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506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31.
通过构建汾河流域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法对2010—2019年汾河流域城市化和水资源综合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汾河流域城市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城市化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化子系统重要程度表现为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资源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子系统重要程度呈现出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水平>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环境不断优化,2013年出现短期下降,主要受水资源量和用水量等要素的影响;从时间上看,2010—2019年汾河流域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经历了从2010年低水平轻度失调到2019年高水平协调发展过程;空间上,2010—2019年汾河流域六市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吕梁、太原、忻州达到良好协调水平,临汾、运城处于勉强协调水平,而晋中则处于磨合阶段的濒临失调水平。  相似文献   
332.
陈坤秋  龙花楼 《地理研究》2022,41(11):2932-2945
优化土地系统是实现乡村转型与振兴的重要抓手。论文在概念解析与进展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系统优化助推乡村发展转型的研究框架,探究了研究关键与重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当前系统论证土地系统参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过程、格局、机理与效应的综合研究尚显不足,急需建立应有的科学范式与方法论体系,明确并拓展研究的分析工具,并逐渐建立起该领域的话语体系。土地系统优化助推乡村发展转型研究需要在机制解析、水平评估、效应与发展模式、未来图景模拟与优化调控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土地系统优化对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治理的影响与边际贡献研究。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土地系统过程机理与区域实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土地科学问题、乡村发展转型与振兴的动力机制与情景模拟、土地系统参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与效应以及土地系统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主题。  相似文献   
333.
高龙 《陕西气象》2013,(3):25-27
利用汉中基准气候站2006—2009年酸雨pH值和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汉台区酸雨时间分布和强度特征以及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汉台区秋季、冬季和初春酸雨频率较大,春末和夏季酸雨频率较小;2006—2009年酸雨频率分别为16%、16%、20%、22%,有逐步增大的趋势;汉台区出现的酸雨酸性强度总体较弱;汉台区酸雨主要集中在日降水量为0~20mm时,暴雨以上级别降水时几乎未出现酸雨;酸雨对应的东北风(NE)、偏东风(ENE)、南风(S)和偏南风(SSE)最多,占总次数的60%。应对酸雨危害的对策建议主要有:通过加强对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从源头防治酸雨;倡导环保和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334.
我国的天文底片数字化工作已正式启动,选取高精度的扫描仪是该工作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对Epson公司的V750 Pro和10000XL,以及Phase One公司的PowerPhase FX+扫描仪开展了测试,结果表明,PowerPhase FX+具有较高的扫描精度,一方面,该扫描仪扫描方向的稳定性与线阵CCD方向相当,均优于0.5 μm;另一方面,通过UCAC3参考星归算结果显示,尽管PowerPhase FX+的照相式扫描会带来像场畸变,但考虑3阶底片模型后,扫描星像的位置精度较高.对于上海天文台佘山40 cm折射望远镜1987年拍摄的M79底片,扫描星像的位置精度优于0.1″.  相似文献   
335.
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场地设计反应谱是一般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设计反应谱的规定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反应谱的形状和谱参数的差异。本文收集了若干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在总结各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场地设计反应谱规定的基础上,对中国、美国、日本、欧洲、土耳其和智利等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总结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场地设计反应谱的演化历史和发展过程;提出了进一步开展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本文的工作对从事场地设计反应谱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6.
由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2013年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7月22-23日在夏都西宁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含港台地区)的正式代表共160余人参会,大会交流学术论文115篇并由青海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刘彦随、卓玛措主编的《中国土地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337.
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先对区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简述,并分别用开采率法及开采试验法对其可开采资源量进行计算,得出区内年可开采量分别为3,427.5×104m3、3,523.75×104m3,其中开采试验法有理论依据可循,本文将开采试验法所计算的结果3,523.7×104m3作为区内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而年开发利用量仅占可开采资源量的13.91%,说明了区内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338.
柴北缘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相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辫状河相沉积序列及沉积模式、间歇性湖泊沉积相模式。研究区辫状河相发育两套不同地层,中下部广泛发育粒度粗的河床亚相沉积,河漫滩亚相发育不多;而中上部河床亚相沉积较少发育,粒度细的河漫滩亚相沉积则急剧增加。这是由于降水量及气候变化造成冲积扇及河流水动力变化形成的。这种变化还造成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以及湖平面升降的变化,导致湖盆湖岸线的迁移与河流及三角洲沉积范围的变迁,这种变迁最终造成了沉积序列上粒度粗细的频繁变化及有利储集岩和区域盖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339.
由1/2.5万土壤化探测量圈出6个金异常,查证后圈定3条金矿(化)体。矿体均产于上三叠统王吃卡组二段(T3wn2)构造蚀变带中,严格受地层、构造蚀变带控制。矿床成因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大比例土壤化探测量在该区金矿找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40.
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动力机制(英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changes in land use morphology, including dominant morphology and recessive morphology, of a particular region over a period of time driven by various factors. Recently, issues related to land use transition in China have attracted interest among a wide variety of research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official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atterns of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their dynamic mechanism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during 2000–2010. First,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 use transiti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ws governing them were analyzed. Second,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land use transition, a spatial econometric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five types of major land use transition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at the county level. Land use pattern chang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haracterized by an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land, water body and forested land, along with a decrease in farmland, unused land and grassland. The changes during 2000–2005 were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during 2005–2010. In terms of factors affecting land use transitions, natural factors form the basis, and they have long-term effects.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and GDP, however, tend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structure, size and layout of land use transition over shorter time periods. Land law and policy factors play a mandatory guiding and restraining role in land use transi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land use.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tool to control land use transitions. In general, the five types of major land use transition were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various phys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f which traffic condition and location condition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i.e. they were the common factors in all land use transitions. Understanding the spatio-temporal proces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their dynamic mechanisms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utilizing land resources, protecting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