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70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55-2005年中国稻田甲烷排放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1955-2005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总体呈增加趋势,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18±0.53)、(4.71±0.27)、(5.22±0.24)和(5.79±0.34)Tg,2000-2005年平均排放量为(6.25±0.36) Tg。1960-1975年增加最快,速率为0.167 Tg/a;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增加速率减缓,为0.054 Tg/a。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江苏和安徽省,约占全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的73.2%。自1980年代初以来,东北三省稻田甲烷排放增加显著,这主要归因于该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1985 ̄1994年6 ̄8月气象资料的普查,对汛期影响驻马店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西南涡和低槽进行分析,确定了关键区、起报区,消空因子,预报因子,经过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建立了各时段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33.
陕西地区小微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微震事件的震源机制是区域应力场及诸多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陕西地区为多个地震带的交汇区,近些年积累了丰富的小微震波形资料。运用新近发展的适用于求解小微震震源机制的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结合陕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求解陕西测震台网2011年4月至2015年12月间记录的121次ML1.5~3.5事件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1)以上事件的震源机制大部分为走滑及正断类型,其比例占64.5%;逆断型机制占22.3%。(2)反演震源机制得到的震源深度与定位深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矩震级与近震震级间存在差别,且这种差别随事件的变小而增大。(3)对比渭河断陷带相关研究成果,验证了该区域震源机制以正断型为主,具有拉张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34.
介绍了20 kN动三轴试验机机械工作原理,分析了该仪器轴向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并加以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35.
吴志坚  王兰民  陈拓  王平 《岩土力学》2012,33(12):3736-3740
通过汶川地震震后科学考察发现,汶川地震局部场地的震害和地震动放大效应明显,地震对甘肃省境内远离震中的黄土地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结合钻孔波速测试,运用二维等价线性时程响应动分析法对甘肃省平凉市典型黄土塬进行了地震动力响应计算,分析了该地区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黄土塬具有地震动放大效应,随着塬高的增加,加速度、速度、位移均出现放大效应;随着地震动在黄土覆盖层中的传递,卓越频率向低频移动,高频成分被吸收,加速度反应谱中长周期分量逐渐增大。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吻合,其结果对黄土地区进行合理的抗震设防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6.
王平  李丽萍  马小平  杨森  汪鸿  张炜 《新疆地质》2012,30(3):355-358
针对沙吉海井田以往未开展过地震勘探,煤层多、局部间距小特点,介绍了研究区主要地震反射波与煤层对应关系.通过对T13、T12、T10、T6反射波研究,采用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对该区煤层厚度及煤层结构进行解释,查明井田构造形态和主要煤层赋存变化特征,取得了较好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37.
立交构造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和渭河盆地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存在3条NW向隆起带,渭河盆地内部存在3个近EW向斜列的次级沉降中心,这些隆起带与次级沉降中心及其间的横向隆起共同组成了立交构造,分析了渭河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立交构造对盆地内地震活动有着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8.
淋洗剂乙二胺四乙酸对重金属污染土工程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李江山  薛强 《岩土力学》2014,35(4):1033-1040
以重金属铅(Pb2+)污染土和淋洗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研究对象,通过批次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EDTA的淋洗对Pb2+污染土的渗透特性、持水特性、压缩特性、抗剪强度等工程特性的影响,为淋洗修复后土壤的二次利用提供参数支持。基于矿物成分、孔隙结构等微观试验,揭示了土壤工程特性变化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淋洗剂EDTA浓度从0增加到0.15 mol/L,经淋洗修复后的污染土壤pH值从7.94下降到5.12,渗透系数降低超过一个数量级,黏聚力降低50%以上,而内摩擦角增大,持水性能提高,孔隙比从0.81下降到了0.76。微观试验的结果表明,随着淋洗剂浓度的增大,土壤中的蒙脱石、钠长石和伊利石矿物含量减少,石英矿物含量增加,其中蒙脱石含量从7.87%下降到了0.07%,而石英矿物含量增加了11.09%;淋洗后土壤单位质量进汞量由0.22 ml/g降低到0.15 ml/g,土壤总孔隙体积减少。重金属污染土淋洗修复工程在考虑重金属去除率及经济性指标的同时,还应考虑淋洗剂对土壤工程特性的弱化。  相似文献   
39.
动三轴试验是评价场地地震液化势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饱和是确保动三轴试验结果可靠性的首要步骤.常规的反压饱和法是利用外界的大反压力将水强行压入土中,压缩土中的空气,从而使试样饱和的方法;利用该法饱和可有效的提高土样的饱和度和饱和效率.黄土属于特殊土类,现行的动三轴试验方法都是沿用砂土或粉土的试验方法,然而由于黄土具有特殊的结构性,利用施加大反压的方法饱和黄土时会对其结构产生破坏,因此通过常规的反压饱和方法饱和黄土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结合黄土的特性,探讨了常规反压饱和方法在黄土饱和时存在的主要局限性,考虑黄土的性质,结合既有的黄土脱气水位循环差饱和技术对常规反压饱和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在WF-12440型动三轴扭剪仪上通过液化试验检验了改进后的反压饱和技术在黄土液化试验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反压饱和技术综合了常规反压饱和法和脱气水位循环差饱和技术的优点,使黄土在饱和过程中结构不产生破坏的条件下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饱和度,有效地提高了试验效率;该方法适合在黄土液化试验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0.
万里长江的形成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河流袭夺事件,现今的长江中游河段(川江)曾经作为古长江的西支,自东向西汇入南流的古金沙江,后来由于不断的反向才使其与古长江的东支,即现今的长江下游得以贯通。针对这一河流演化模式,学术界普遍将长江三峡的黄陵背斜视为古长江东支和西支的分水岭,然而却一直未能获得有效的地貌证据,以致于无法解释具体的河流袭夺和反向过程。为此,本文从川东-湘鄂西弧形断褶带的构造地貌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不同区段长江及其支流与构造线的交切关系,提出古长江东支和西支的分水岭应位于弧形带的\"中线\"附近的向斜谷地内,而并非前人认为的黄陵背斜。通过对向斜谷地内正交型水系样式下的河流袭夺案例分析,结合先进的河流纵剖面分析技术,揭示出由于基准面下降而造成的纵向河段被袭夺并最终反向的机制。另外,根据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地区)的白垩纪-新生代地层的沉积学和物源分析,进一步限定了长江中游的袭夺和反向开始于始新世,直到中新世才形成现今贯通的长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