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5篇 |
免费 | 297篇 |
国内免费 | 2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2篇 |
大气科学 | 43篇 |
地球物理 | 76篇 |
地质学 | 673篇 |
海洋学 | 44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99篇 |
自然地理 | 1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对小冰期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已发表的小冰期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探讨小冰期时期中国气候特征的区域性.结果表明,小冰期在中国地区不同区域代用指标记录中均存在,但是小冰期的起讫及持续时间具有区域差异性,温湿配置也不尽相同.小冰期的起始时间主要呈现出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势,即青藏高原最早,华北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最晚.温湿配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季风区小冰期时期总体上是冷干的气候环境,而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则呈现冷湿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62.
63.
64.
通过STK软件对GPS、BDS、GLONASS、Galileo四个系统的星座结构进行仿真,并选择单系统与多系统组合定位的方式对中国区域内的可见卫星数、GDOP值和定位精度进行覆盖分析。结果表明,GPS/BDS/GLONASS/Galileo四系统组合定位在我国的GDOP值可达0.7~0.8,定位精度可达3~4m,优于其他方式的组合定位;同时四系统组合定位下的GDOP值降低,定位精度更好,GDOP值与定位精度的波动异常得到了抑制,导航定位的性能与稳定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65.
根据大量潮灾史料,分析了中国近海潮灾的特点和形成规律,论证了我国潮灾的严重性,指出了潮灾多发区和重灾区的地理分布和特点,简述了我国对台风潮灾的预报和防灾对策近况。提出了减灾对策的研究方向:潮灾的成因和规律预测的研究;近岸建筑物抗灾能力的数值仿真试验;编制长远和当前沿海国土防灾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66.
67.
吉林晚古生代榆木川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兴蒙造山带张广才岭块体的榆木川辉绿玢岩,K—AT年龄测定表明其形成年龄为262~264Ma,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辉绿玢岩SiO2含量为47.02%~52.60%,贫K2O(0.13%~0.47%),Na2O〉K2O,属于低钾拉斑系列,稀土分布模式属于轻稀土略亏损的平坦型,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大离子亲石元素(Rh、Ba、Sr)较为富集,但不存在高场强元素(Nb、Ta)的亏损,同位素组成显示Sr同位素初始比值在0.704958~0.705631之间,εNd(t)值(72~81)较高且变化较小,表明其来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且成岩过程中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基性岩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拉张背景,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晚古生代(约270Ma)兴蒙造山带已经进入晚期,此时加厚的岩石圈由于重力不稳定发生拆沉减薄作用,导致软流圈的大量上涌和岩石圈拉张,从而引起先存亏损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最后侵入地壳深部形成研究区辉绿玢岩。 相似文献
68.
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形成机制及其成矿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系统研究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深入剖析了含矿斑岩体的形成机制及其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与藏东玉龙含矿斑岩体同属一个成矿带,是喜玛拉雅运动第一幕(40~35Ma)的产物。斑岩体主体部分是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少部分为花岗闪长斑岩,围岩为中二叠世尕笛考组(P2gd)的玄武岩。含矿斑岩为同源岩浆经长期演化、多期侵位而形成的复式岩体,它们多沿区域性断裂呈串珠状断续分布。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以及各种裂隙是主要矿体的产出部位。岩体侵入后,由于热重力扩散作用和Cu、Mo元素化学性质的差异,导致成矿元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带性,并且显示出下部富钼、上部富铜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指导下一步勘探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9.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造山带在潘吉亚最后聚合过程中发生弧弧(陆)碰撞,因此缺乏大规模且跨构造单元的碰撞相关的构造和变质等物质标志。显然,能否识别出大洋闭合期间碰撞作用的岩浆标志成为确定增生造山带增生过程终止的关键之一。本文系统研究确定: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到三叠纪钙碱性-碱钙性岩浆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由北西向南东迁移演化的特征;在岩浆性质上具有从二叠纪新生地壳来源的弧岩浆向早-中三叠世碰撞挤压背景下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的高Sr/Y岩浆以及晚三叠世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演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提供了俯冲-增生向碰撞造山演变的关键岩浆岩证据。结合区域资料,厘定出增生造山带最后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为沿缝合带呈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源区的高Sr/Y花岗岩类,构建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双向俯冲-增生到增生楔-增生楔碰撞及后造山伸展的三阶段构造-岩浆演化模型。系统对比研究,揭示出增生-碰撞相关的岩浆记录沿横向展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甘肃北山到吉林中部一带,表明碰撞挤压相关的岩浆作用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演化记录的厘定,证实显生宙最大的巨型增生造山带演化末期经历了碰撞造山作用,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增生造山演化末期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王涛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6,(Z1)
煤层气俗称“瓦斯”,在我国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中,瓦斯爆炸引起的事故约占70%~80%。同时煤层气又是宝贵的气体能源。江西省煤层气资源比较丰富,埋深15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268亿m3,大于10亿m3的煤矿区有7个,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开发利用煤层气既可治理瓦斯,又可利用能源,应该加大煤层气科研、勘探、开发的力度,以改善、优化能源结构和矿山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