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依托甘肃省第4次荒漠化监测结果,研究了民勤县荒漠化土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状况,对区域内荒漠化类型、程度、分布特点等展开系统阐述,并结合第3期监测结果,就相关指标的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民勤县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 445 208.3 hm2,其中风蚀荒漠化1 319 134.3 hm2,盐渍化126 074.0 hm2。2004—2009年荒漠化年转化率为-0.019%,总体呈逆转趋势,具体表现为轻度略增加,中度和重度呈较快增长,极重度大幅递减。(2)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程度整体呈减轻的趋势,土地荒漠化变化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2.
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携带漂木的情形时有发生,漂木产生的灾害效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现有泥石流防治工程多未考虑漂木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漂木存在条件下拦砂坝的调控效果进行研究。以缝隙坝为例展开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泥石流中携带漂木时,漂木多运动在流体表面,且先于泥沙到达坝前,是否在缝隙坝开口处形成漂木堵塞体对缝隙坝前泥沙堆积体形态、泥沙流出率、漂木拦截率均有重要影响。若未形成漂木堵塞体,坝前泥沙堆积体有明显侵蚀槽,泥沙流出率较无漂木时略低;一旦形成漂木堵塞体,坝前泥沙堆积体无明显侵蚀现象,泥沙流出率显著减小,漂木总拦截率显著增大。缝隙坝对不同漂木组分的拦截效果不同,漂木长度L与缝隙开口宽度b的比值L/b越大,越容易被拦截。漂木中L/b>1的组分含量越大,漂木总拦截率越大,且L/b>1的漂木存在是形成堵塞体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53.
试验段为自重湿陷性Ⅳ级黄土场地,分3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试验分区,分区之间设地基不处理过渡段。柱锤冲扩桩段对22 m深湿陷性黄土层全部处理,水泥挤密桩段仅处理上部15 m深湿陷性黄土层,强夯段处理上部6 m深湿陷性黄土层。结果表明,处理深度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已消除,地基承载力均大于标准值。柱锤冲扩桩与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沉降量小于15 mm,满足高速铁路对工后沉降量的要求,而强夯地基的沉降量不满足要求。柱锤冲扩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不低于0.88和0.93的标准,但是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却分别低于0.97和100 MPa的标准。水泥挤密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也低于同样的标准值。强夯地基的压缩模量小于15 MPa的标准。检测标准的合理取值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4.
赵虹    党犇    康晓燕  靳文奇  刘新菊  王小军 《地质通报》2014,33(06):933-940
相对高渗储层研究是低渗油田勘探开发的方向标。以2007年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新发现的延长组长101含油层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结合室内铸体薄片、物性资料、X衍射、扫描电镜、压汞资料等的综合分析,对相对高渗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101相对高渗储层以中粗粒—中粒含浊沸石长石砂岩为主,砂岩成分成熟度相对较高;胶结物主要以绿泥石膜和浊沸石为主;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次生溶蚀作用;孔隙以浊沸石溶蚀孔、长石溶蚀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控制研究区相对高渗储层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微相控制储层的分布及储层原始物质的组成,绿泥石膜的存在使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和次生溶蚀作用中浊沸石、长石溶孔优化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55.
大庄子矿区石英脉型金矿脉中金矿体的分段富集主要以"串珠状"相间、斜列式分布两种方式重现。通过对矿区井下探矿工程已揭露的石英脉型金矿脉取样分析,研究其品位变化规律,发现其金矿体分段律在金矿脉的走向(水平延伸)上表现为:随着探矿深度的增加(中段的下延),矿化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富矿段长度不断增加,且富矿段间隔呈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一直存在争议,尤以长8~长10油藏的油源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长10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油-油、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探讨延长组原油的成因,明确各油层组石油来源,为该区的油气勘探与预测提供地质依据。结果显示,长6~长10原油族组分具有饱和烃含量最高,芳香烃次之,非烃和沥青质含量最低的特征。长6~长10均为成熟原油,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成因,但长6原油与长7~长10原油族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长6原油为长7烃源岩早期烃类运移的结果,其成熟度最低,长7~长10原油为生烃高峰阶段石油运移结果,成熟度较高。长6和长7油藏的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贡献,此外,长7中上部和长6地层中发育的有效烃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长8油藏原油为混合成因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烃源岩向下运移结果,其次为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李家畔页岩之贡献。长9油藏原油主要为李家畔页岩向下倒灌形成,长10油藏可能主要为长92有效烃源岩向下运移成藏。热成熟度不同是导致远离主力烃源岩原油族组分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郑西客运专线路堤工后容许沉降量为15 mm,湿陷性黄土区路堤地基处理的沉降控制是关键性技术难题,为此,选择湿陷性黄土代表性地段进行了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路堤工程沉降观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堤本体的压缩沉降量只有3 mm,并在路堤竣工后的15 d内趋于稳定,路堤沉降主要由地基沉降控制,而地基沉降则决定于3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层以下土层的沉降量大小。在沉降量大小、地基处理和浸水效果方面,22 m深湿陷性土层全部处理的柱锤冲扩桩区段最好,15 m深湿陷性土层的挤密桩区段较好,6 m深湿陷性土层的强夯区段最差,而且采取合理的防排水措施防止坡脚附近积水浸泡非常必要。采用双曲线法、三点法和Asaoka法预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路堤的最终沉降量,柱锤冲扩桩区段、挤密桩区段的路堤分别需要恒载预压5个月、8个月便可卸除荷载铺设无碴轨道,强夯区段路堤的预压荷载可能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58.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划分了安塞油田王侯杏坪地区长6油层长62、长63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演化、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沙和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受河道迁徙冲刷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相间分布,形成研究区主要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对长6油层下段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9.
甘肃省2004-2009年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选取2004年和2009年的TM和ETM遥感数据,并辅以甘肃省地形图及其他资料,通过野外调查和人机交互解译,采用转移矩阵分析研究甘肃省沙漠化土地面积、程度、类型变化及区域分异,并对其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甘肃省沙漠化土地面积在减少,沙漠化程度在减轻,土地沙漠化呈现逆转的态势,但玛曲县沙漠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变化和降水减少,导致黄河河道来水量减少,河道滩地裸露,原来的水域变化为固定沙地;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度放牧,使大面积的非沙漠化土地变为流动、固定、半固定沙地,导致沙漠化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