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利用ABAQUS软件建模,分析了平面框架-基础梁-弹塑性饱和土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地基土的本构关系为Mohr-Coulomb模型,同时以Biot固结理论考虑饱和土的固结问题.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土的弹塑性响应对基础沉降与基底反力的影响,讨论了地基内塑性区随荷载的开展情况,并得到了土的固结引起的共同作用系统内变形、内力以及孔压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2.
黄河流域内蒙古片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片为例,利用TM影像及有关辅助数据,通过遥感软件ERDAS IMAGINE、GIS软件ARC/INFO,对影像进行增强处理、格式转换、解译等处理,得到土壤侵蚀的数据。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片风力侵蚀,水力侵蚀总体上仍比较严重。风力侵蚀与水力侵蚀所占比例分别为48.76%和24.32%。与1990年调查数据相比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强度降低。但仍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水土流失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区、风沙区,这也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3.
水下钻孔灌注桩侧阻力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华 《岩土工程技术》2002,(6):361-363,367
通过对钻孔灌注桩侧阻力形成机理的分析,提出了钻孔灌注桩极限侧阻力的一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4.
宁波北仑电厂二期循环水泵房基坑支护与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宁波北仑电厂二期工程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的计算与监测.采用ALGOR有限元分析系统,对基坑开挖引起的应力场、位移场进行了分析计算.对墙体变形、钢筋应力、土压力及沉降进行了观测.通过计算值与实测结果的比较,分析了影响基坑变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5.
根据一系例地表景观指征将沙漠、沙地分为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四种类型.据此标准以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我国1:10万比例尺的砾质戈壁和沙漠、沙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全国有砾质戈壁387,347km2,有沙漠、沙地1,242,301 km2,其主要以流动沙(丘)地为主,占41.46%;其次是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地,分别占24.21%和20.38%;固定沙(丘)地最少,仅占13.94%.全国沙漠、沙地分布在28个省区的719个县市的不同生物气候带,有62.33%分布在极干旱区,以流动与半流动类型为主;有21.94%分布在干旱区,固定半固定类型超过流动半流动类型之和.有8.78%分布在半干旱区,也以固定半固定类型为主.有6.78%分布在半湿润区,绝大部分是固定类型.有0.15%分布在湿润区,以固定半固定为主,但流动类型比例高于半流动与半固定类型.  相似文献   
116.
GIS中可视化媒体的描述与表达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空间信息可视化中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文本、图形、静态图像、视频图像、声音、动画及可视化图标等7种媒体及其组合,它们既是空间信息可视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空间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本文主要讨论前5种媒体在空间信息可视化中的描述与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17.
黑龙江小多宝山Fe-Cu矿床是多宝山-三矿沟多金属成矿带内一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矿脉穿切关系,将其成矿作用划分为两期: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进一步划分为五个阶段:石榴子石-辉石干矽卡岩阶段;绿帘石-阳起石等含水硅酸盐湿矽卡岩阶段;磁铁矿-镜铁矿-石英氧化物阶段;黄铁矿-黄铜矿-石英早期硫化物阶段以及方铅矿-闪锌矿-方解石晚期硫化物阶段。本文报道了该矿床成矿岩体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花岗闪长岩锆石加权年龄为176±1Ma(MSWD=0.10,n=23),反映小多宝山矿床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钠(Na2O/K2O=1.45%~1.63%),准铝质(A/CNK=0.92~0.97),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Sr、K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a、Nb、Ti等),(La/Yb)N=11.16~12.87,表现出弱的负Eu异常(δEu=0.85~0.92),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亲缘性。综合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测试结果,小多宝山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起源于幔源岩浆结晶分异作用。锆石Hf同位素εHf(t)为+7.6^+11.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492~732Ma,指示其岩浆源区为古生代新生地壳的熔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推断小多宝山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8.
为科学评价现有耕地质量水平,利用环境卫星、Landsat8遥感影像以及地球化学调查等数据,提取了土壤肥力、水分、重金属污染等多种指标信息,采用与土壤水含量相关性更强的TVDI代替传统的DVI方法,建立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为各评价指标赋予权重,结合专家评分与线性内插法实现评价因子的定量评价,最终将各评价因子进行空间权重叠加获得地块评价单元.评价结果表明:海伦市一级耕地占28.75%,二级耕地占71.17%,三级及以下耕地占0.08%,耕地质量总体较高.通过对不同等级耕地空间分布的结果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耕地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119.
为研究钻井船插桩对邻近平台群桩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耦合欧拉拉格朗日(CEL)方法对桩靴贯入黏土层时邻近群桩中各桩荷载分担比、桩头附加位移及两桩相互作用系数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对缩尺模型试验的数值分析,验证了CEL方法的可行性;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桩靴贯入黏土层时对邻近群桩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净间距、桩间距对群桩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桩靴贯入中,前桩的荷载分担比大于后桩,且桩靴贯入至一定深度后,当净间距越小或桩间距越大时,前桩的荷载分担比越大、后桩的荷载分担比越小,但各桩的荷载分担比随桩靴贯入深度增加时的变化规律不变;净间距越大,桩头附加位移及相互作用系数越小;在桩靴贯入时,由于受群桩遮拦效应的影响,桩头附加位移及相互作用系数随桩间距的变化规律同插桩前有所不同,当桩间距大于3倍桩径时,随桩间距的增加而减小,当桩间距小于3倍桩径时,随桩间距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0.
人工神经网络在潮汐数值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汐数值预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其预报精度并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试图将传统的潮汐数值预报模式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并改进潮汐数值预报的精度。文章建立了一个神经网络系统,采用潮汐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作为网络输入,潮位观测资料作为输出,用建立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明显地改进潮汐数值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