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甲壳动物的体液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王雷  李光友 《海洋科学》1992,16(3):18-19
前人对甲壳动物免疫性的研究不够重视。随着淡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兴起,虾蟹等的病害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并严重地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因此,甲壳动物免疫学开始得到重视。自60年代后期,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学者发表  相似文献   
73.
白阳  张连昌  朱明田  黄柯  周伶俐 《岩石学报》2022,38(4):993-1024
三叠纪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成矿期,三叠纪金矿主要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构成一条近东西向延伸、长约1500km的金成矿带,其中包括乌拉山-大青山、张家口、冀东-辽西、青城子及夹皮沟等多个金矿集中区。华北克拉通北缘三叠纪金矿带的赋矿围岩主要为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变质岩系和中生代花岗岩类,金矿床以石英脉型矿化为主,伴随蚀变岩型矿化;中、西段金矿集中区矿化组合表现为金或金钼矿化,东段则以金多金属矿化为主。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表明,该带金矿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240~220Ma);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具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特征,属于H_(2)O-NaCl-CO_(2)±CH_(4)体系,相分离作用可能是石英脉型金矿金沉淀的主要机制;氢-氧同位素组成进一步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为岩浆水或变质水,后期混入了大气降水。矿石碳、硫、铅、氦-氩同位素及金矿集中区内成矿相关岩体的钕、铪同位素组成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三叠纪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均与壳-幔混合作用有关,其中,幔源物质及流体的贡献与区域三叠纪岩浆活动有关,壳源组分的贡献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变质围岩。金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整体上与中亚造山带造山后伸展作用有关:晚三叠世,华北北缘受中亚造山带碰撞后伸展作用的影响,发生岩石圈首次减薄事件,同时发育多条深大断裂及碱性花岗岩-碱性岩的侵入活动,为大规模区域金矿的形成提供了优越条件。金矿带的东段可能同时受扬子克拉通与华北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是造成其与中、西段金矿集中区成矿特征有一定差异的主因。  相似文献   
74.
红旗岭多金属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东坡矿田北东侧,是湘南脉状锡钨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具有明显的平/剖面矿化分带现象。本文通过大比例尺构造剖面精细解析,典型控岩控矿构造力学性质鉴定,查明了锡钨矿体、铅锌矿体的控矿构造特征,总结了该矿床的构造控矿规律,提出深部有利赋矿构造部位。结果表明:(1)4号和101、102、103号锡钨矿体受NNE向断裂控制,具倾向相反、下钨上锡和深部交汇的空间分布特点。(2)F4为4号锡钨矿体的主控断裂,倾向SE,主要经历了成矿前压性→成矿期压扭性的转变过程; 101、102、103号锡钨矿体受NNE向张性构造控制,倾向NW。(3)铅锌矿体(脉)空间展布总体受NE-NEE向断裂控制,具多期活动特征,经历了成矿期张扭性→成矿后左行扭性的转变过程,受其控制的3号矿体在平面上自南西侧至北东侧矿化元素呈现锡钨→铅锌过渡的分带规律。(4)矿区西侧NNE向控锡钨断裂向下延伸可与矿区东侧NE-NEE向控铅锌断裂联通。综合研究表明矿区东部控制铅锌矿体的NE-NEE向断裂深部具有较好锡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5.
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是康滇地区元古宙昆阳裂谷中的典型铜矿床之一,受狮子山背斜北西翼次级构造控制明显,矿石以脉状、浸染状、块状为主,少量呈层纹状。为厘定构造改造成矿时代,开展与石英、方解石脉共生的富黄铜矿、斑铜矿脉岩相学研究,挑选黄铜矿、斑铜矿单矿物,进行高精度的Re-Os同位素定年测试,获得了三组模式年龄,从早到晚依次为:(1)1749±18-1761±18Ma、(2)1358±14-1549±16Ma、(3)449.4±4.7Ma,其中获得第二组模式年龄的样品等时线年龄为1538±130Ma。据Re-Os同位素、硫同位素组成分析,落雪组中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部分来源于深源。结合矿区和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分析,认为矿区在古元古代发生了小规模岩浆热液成矿事件,形成了少量铜的硫化物;中元古代为矿区的主要成矿时期,该期成矿事件可能与刺穿构造形成时发生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作用有关;在早古生代早期也发生过小规模成矿事件,可能与加里东运动在该区的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6.
研究海平面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及其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对于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探索地史时期的生命-环境协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对陕西镇安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类化石的地层分布资料进行了定量分析, 探讨了类物种分异度与相对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 研究区的类动物群物种数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快速的上升和一次明显的下降. 在石炭-二叠纪之交, 类物种分异度骤然增加, 是一次极为明显的生物辐射事件, 代表假希瓦格亚科的新生. 结合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 类的物种分异度与其在旋回层序中的产出位置关系密切, 受海平面特别是高频海平面变化控制明显. 在海平面快速上升形成的高频旋回下部单元, 类物种分异度小, 首现和末现物种数也较少; 在海平面缓慢下降形成的高频旋回上部单元, 类物种分异度增大, 首现和末现物种数也较多. 在三级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等关键界面上, 类的物种分异度较低, 其上物种数呈增加趋势; 在三级层序内部, 海进体系域中类物种分异度不大, 而在高位体系域中类物种分异度增大. 二级海平面升降与高级别类单位的盛衰对应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7.
四川沐川石英砂岩精制提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靖  王雷  杨林 《贵州地质》2010,27(4):312-316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提纯工艺,进行精制石英砂提纯探索试验,使矿石中SiO2品位由93%左右提高至99.0%以上,为提升该矿的利用价值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8.
王雷 《气象》1979,5(12):12-13
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条件。 荒地是否宜耕,宜耕荒地如何开发,以及在开垦后采用什么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品种、栽培措施、农机具等,都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源情况和天气气候变化规律来确定。不考虑气候条件而盲目垦荒,不仅不能使开垦的土地高产稳产,反而会使土地受到毁坏,甚至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这种历史教训是不胜枚举的。 我国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河汇合处的三江平原,地势平坦、荒原广袤、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备了大规模开垦应具有的许多优良自然条件。三江平原在解放前是著名的“北大荒”,解放后从五十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垦荒,开垦荒地已达三千多万亩,占荒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初步建成为我国的“米粮仓”。但是开垦后农作物产量不稳定,常受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封闭烃、碳酸盐胶结物烃、束缚烃和石英颗粒包裹体烃的分步分离和抽提,并对每类烃的不同馏分进行GC-MS分析.根据所分析样品的成岩作用序列,结合样品的结构特征,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不同赋存状态链烷烃的研究表明,研究区正构烷烃峰型为单峰型,碳数分布广,具较弱的奇碳优势.烃类的母质类型显示为Ⅰ-Ⅱ型干酪根,形成于开阔水体条件下还原的淡水湖相环境.Pr/Ph比值、CPI值,在不同赋存状态烃中差异比较明显,大体上从游离烃、封闭烃、胶结物烃、束缚烃到包裹体烃有减小的趋势.结合其族组分特征,反映了油气演化的阶段性及其成藏期次和油藏微观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80.
经过精确定年, 建立了青海都兰地区三个地点的祁连圆柏的树轮宽度年表, 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公元850年以来上年7月至当年6月年降雨量变化. 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 1385~2000A.D.为54.7%; 1099~1384 A.D.为50.5%; 850~1098 A.D.为45.7%. 整个千年降水序列呈现明显的3峰2谷的“W”型变化. 其中1571~1879 A.D.长达309年中, 降水偏少, 但是1880~2000 A.D.期间降水稳步上升. 20世纪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千年以来降水最高的世纪, 而1962~2000年的降水量是千年中最多的时期, 降水变率也是千年中最大的时期. 重建序列还揭示出在降水偏多的时候, 年际间降水变率大; 相反, 在降水偏少的时候, 年际间降水变率小, 在20世纪的明显增温时段, 降水显著偏高, 降水变率加大, 旱涝变化更加频繁. 本地区树轮宽度年际间的高频变化响应当地降水变化, 而在40年滑动平均后, 十年至百年尺度的低频信号在反映降水低频变化的同时, 也响应大范围气温变化, 它与7条北半球气温曲线变化十分一致, 在不同的时段上都显著相关, 如1852~1982 A.D.之间, 与大部分温度曲线的相关系数在0.9左右. 总体上, 都兰地区温度与降水同步变化, 温度低, 降水量少; 温度高, 降水多. 反映了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都兰地区暖湿和冷干的气候组合模式. 40年滑动后的距平序列可以认为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分辨率为年的千年温度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