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李汀  琚建华 《高原气象》2013,32(3):617-625
利用云南省124个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 OL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主汛期(6-8月)季节内振荡(ISO)的活动特征及其传播的年际差异,并着重分析了云南主汛期ISO活跃年热带印度洋ISO向云南传播的两条路径和两个亚洲季风系统ISO分别对云南主汛期ISO的影响。云南主汛期平均降水量与区域平均OLR呈显著负相关,用低频(30~60天)OLR表征云南夏季风ISO,其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在云南主汛期ISO活跃年,ISO主要来自于两条传播路径:一条是从副热带西太平洋或中国东南部的三次西传,强度较大,分别造成云南主汛期内3次低频对流显著活跃期;另一条是从热带印度洋沿孟加拉湾西岸的西南-东北向传播,到达云南时加剧了云南主汛期的低频对流。在云南主汛期ISO不活跃年,主汛期仅有两次弱的低频对流,主要来自于副热带两次弱的纬向低频OLR传播,第一次是从副热带西太平洋的西传,第二次是从阿拉伯海北部的东传。在云南主汛期ISO活跃年,热带印度洋低频对流一方面沿孟加拉湾西岸向西南-东北方向传播,激发了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继续向云南传播;另一方面东传到南海以南的热带洋面并向南海北传,激发了南海夏季风ISO北传到副热带中国东部地区,再向云南西传,越过云南后与从东北方向传来的低频对流在孟加拉湾以北地区交汇,完成了一个经纬向接力传播的周期。因此,正是热带印度洋ISO通过两条路径对南海夏季风ISO和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的激发,使得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这两个亚洲季风系统共同作用于云南主汛期ISO。  相似文献   
152.
153.
安吉县地下管线探测与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安吉县综合地下管线探测与信息系统建设实践,阐述了地下管线外业探测、内业整理、空间数据库建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整个流程;总结了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与难点,为快速搭建县级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提供了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54.
受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联合和复合作用,自中生代以来,华北能源盆地由周缘开始逐渐向盆内发育了复杂的盆-山耦合演化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变形和耦合演化特征。自西向东构造变形依次为西部稳定弱变形亚区、中部过渡变形亚区以及东部伸展变形亚区。同时,由西向东,构造变形由弱挤压至伸展,构造活动性由微弱到显著,且华北陆块东西两侧构造演化特征各不相同。华北能源盆地盆-山展布、耦合演化及其盆-山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能源矿产的赋存规律及成藏机制。  相似文献   
155.
分界线众多的海峡是什么海峡,它分别是哪两大洋、两个海、两个洲、两个国家、两个半岛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56.
157.
琚福林 《河南国土资源》2007,(10):I0001-I0001
本刊讯经过为期3天的激烈比赛,9月21日,国土资源系统首届"航遥杯"乒乓球团体赛圆满落下帷幕。省厅派出9名成员组成的参赛队伍,打进  相似文献   
158.
利用2010—2019年新疆14个探空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了近10 a大气最大混合层高度(下文简称混合层高度)、通风量、边界层平均风速及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各物理参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上参数的逐月分布均呈倒"V"型,表现为夏半年大、冬半年小,即新疆的大气扩散能力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其...  相似文献   
159.
A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sian monsoon in Chi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is paper reviews briefly advances in recent research on monsoon by Chinese scholars, including primarily: (1) the establishment of various monsoon indices. In particular, the standardized dynamic seasonal variability index of the monsoon can delimit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global monsoon systems and determine quantitatively the date of abrupt change in circulation. (2) The provision of three driving forces for the generation of monsoon. (3) The revelation of the heating-pump ac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strengthens southerlies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periphery of the Plateau and results in a strong rainfall center from the northern Bay of Bengal (BOB) to the Plateau itself. (4) Clarification of the initial onset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SM) in the BOB east of 90°E, Indochina Peninsula (ICP)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of which the rapid northward progression of tropical convection in the Sumatra and the rapid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South Asia High to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re the earliest signs. (5) The provision of an integrated mechanism for th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which emphasizes the integrated impact of sensible heat over Indian Peninsula, the warm advec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sensible heat and latent heat over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seasonal phase-lock effect of the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on the other. (6) The revelation of the "planetary-scale moisture transport large-value band"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rough to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into the North Pacific, which is converged by several large-scale moisture transport belts in the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s and whose variation influences directl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7) Presenting the features of the seasonal advance of the EASM, the propagation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rainfall in Ch  相似文献   
160.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1957-2006年基本观测站点逐日降水量资料,NCEP/NCAR所提供的2005年5—7月逐日OLR资料、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及其相应的多年平均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讨论了2005年初夏华南持续强降雨雨情、亚洲季风异常特征及其对华南持续强降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年南海季风在5月第6候爆发,较正常偏晚2候左右,导致华南前汛期比常年同期明显推迟;之后,南亚西南季风倾向于向东传播,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弱,越赤道气流偏弱,使西南季风偏北风分量偏小,而东亚槽偏深,诸多因素使得西南季风在华南一带长时间维持,造成华南持续强降雨。同时还分析了澳大利亚冷高压、青藏高原南部到孟加拉湾一带热源的异常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和华南降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