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71.
提出了一种从机载激光点云数据中自动提取电力线的方法。首先利用顾及地形起伏特征的机载激光点云自动滤波方法移除地面点,利用维数特征以及方向特征自非地面点中分割获得电力线激光点云;然后对获取的电力线点采用二维霍夫变换和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求取每条电力线的中心线方程,根据中心线方程求取每条电力线上的激光点完成单电力线目标提取,并考虑了电力线在水平投影面内重叠时的情况;最后根据分块质心解算方法生成每条电力线上的三维节点,输出电力线矢量。采用实际线路巡检实验采集的机载激光点云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从机载激光点云数据中提取出完整的电力线,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对电力巡线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2.
鲜水河断裂带是发育于青藏高原东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该区新构造活动强烈且历史强震频发,一系列大型-巨型滑坡沿断裂带密集分布。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鲜水河断裂带两侧10 km区域内进行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建立数据库并对滑坡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滑坡区域发育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地形坡度、地形坡向、地面高程、平面曲率、地形湿度指数、活动断裂、工程地质岩组、年降雨量、河流、道路、植被覆盖指数等11个因素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在ArcGIS软件平台上,采用证据权模型开展了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成功率曲线对评价结果的检验,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并将研究区的滑坡易发程度划分为极高易发、高易发、中等易发、低易发和不易发5个级别。滑坡的易发性受鲜水河断裂带影响显著,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东谷到道孚县沿鲜水河断裂带两侧,以及康定县城和磨西镇附近;中等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鲜水河支流两岸及省道沿线;滑坡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少的高山地带以及地形相对平缓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很好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内滑坡发育分布现状,为该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3.
川藏铁路加查至朗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大、危害严重。在资料收集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的地质灾害进行野外调查,在铁路线两侧各5 km约780 km2范围内发现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共139处,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新发现拉岗村高速远程滑坡和日阿莫大型滑坡,并研究了该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调查结果表明:在雅鲁藏布江断裂对区域地貌和岩体结构控制作用下,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密集分布是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约有53%的崩塌滑坡滑动方向垂直于断裂走向,30%的崩塌滑坡与断裂带走向近于平行;在地壳强烈隆升和河流侵蚀作用下,雅鲁藏布江宽谷段和峡谷段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断裂活动特别是断裂剧烈活动诱发地震导致该区具有高速远程滑坡发生的背景,如拉岗村高速远程滑坡;在断裂活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该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更加复杂,部分滑坡稳定性差且多次发生活动,给该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造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4.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2气藏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表征了构造裂缝的类型与产状,分析了构造裂缝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期次,分别采用随机和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了小尺度和大尺度裂缝模型,二者叠加得到总裂缝模型。结果表明:(1)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近NS向的构造挤压背景下形成的大北12背斜型气藏,其目的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的宏观裂缝以近NS向的直立和高角度裂缝为主,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均有发育;微观构造裂缝也可沟通基质孔隙,提高储层的连通性。(2)在岩性相同的前提下,构造裂缝密度随单层厚度增大而减小,且减小幅度也随之降低;单层平均厚度相近时,构造裂缝密度与距断层距离呈良好的负相关;细砂岩中的裂缝密度最高。(3)大北12气藏发育3期构造裂缝,其中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期和晚期的第2、3期有效裂缝是天然气高效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4)背斜型油气藏核部的构造裂缝密度低,但张开度、渗透率高,通常具有较高的单井产能;翼部的构造裂缝密度高,但张开度和渗透率低,可采用压裂措施提高产能。该成果可为裂缝属性等效模型建立及气藏数值模拟提供数据基础,服务于气藏开发。  相似文献   
75.
地名译写 (简称译名 )包括外语地名汉字译写、汉语地名罗马化、少数民族语地名汉字译写及其罗马化等。译名工作在我国已有较久的研究历史。由于外交和国防的需要 ,在建国之初曾有过比较繁荣的时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译名工作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少 ,到90年代初 ,译名工作一度进入低谷 ,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因此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在建所之初 ,就很重视译名工作 ,成立了译名室 ,并且投入较多的研究力量 ,针对译名工作的现状和社会各部门的需求 ,确定发展方向和部署主要…  相似文献   
76.
陈镔捷  叶扬  林溢  游诗雪  邓劲松  杨武  王珂 《遥感学报》2022,26(5):1027-1038
PM2.5作为指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不仅影响着灰霾天气的发生,还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尽管PM2.5地面观测站点在不断地扩张,其覆盖范围依旧有限,难以反映全域PM2.5浓度的时空异质性。本研究运用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辅助因子除常规的气象因子等以外,还加入了针对中国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农历日因子,提出一种耦合注意力机制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长三角区域2015年—2020年PM2.5浓度进行了逐日的高精度估算。模型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高达0.85,斜率0.86,与地面站点观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PM2.5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季节特征以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春秋过渡。此外,长三角区域2015年—2020年整体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其中以上海市最为明显,下降速率为3.30μg/(m  相似文献   
77.
储层裂缝对改善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等低渗透储层以及致密砾岩、火成岩、泥页岩等非常规低渗透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近年来储层裂缝的相关研究进展,对储层裂缝的多种识别和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储层裂缝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储层裂缝的识别技术是点(岩芯、薄片)、线(测井)、面(相似地表露头区)、体(地震资料)和时间(生产动态资料)组成的多维综合体系;储层裂缝的定性预测主要是根据裂缝与构造部位和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预测方法包括井间直接插值法、曲率法、能量法与岩石破裂法(二元法)、地震法、分形分维法、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和多参数判据法等,每种预测方法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才能实现储层裂缝的有效预测;储层裂缝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裂缝分布预测与精细表征、裂缝动态参数和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等方面。最后,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进行储层裂缝预测及建模等工作时,应以明确储层裂缝的成因、演化及主控因素为基础。  相似文献   
78.
边坡稳定性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边坡稳定性和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同时,考虑到支持向量机参数对预测效果的影响,采用连续蚁群算法对其进行优化选择,从而提出边坡稳定性预测的蚁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锦屏一级右岸拱肩槽部位谷坡为顺向坡,绝大部分基岩裸露,自然边坡为大理岩边坡,现状稳定。结合锦屏一级右岸拱肩槽边坡,采用蚁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其稳定性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说明蚁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武器的使用是公安海警打击海上严重暴力犯罪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公安海警在武器使用问题上存在着宏观上的"过松"和微观上"过紧"的问题,从而导致武器的使用基本名存实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从程序上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80.
随着我国出境游的持续发展,亟待探索其对于构建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及具体路径。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出境游对目的地国家主要发挥了经济效益、起到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功能,而对国家软实力的构建功能鲜有探索。基于此,本文利用二手资料分析法,以中国赴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出境游为研究案例,从宏观制度和微观游客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对当前中国对此目的地区域实施的出境游相关制度、出境游客行为及其对外形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目的地国在接待中国游客软硬件上存在的不足,对于当前中国如何借力出境游来提升自身在周边国家中的软实力,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及其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