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4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452篇
测绘学   192篇
大气科学   285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907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东部森林样带典型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中国东部森林样带(NSTEC)上的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CBS)、千烟洲亚热带常绿人工针叶林(QYZ)、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DHS)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季雨林(XSBN)等4种典型生态系统类型的碳收支特征开展了长期、连续的观测研究.本研究利用ChinaFLUX的连续观测资料,初步分析和评价了4种生态系统2003年碳收支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响应特征.在2003年,各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对环境因子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响应.CBS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主要受到了辐射与温度的控制,0℃和10℃是两个重要的临界温度,前者控制了生态系统碳交换的起止时间,后者影响了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强度.由于生态系统光合作用(GPP)出现峰值的时间早于呼吸(Re)作用,因此,CBS生态系统的净交换(NEE)在早夏达到最大值.由于夏季降水与温度的不同步性,QYZ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受到了干旱的制约,其降低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GpP的降低.DHS与XSBN生态系统均表现出在旱季碳吸收强、而雨季吸收弱的特征,特别是XSBN从旱季到雨季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由碳汇向碳源的转变.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生态系统在雨季的降水量较大,光合有效辐射不足,导致生态系统GPP受到抑制,而Re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致.XSBN的生态系统呼吸温度敏感性参数(Q10)与年呼吸总量最大,CBS与QYZ次之,DHS最小,但CBS生态系统每天的呼吸释放量最高.在2003年,CBS,QYZ,DHS和XSBN的NEE分别为181.5,360.9,536.2和-320.8 g·C·m-2·a-1.在CBS,QYZ和DHS三种生态系统之间,随着纬度的降低,温度与降水表现出明显的纬度梯度,生态系统Re占GPP比例逐渐降低,NEE与Re的比例随纬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每天的光合吸收量、光能利用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均表现出了随纬度降低而减少的趋势.但XSBN生态系统往往脱离这一纬度趋势.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的高度复杂性,需要更长时间的观测数据和开展更深入的分析,以科学解释不同生态系统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能力.  相似文献   
992.
江苏省地质灾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则任  徐玉琳 《地质学刊》1998,22(A12):33-40
全面阐述了江苏省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危害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工作,同时也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并针对省内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点,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93.
于光远同志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他不仅在经济理论学方面有许多建树,同时还创建了许多应用经济科学。如“国土经济学”就是他创建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经济科学。他不单提出了国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而且还进行了大量关于国土经济学的科学实践活动。为我国国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9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热演化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气静温资料,统计了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各个主力含气层位的现今地层温度。通过地化资料指出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采用经验公式法恢复了对应的最大古地温。采用将今论古方法探讨了该区各个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在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详细配置各个地层的岩性、物性、地化参数等指标,恢复了该区埋藏沉降史和热演化史。沉降史模拟表明:晚三叠世为该区沉降的主要发育时期。热演化史模拟表明: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在早侏罗世进入成熟阶段,晚侏罗世进入高成熟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主生烃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995.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287.5±1.4Ma(MSWD=3.1),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以高硅、富碱、高铝为特征,Ti、Mg、Fe、Ca等元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总体含量较高,具有一致的配分曲线,Rb、Ba、Th、U、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于Nb、Ta、HREE等高场强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总量偏高,具有一致的右倾海鸥式配分型式。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属性。结合大石寨组岩石学及地质学特征,大石寨组火山岩最可能形成于弧后扩张(或弧间)盆地,是早二叠世早期古亚洲洋闭合前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以产建新区塞392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油藏前期地质研究及油藏开发动态资料,从油藏研究(储层物性、沉积特征、砂体展布)、产能建设(井网井距、超前注水、储层改造)、油田开发(递减状况、压力状况、见效状况)等方面入手,剖析产建新区油藏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本质,总结影响产建新区高效开发的主控因素,提出产建新区开发合理技术,确保油藏高效开发,得出产建新区油藏高效开发的基本模式,为该区产能建设和油田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7.
山前平原这一自然地理概念是指发育在多种构造成因和规模悬殊的各类盆地中与山区相邻的平原地带;从巨大的地块到褶皱带的边缘坳陷,直到小型的山间盆地,均可被来自山区的第四纪沉积物所充填,形成大小不一的山前平原带。中国西部山前平原极为发育,其沉积物包括成带分布的多种成因类型,如洪积、冲积、湖积以及化学沉积等。这些物质均来源于共同的山区。  相似文献   
998.
鄂尔多斯高原近40a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鄂尔多斯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利用1961-2000年地面气温和降水记录,通过计算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描述鄂尔多斯高原气候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 a来本区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43℃·(10a)-1幅度升高。全年各月气温都在上升,但冬季升温最剧烈,达0.82℃·(10a)-1,其中12月可达1℃·(10a)-1,为全年之首。夏季最弱,仅0.31℃·(10a)-1。本区增温幅度比较剧烈,大于内蒙古全区平均水平。冬、夏增温差异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气温是下降的,从70年代开始上升,90年代上升最剧烈。冬季温度变化与年均温一致,但夏季不同,90年代以前夏季温度是降低的,到90年代夏季温度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温度升高的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西北部最强,东南部最弱。降水的趋势变化不很明显,年降水量略有减少,秋季降水量减少比其他季节明显。降水变化也有区域差异,南部比北部降水量减少明显,毛乌素沙漠及以南降水倾向率为-18.3 mm·(10a)-1,而北部接近于零。气候变暖会使蒸发量增大,从而导致干旱,气温持续增高再加上降水量减少则形成干旱化,对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凡纳对虾优良性状遗传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全球三大养殖对虾名优种类之一。我国从1988年开始试养,到1998年大量引进凡纳对虾亲虾和幼体后,华南地区兴起了养殖热潮。在1999年到2000年短短两年时间内,广东、海南、广西凡纳对虾的养殖面积已达10×104亩(1亩=666.7m2),集约化防病养殖产量普遍达到5~9t/hm2,年产量高达10~20t/hm2,其养殖面积约占华南地区对虾养殖面积的60%,普遍获得了比养殖斑节对虾更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继中国对虾、斑节对虾之后的又一养殖对虾种类。从凡纳对虾养殖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如何避免斑节对虾因病害而造成养殖业全面萎缩的情况在凡纳对虾养殖业中重演已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美国夏威夷海洋硏究所等单位利用遗传标记辅助选育种技术进行凡纳对虾良种选育和家系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培育出世界著名的无特异病原(SPF)凡纳对虾亲虾,在全球对虾养殖产量下滑的形势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其关键是种虾的选择和家系的培育。 Garcia等(1994)利用遗传标记技术进行了凡纳对虾种群的遗传标记研究,发现种群之间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因而有潜力进行凡纳对虾良种的人工选育。 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目前养殖凡纳对虾不同群体进行DNA多态性研究,筛选与优良性状有关的遗传标记,为凡纳对虾优质种苗的鉴定、选育和今后遗传标记辅助选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船载雷达观测海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海洋工程的迅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减灾防灾监测预报服务等各方面都特别需要沿岸近海的海浪动态特征信息.目前对海浪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动力学方法,二是统计学方法,但在研究中往往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1].比较经典的方法是利用流体力学方程研究理想的规则波动(正弦波动、余弦波动、斯托克斯波动等),把海水视为不可压缩的理想流体,运动是无旋的.这一类的研究成果能够说明海洋中实际发生的一些比较规则的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