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11篇 |
地球物理 | 9篇 |
地质学 | 40篇 |
海洋学 | 16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邵全琴 樊江文 刘纪远 黄麟 曹巍 徐新良 葛劲松 吴丹 李志强 巩国丽 聂学敏 贺添 王立亚 邴龙飞 李其江 陈卓奇 张更权 张良侠 杨永顺 杨帆 周万福 刘璐璐 祁永刚 赵国松 李愈哲 《地理学报》2016,71(1):3-34
基于生态系统结构--服务动态过程趋势分析,针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预期目标,构建了由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及其变化因素构成的生态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展野外观测,遥感监测和生态过程定量模拟一体化的监测评估技术体系,评估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工程实施8年以来,三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趋好但尚未达到1970s比较好的生态状况,草地持续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难以达到预期"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平均20%~40%"的目标,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有所恢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量达到了增加13.20亿m3目标;重点工程区内生态恢复程度好于非工程区,除了气候影响以外,工程的实施对促进植被恢复具有明显而积极的作用;然而,草地退化局面没有获得根本性扭转,工程实施尚未遏制土壤水蚀增加趋势,一期工程局部性和初步性特点突显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44.
1.引言尽管已经进行了一些锋生过程的解析和数值研究工作[参见Gill(1982)的评述文章]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没有得到回答.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涉及到行星边界层(PBL)对锋面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海洋大气化学是一门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交叉的新学科。中国的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研究与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同步成长。30多年来,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经验积累和数据集成,我国的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关键过程研究即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氮、硫、磷、铁等的海气交换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的碳、氮、硫的海-气循环等研究,取得了一批新的认知和成果,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至今,我国已开展了三十多次南极科学考察,在这些考察中开展了南大洋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研究,探究了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一些关键过程,估算了硫、磷、氮、铁的海气交换通量。随着国家重大计划"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响应与反馈作用"项目实施及后续研究的开展,对全球变化的敏感要素碳、氮、硫、铁在南大洋的源汇特征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等进行了研究,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还对南大洋海冰区碳汇格局演变,DMS、MSA、N_2O、Fe等的海气交换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新认知。同时,在对上述化学物种的实时走航观测关键技术研发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站区大气污染特征分布上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了解人类活动对站区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46.
47.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巨量泥沙入海,并在河口沉积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黄土沿黄河流域自西北高原迁移至东部渤海的过程中,其工程性质必然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归纳总结近30年来黄河流域地区黄土研究资料,统计不同区域黄土的物理性质、成分、结构特征、力学性质与动力特性,分析黄土从黄土高原到东部渤海发生的变迁。研究结果显示在迁移入海的过程中黄土的容重、含水量变大,可塑性减弱;主要成分仍为粉粒,但黏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减小,于此同时,黄土孔隙也被更好地充填,结构由疏松变紧密,压缩性相应减弱;黄土的抗剪性区域性变化,而抗震性和抗液化强度变大。本研究对深入理解黄土地质灾害机理、科学指导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长江三峡花岗岩林地坡面降雨渗流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大量的野外观测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水分的形态和能态,对长江三峡花岗岩林地坡面降雨渗流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试验区当降雨强度大于表层土壤入渗率,即地表产生积水的情况下,长江三峡花岗岩林地坡面优先流在土壤含水量未达到最大毛管持水量时开始产流,早于土壤渗流产流的时间;在降雨强度小于表层土壤入渗率,即地表不产生积水的情况下,土壤渗流产流早于优先流产流;从壤中流产流过程来看,在地表不产生积水的条件下,土壤渗流先于优先流产生;在地表产生积水而土壤水分含量未达到最大毛管持水量的条件下,优先流先于土壤渗流产生。在两种情况下,优先流的峰值都先于土壤渗流。 相似文献
49.
季节性冻融对土壤水分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正冻土体冻结缘的水势梯度导致非冻结土中的水分向冻结土体迁移,使融解后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提高。然而,土壤水分增加的数量决定于冻结前土壤水分的剖面分布状况。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利用土壤冻融作用对土壤剖面水分的再分布,储水灌溉时间可以提前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灌溉定额可以降低至60m3/亩,甚至40m3/亩。灌溉后及时地进行地面覆盖保墒措施,可以改善较早灌溉和低定额灌溉条件下在播种期的土壤墒情,显著提高作物的出苗率。 相似文献
50.
全球碳增汇需求高涨,海冰消退后的北冰洋被期待是一个主要的潜在碳增汇区。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因受控于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较高的海洋固碳效率和碳深海封存量,在整个北冰洋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该海域碳循环过程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是实现北冰洋碳汇精准预测的基础。本文重点阐述了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碳循环过程(即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生物固碳、太平洋入流携带碳经陆架生物地化过程后向深海输出封存的陆架泵)对北冰洋环境快速变化的响应,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聚焦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