液化特性。对比填方方案在造价、工期、环保和适用性等方面的优缺点,选择灰土垫层施工方案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灰土垫层可以形成有效的隔水层,隔离地下水上升通道和地表水下渗通道,切断微振液化的根源,同时杜绝场地内工程污水的下渗。填方施工全程采用静压压实填土配比,避免了孔隙水上升、土体产生微振液化效应。填方区域分为重载区和轻载区,采用不同的填方方案,既满足了承载力要求,又节约了成本。该填方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为试验基地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96.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2001—2008年间460次ML≥1.0地震的1861条P波到时数据,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晋冀鲁豫交界地区(35.0°~38.0°N, 113.0°~116.0°E)地震的震源位置分布和该区域的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① 经过重新定位后, P波走时的均方根残差(RMS)由反演前的1.35 s降到反演后的0.45 s。 定位偏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031 km, 在NS方向上平均为0.029 km, 在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60 km。 ② 邢台震区的中小地震明显呈NEE向分布, 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7~14 km范围内; 磁县震区中小震分布相对复杂, 具有NEE和NWW两个展布方向, 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8 km范围内, 总体上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中小地震深度呈现北部浅南部深的趋势。 ③ 反演得到了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速度结构, 在邢台地震极震区下方7~14 km处存在低速层, 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致;在磁县地震极震区下方13~18 km处也存在低速层与1831年磁县7.5级地震震源深度一致, 且磁县震区下方的速度结构比邢台震区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997.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大会海洋测绘仪器展是最重要的设备展会之一,世界上主要测绘设备生产商都展出了其最新的产品。通过该展览,了解国际多波束测深系统的进展和发展方向,对我国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研制与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are a class of enzymes that facilitate the detoxification of xenobiotics, and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ntioxidant defense. We identified two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soforms (VpGSTS, sigma GST; VpGSTO, omega GST) from Venerupis philippinarum by RACE approaches. The open reading frames of VpGSTS and VpGSTO were of 612 bp and 729 bp, encoding 203 and 242 amino acids with an estimated molecular mass of 22.88 and 27.94 kDa,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VpGSTS and VpGSTO responded to heavy metals and benzo[a]pyrene (B[a]P) exposure were investigat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The expression of VpGSTS and VpGSTO were both rapidly up-regulated, however, they showe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atterns to different toxicants. Cd displayed stronger induction of VpGSTS expression with an approximately 12-fold increase than that of VpGSTO with a maximum 6.4-fold rise. Cu exposure resulted in similar expression patterns for both VpGSTS and VpGSTO. For B[a]P exposure, the maximum induction of VpGSTO was approximately two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VpGSTS. Altogether, these findings implied the involvement of VpGSTS and VpGSTO in host antioxidant responses, and highlighted their potential as a biomarker to Cd and B[a]P exposure.  相似文献   
999.
A wave flume simulator was used to study internal nitrogen release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 collected from Taihu Lake,China.Particulate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suspended solids,primarily from surface erosion related to the shear stress and duration of wave action.In response to 4 cm-and 10 cm-high wave production representing waves generated in Taihu Lake by gentle and gusty winds,respectively,the mean dynamic release rate of ammonium(NH+4) from the sediment to the overlying water was 1×10-3 mg/(m2.s) and the NH4+ concentration in the overlying water increased by 0.016 mg/L,indicating that waves resulting from strong wind can induce the rapid release of dissolved nitrogen from Taihu Lake sediments.The decrease in interstitial NH+4 concentrations at all sediment depths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NH4+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by 0.01 mg/L,showing that sediment below the eroded layer was the main source of internal nitrogen release.Changes in the interstitial dissolved oxygen and NH+4 concentrations showed that wave-induced pore water movement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diffusion rate,and that these effects can influence the sediment to a depth of at least 15 cm.Diffusion induced by pore water movement may b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an active sediment layer in Taihu Lake.  相似文献   
1000.
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植物生长季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的高寒草甸样地为研究对象, 对2011年植物生长季(6-10月)主要温室气体(CO2、 CH4CH4和CO2)的排放进行了观测. 结果显示: 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地表CO2、 CH4和N2O排放速率范围分别为7.58~418.60 mg·m-2·h-1, -0.20~0.14 mg·m-2·h-1和-27.22~39.98 μg·m-2·h-1. 0~10 cm土壤温度、 含水量和盐分与CO2和CH4排放速率显著相关, 但与N2O排放速率无显著相关. 日均排放速率显示, CO2和N2O在整个观测期均表现为排放; CH4在植物返青期和生长旺盛期表现为排放, 在枯黄期伴随表层土壤发生日冻融循环时为吸收. 从9月30日12:00-10月6日14:40, 表层0~10 cm土壤经历了3次日冻融循环, CO2和N2O日均排放速率分别由冻融前的60.73 mg·m-2·h-1和9.91 μg·m-2·h-1提高到122.33 mg·m-2·h-1和11.70 μg·m-2·h-1. 土壤温度、 含水量和盐分是影响CO2和CH4排放的重要因子, 表层土壤冻融交替作用可提高地表CO2和N2O的排放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