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李福让  王瑞廷  高晓宏  陈荔湘 《地质学报》2009,83(11):1752-1761
徐家沟铜矿床位于勉(县)-略(阳)-阳(平关)铜多金属矿化集中区中部的铜厂矿田西北部,矿体产于中上元古界郭家沟组中的片理化细碧岩带內,已圈定铜矿体13条,多为盲矿体.矿石主要自然类型为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片理化细碧岩型,属于火山沉积-构造、岩浆改造型铜矿床.郭家沟组中的细碧岩为铜的主要矿源岩,细碧岩中的近东西向构造片理化带为矿质富集提供了富集通道和空间.铜厂闪长岩体为成矿提供了动力、热源和主要硫源,成矿受上述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因素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2.
王梦晓  王瑞  傅云飞 《高原气象》2019,38(3):539-551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TRMM PR)降水回波反射率因子廓线(降水率廓线)与全球探空大气温湿廓线(IGRA)的多年融合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拉萨站夏季降水结构及相应的大气温湿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站降水回波反射率因子分布在17~45 dBz,大部分小于26 dBz;回波顶高度达17 km,呈现“瘦高”外形;相应的大气低层湿润,降水云内大气并非饱和,但温度露点差比全部状态时的值小。深厚降水系统的回波外形也呈现“瘦高”,按照降水率随高度的非线性变化,其垂直结构可分为三层,而浅薄降水系统的垂直结构呈现一层,即平均降水率斜率随高度呈对数线性变化,最大平均降水率(0.7 mm·h^-1)出现在地面。深厚降水与浅薄降水云体内400 hPa高度(7.5 km)上下的露点温度递减的速率不同。降水云体内的零度层高度大约6.3 km,但PR没有探测到零度层亮带。统计结果还表明拉萨探空站及附近的大气可降水量为20.89 mm·d^-1,降水转化率为27.0%,深厚降水系统的降水转化率是浅薄降水系统的2.9倍,深厚降水系统和浅薄降水系统的CAPE值分别为1941.7 J·kg^-1和1451.8 J·kg^-1。本研究结果为模式模拟青藏高原降水云内的温湿结构提供了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全新世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表明 ,口泉断裂断错了断面附近的 3级地貌面 ,包括大同盆地西侧全新世形成的洪积扇后缘及位于洪积扇冲沟内的Ⅰ ,Ⅱ级阶地。其中冲沟内Ⅱ级阶地为剥蚀阶地 ,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 ,Ⅰ级阶地面的地层时代距今 2 52ka。在该断裂的悟道及上黄庄 2个地点开挖的大探槽表明 ,在距今 1 2 3万年以来该断裂曾发生 4次古地震事件 ,其中 3次分别发生在接近距今 2 52 ,5 6 8,13 73ka。另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 6 76~ 10 82ka。这些数据有可能反映了口泉断裂具备准周期的强震活动。这 4次古地震事件的平均间隔约为 3 74ka ,最新一次古地震与上一次事件的时间间隔约为 3 16ka。 2个大探槽各次事件的平均最小同震垂直位移为 1 8m。这些资料对重新评价口泉断裂未来的地震潜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沉积体系中各种沉积环境地层的物性进行精细研究,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露头区台地边缘—斜坡沉积体系和碎屑滨岸带沉积体系的地层进行了踏勘取样。在常温、常压下对岩样进行了超声波纵、横波速度测量,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岩样超声波速度与岩样所处的沉积环境关系密切,在生物礁剖面上,从礁基、礁核、到礁盖速度递增;在三角洲剖面上,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到前缘泥速度递增。(2)在生物礁剖面上,生物屑的含量是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生物碎屑含量越高,速度越低。(3)生物礁内生物的大小与生长方向是控制岩样速度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徐家沟铜矿床位于“勉-略-宁”矿集区内铜厂铜矿西侧,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新元古界碧口岩群郭家沟组中岩段片理化细碧岩中,多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与片理化细碧岩产状一致,或斜切交代细碧岩产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热液改造特征。对微量元素及S同位素分析,表明徐家沟铜矿床中Cu、Ni、Co等成矿元素主要来自细碧岩,而S主要来自岩浆。流体包裹体研究也指出,成矿流体属中-高温为主(166~412℃)、中-低盐度(2.6%~10.9% NaCleq)的NaCl-H2O体系流体,为混合的岩浆水、变质水或建造水,但以岩浆水为主。综合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和测年结果,徐家沟铜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属于火山沉积-构造-岩浆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铅锌金成矿的重要组成部分,铅锌矿主要集中分布在矿集区的西部,可划分为南部的铅硐山―水柏沟铅锌(铜)矿带和北部的八方山―八卦庙―银母寺铜铅锌金矿带。目前区内发现的大、中型铅锌矿床均具有"沉积相+层位+构造"的"三位一体"的成矿规律,即热水喷流沉积是成矿的必备条件,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面及附近是赋矿的主要层位,NWW向褶皱和断裂是控矿的重要因素。根据区域成矿规律、前人经验和野外总结,提出已知铅锌矿床的走向延伸部位、已发现矿体但勘查程度低的控矿背斜倾伏部位、受同一背斜控制的两个铅锌矿床之间的构造凹陷部位、与已知控矿背斜平行的次级隐伏背斜、白垩纪东河群下部、已知矿床两翼深部等部位是重要的找矿靶区和方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王瑞  闫帅  柏建彪  常治国  宋远霸 《岩土力学》2019,40(8):3167-3180
针对大型露天矿开采后残存的大量端帮滞留煤进行开采时,确定留设支撑煤柱的合理宽度一直是端帮采煤工艺高效应用推广的突出难题。将端帮开采工作面假定为无限大板上相隔一定间距的共线裂纹,基于断裂力学Ⅰ-Ⅱ复合型裂纹模型,运用Hoek-Brown与Mohr-Coulomb破坏准则,分析了支撑煤柱边缘的应力分布规律,建立了支撑煤柱边缘破坏区的边界方程,进而得到了不同破坏准则下支撑煤柱破坏宽度的表达式。结合不同破坏准则下支撑煤柱破坏宽度的理论表达式与煤体破坏间所确定的表征其不同状态的3组特征参数,进行了曲线规律显现。依据不同破坏准则下所显现的曲线规律,分析了留设煤柱宽度Wp、采硐宽度We、煤层埋深H及煤层倾角β等独立因素对支撑煤柱破坏宽度rp的影响规律,同时将工程实例数据分别代入不同准则下所得的理论表达式。理论结果和实测数据表明,Hoek-Brown破坏准则的运用更为符合现场煤柱破坏演化规律及适合节理岩体破坏的分析。此外,结合煤柱稳定性研究中的极限破坏理论和渐近破坏理论,描述了煤柱失稳破坏机制及过程。为端帮开采中支撑煤柱的合理宽度设计及煤柱破坏的理论分析中的准则运用提供了新思路,为推广端帮开采工艺的应用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勉-略-阳矿集区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以矿床中的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同位素质谱仪分析方法,开展了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与大陆上部地壳微量元素丰度相比,黄铁矿中Cu、Pb、Zn、Ag、Au等成矿元素富集,可能反映了成矿流体中富集成矿元素;黄铁矿的Y/Ho=5.5~42.0,与石英角斑岩的Y/Ho值基本一致,指示岩浆流体参与成矿;黄铁矿的Co含量为54.8×10~(-6)~165.02×10~(-6),Co/Ni值为1.29~5.95,显示该矿床形成于中低温环境,其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成矿和后期热液成矿作用;硫化物的δ34S值为4.88‰~8.90‰,硫源由卤水硫酸盐与海水硫酸盐混合组成。  相似文献   
19.
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位于陕西凤县-太白(简称凤太)矿集区西北部,矿体主要产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接触带中,受NWW向八方山-二里河背斜控制。本次工作对二里河铅锌矿床主成矿阶段的闪锌矿进行了Rb-Sr同位素测年研究,获得了等时线年龄为220.7±7.3Ma,表明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该年龄对于整个凤太矿集区的铅锌成矿时代具有同样约束意义。闪锌矿的87Sr/86Sri值为0.714145±0.000031,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大陆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二里河铅锌矿床是凤太矿集区在印支期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有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是目前对古龙凹陷页岩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页岩油的状态,尤其是储集空间的类型及其组合关联性认识不清。通过对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岩芯的精细描述及其薄片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及三维CT深入研究,发现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的储集空间具有多样性和多尺度性。除了纳米孔缝外,还有页理缝。根据页理缝的规模和与油气的关系,可分为5类:① 纳米缝,缝宽在10~50 nm,缝长50~100 nm,或更长;两端尖中间宽,微弯曲呈蠕虫状;本身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是纳米级油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纳米级孔油元和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② 微米缝,宽 0.1 μm 到数微米,长数十微米到数百微米,与纳米级油元和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③中微缝,宽数微米到数十余微米,缝长数百微米,与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④大微缝,宽数十微米到100 μm,长数百微米到数毫米,与微米级油基和微微缝及中微缝关系密切和⑤ 大页理缝(宽数百微米,肉眼明显可见),与各级微裂缝关系密切。此外,可见高角度倾斜或直立的裂缝,由于这些页理缝顺层发育,所以往往当做页理对待。通过研究,认为页理缝主要是嫩江组沉积末期(嫩末)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明末)的构造反转褶皱过程中形成的。另外,还发育了大量的顺层方解石脉,根据方解石脉的宽度分为3类:① 小型介于0.1~1.0 mm;② 中型介于1.0~5.0 mm;③ 大者介于0.5~1.0 cm,最大宽度2.5 cm。较大的顺层方解石脉由垂直页理的纤柱状方解石组成。大方解石普遍发育共轭裂缝和挤出构造,是古龙凹陷嫩末和明末古应力反转的结果,也是古应力恢复的重要依据。经应力恢复认为嫩末和明末,可能一直延续到依安组的最大应力来自于水平方向(东西方向),在1500 m和2500 m深度水平最大挤压应力分别可达139.16 MPa和204.27 MPa,而垂向最小应力则分别为35.44 MPa和59.07 MPa。所以,在这种应力状态下导致顺层发育了大量页理缝和顺层纤柱状方解石脉。此外,在页理面上还发育了一系列摩擦镜面、擦痕、阶步、光面、剪裂面、鳞片构造、碎片构造等,揭示了沿页理发育了强烈的顺层剪切。四级纳微缝与大页理缝密集发育,在顺层面方向构成了裂缝空间联通网络,使页岩在顺层面方向渗透率较好或很好;裂缝空间联通网络与纳米和微米孔一起构成了一个三维的特殊缝孔体,与碳酸盐岩的缝洞体相当。纳米孔缝和微米孔缝及页理缝对于松辽盆地青一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