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91.
通过对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中印度洋地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指出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较好 的相关关系,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赤道东太平洋暖位相期,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冷西暖,与此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冷位相,印度洋地区的温分布为东暖西冷,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印度洋东,西部地区海温变化纬向差异最明显的区域位于印度洋赤道以南0-25℃附近,且这种差异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在整个夏季风期间差异较大,而冬季风期间较小,其中冷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比暖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大,代表印度洋纬向差异的IDM(偶极指数)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2.
西南低涡Ekman层流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利用大气边界模式,对1979年7月24-25日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进行了Ekman层的流场分析。在理论计算的前提下,通过加入有限的实测风资料进行动力学调整,不仅在Ekman层中能较好地模拟出高层(850,700hPa)气旋环流特征,且发现西南低涡笔星边界层具有中尺度扰动的特征。在整个气旋环流中有局部的反气旋环流出现,这是850,700hPa 天气图上得不到的,且与边界层诊断分析相符合。  相似文献   
193.
El Nino对云南初夏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云南初夏5-6月的降水资料,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及热带OLR资料,研究了云南初夏5-6月降水对海气相互作用特别是El Nino的响应,发现云南初夏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以及南海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4.
东南亚地区夏季风爆发对云南雨季开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东南亚地区的夏季风在亚洲季风系统中首先爆发后,通过风场与对流场的变化对周边地区造成影响.通过对亚洲近地面层经向水汽通道的研究,发现在前期影响云南雨季开始的早迟最重要的一支南风水汽通道位于孟加拉湾(80~90 (E)附近.该南风水汽通道一般在春季开始建立,它的建立有助于夏季风在东南亚地区爆发.在季风建立前,当这一水汽通道中南风水汽输送异常偏强时,相应地中南半岛附近的对流也增强,对应着云南的雨季开始偏早,初夏降水偏多,反之则初夏降水偏少.研究表明,该水汽输送的强弱可以作为预报云南雨季开始期及初夏雨量的一个重要信号.研究还发现,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冷海温有利于孟加拉湾经向水汽输送的加强,从而影响到云南的雨季开始和初夏的雨量.  相似文献   
195.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选取了74个环流特征资料中的18个因子,分析了这些因子与我国九大气候区在不同尺度上的降水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地区、不同尺度上的降水变化受不同的环流特征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6.
采用模糊推理思路构建了专家知识库,将地形、道路等级、长度、坡度、曲率等影响因子定量化,弥补常规路径分析方法中忽视空间实际地形地貌等因素的不足,由于知识具有普遍性,将方法移植到其他地区也能够适用.该方法应用到山西沁水盆地柿庄南煤层气开发示范区的地面集输系统中,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巡检决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际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7.
利用1979~2013年6~8月的西南地区东部20个台站日降水量资料、逐日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指数、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夏季MJO不同位相活动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原因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MJO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当MJO处于第4(第6)位相时,由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偏北)、向西南地区东部的水汽输送偏多(偏少),在异常上升(下沉)气流影响下,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偏少)。MJO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可能原因是:当MJO处于第4位相时,赤道东印度洋地区上空大气释放凝结潜热,其激发东北向传播的异常波动,进而影响东亚环流,使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夏季降水偏多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增多;但在第6位相时,西太平洋地区上空对流释放的凝结潜热,其激发PJ(太平洋-日本)型Rossby波列,出现不利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98.
MJO在夏季会出现在太平洋持续异常活跃和在印度洋持续异常活跃两种形式,用指数定义了这种异常的强度,并发现这种异常表现与秋冬季节ENSO的出现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当夏季MJO在太平洋持续异常活跃时,经常激发当年秋冬季节发生El Nino事件;当夏季MJO在印度洋持续异常活跃时,经常激发当年秋冬季节发生La Nina事件。对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MJO的持续异常活跃会对整个赤道太平洋上空的环流造成影响,引起风应力的异常。异常风应力激发次表层冷/暖海水向东输送。冬季冷/暖海水在东太平洋次表层堆积,最终导致ENSO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9.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盆地研究成果,在盆地分析的基础上,从岩石圈板块作用、岩石圈深部作用和岩石圈表生作用3个方面,兼顾系统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确立了盆地新的分类原则,由此深入研究了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类型,并进一步阐述了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分类中,首先主要根据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如岩石圈板块作用环境、深部作用环境以及表生作用环境来划分大类;再根据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各种地质作用及其动力学过程如构造作用(伸展、挤压或剪切过程)、热力作用及重力作用进行主要类型划分;再根据盆地的基底性质和地壳类型(如陆壳、洋壳或过渡壳)以及盆地的沉积充填史和构造古地理等(如海相盆地、陆相盆地或过渡相盆地)细分亚类。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类型主要包括:单一构造或热体制下盆地演化时的原型盆地类型、单一重力体制下盆地演化的原型盆地类型、多种构造-热体制下盆地演化的叠合盆地类型以及多种构造-热体制下盆地演化的残留盆地类型。在单一构造或热体制下,从板块作用或壳幔作用角度原型盆地动力学类型主要划分为:伸展盆地(陆内伸展盆地、陆间伸展盆地、大洋伸展盆地和弧后伸展盆地),挠曲盆地(弧后挠曲盆地、周缘挠曲盆地、陆内挠曲盆地),走滑盆地(走滑伸展盆地、走滑挠曲盆地)以及克拉通盆地(克拉通退缩盆地、克拉通扩展盆地和克拉通迁移盆地);单一重力体制下原型盆地动力学类型有负载盆地和撞击盆地;多种构造-热体制下的叠合盆地动力学类型有叠加盆地和复合盆地;多种构造-热体制下盆地演化的残留盆地动力学类型有伸展隆起下局部沉降引起的残留盆地、推覆褶皱隆起引起的残留盆地、俯冲至局部碰撞引起的残留盆地及周边抬升隆起引起的残留盆地。关于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包括:岩石圈的板块作用机制,岩石圈的深部作用机制以及岩石圈的表生作用机制。岩石圈的板块作用机制包括板块伸展、挤压和剪切作用;岩石圈的深部作用机制包括软流圈与超级地幔柱对岩石圈的作用,尤其是壳幔作用;岩石圈的表生作用机制也很重要,包括盆地的重力作用、大气作用、海洋作用和生物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研究整个岩石圈演化、壳幔作用、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成藏成矿机制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同时,对于沉积盆地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勘探和开发,以及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0.
热带季节内振荡和北极涛动的持续异常会对全球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同样会对东亚地区的旱涝造成影响。本文针对云南及周边地区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极端干旱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当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和北极涛动(AO)两者持续异常时,会对云南的降水产生影响。2009/2010秋、冬、春3季连旱就是由MJO和AO出现极端异常(MJ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