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91.
甘肃西部昌马地区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内金矿特征及地质背景的分析,认为鹰嘴山、寒山、车路沟一带的金矿分别为受脆韧性剪切带改造的蚀变岩型金矿、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和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的金矿,它们分别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华力西中期和华力西晚期--印支期.指出:发育于寒武纪火山岩和加里东期基性超基性岩中的韧性剪切带,是寻找受脆韧性剪切带改造的蚀变岩型金矿的有利地段:寒山一带的脆韧性剪切带被近EW向断裂叠加的部位,是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成生的有利地段;发育于车路沟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的NNW向断裂,是寻找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的金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92.
青海省五道梁地层剖面晚第三系沉积物与古土壤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别沉积地层剖面中的古土壤层(原位沉积)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论文拟以青海省五道梁地层剖面为例,尝试从剖面样品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性质探讨晚第三纪或更早之前沉积物与古土壤辨析方法。形态特征包括沉积物的色调、层次结构、生物扰动作用、植物根系等分析基本排除了研究地层剖面中的层段为古土壤。沉积物中较高的CaCO3含量、较低的铁游离度,均<20%,反映出沉积物源的风化程度低,都说明沉积物形成时的气候条件湿热程度不高。样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地层剖面沉积物是经过异地搬运、沉积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3.
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显生宇的超层序1李祥辉王成善(成都理工学院)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显生宙地层相当于二级旋回的超层序可划分出11个(SU1—SU11)。这些超层序顶底界面均属Ⅰ型(区域不整合),除泥盆系、侏罗系及白垩系超层序外,其它超层序均与相应年代(纪...  相似文献   
194.
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的全球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海钻探揭示的古新世-始新世界线许多全球性变化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这些变化表现在岩性、粘土矿物组合、大陆植物群、大陆哺乳动物、钙质超微化石、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大气环流强度、海洋环流模式、海平面等方面。通过对古新世-始新世地层沉积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的研究,确认古新世-始新世地层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表现为全球板块边界重组、扩张中心和转换断层模式改变、海底热液活动是一至二个数量级加强。  相似文献   
195.
王成善  万晓樵等 《地质论评》2002,48(2):139,224-139224
针对王成善等"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白垩系的厘定"一文(王成善等.2000,下简称王文).吴浩若先生(吴浩若,2000,下简称吴文)就某些同题专门撰文提出了商榷意见.在此我们谨代表全体作者表示诚挚谢意!我国需要更多的这样一种宽松的学术讨论氛围.  相似文献   
196.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演化过程的遥感图像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和线性体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取出部分反映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两侧块体的差异和构造演化特征.根据各种成因信息分四阶段探讨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块体各自演化阶段、两侧块体拼接阶段、整体的水平运动阶段和升降运动阶段.  相似文献   
197.
喜马拉雅的隆升及其沉积反应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了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反应研究的新进展,通过研究认为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是:18-17Ma主要平等互利或开始,10.9-7.5Ma和0.9M至现今为两次隆升高峰期,在8Ma左右已隆升到接近于目前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8.
尹观  王成善 《矿物岩石》1998,18(1):95-101
本文对西藏南部中白垩世黑色页岩中的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和两次大洋缺氧事件的形成、发展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讨论。西藏南部中白垩世期内,在仲玛期及其稍后的沉积时期存在两次大洋缺氧事件,定两次缺氧事件在时间上可与国际上的Cen-Tur和Con-Sant时期的全球大洋缺氧事件相对应;该区这两闪大洋缺氧事件的形成、发展,是与当时全球特定的的生态环境和全球性的地壳构造运动、大规模的海侵、火山喷发等重大地质灾变事  相似文献   
199.
内蒙古东北部及周边地区前中生代构造发展演化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东北部地处西伯利亚板同缘南与中朝板块相邻。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历经西柏利亚板块的向南增生、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和西伯利亚,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形成统一欧亚板块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形成规模巨大的兴安-内蒙古地槽褶皱系。中新生代主要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表现为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200.
本文简要介绍了Gaia理论的提出背景、科学内涵,及其最初验证模型———雏菊世界。Gaia理论将地球与生物当作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整体,强调生物圈对全球环境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分析Gaia理论在全球变化、地质事件、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指出在进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过程中,应以Gaia理论为指导,不能把生物仅仅作为环境的附属产品,而片面强调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制约。同时也要认清生物在自身进化的同时,也积极地调节着全球环境,使之更有利于生物进化。生物圈是地球具有生命的直观体现,同时也是联系地球各圈层的关键环节。正确认识生物圈对于全球环境演化的调节作用,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系统的全貌,更可以推动地学研究深入发展,对全面研究全球变化有积极意义。Gaia理论正处于发展期,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对现有的学科进行更为广泛的综合。我国地学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科学方向,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