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湘西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战略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王克林  章春华 《山地学报》1999,17(2):125-130
从区域自然景观空间结构,水土资源协调性,土壤形成能力,植物生产状况,生物资源聚集程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湘西喀斯特斜坡地带生态系统脆弱特征,分析了水土流失与干旱灾害加剧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32.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克林 《热带地理》1999,19(2):130-136
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是一个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和吞吐长江的洪道型湖泊。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碟形盆地圈带状景观结构控制下,形成了以敞水带、季节性淹没带、渍水低地为主的我国最大的湖泊地区湿地景观,湿地总面积8770×104hm2。由于湖区发展过程中没有协调好人地、人湖关系,中上游干支流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泥沙淤积与过度围湖垦殖、高水位地段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导致湿地面积减少,调蓄能力下降,洪水位抬升,外洪内涝交织,灾害频率上升,资源过度利用与闲置并存等问题。为了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整体管理,控制湿地开发规模,适度退田还湖还蓄(洪区),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33.
从荒坡地新建果园10多种作物间种模式中筛选出5种优化模式,分析和评价了各种模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及果树生长的影响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4.
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湖南省各地、市近50年长序列耕地统计资料、近10多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重点从耕地的数量变化、耕地变化的空间差异等方面,宏观分析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趋势和规律.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诊断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耕地变化回归模型,预测出2010和2025年的耕地数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5.
湖南省耕地安全与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鹰  王克林  杨勋林  郭娴 《热带地理》2003,23(3):260-264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但在耕地安全上面临着不少压力,如耕地资源减少、耕地污染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是,非农建设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的冲击,耕地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与政策上的不完善和疏漏等.文中对湖南省未来耕地资源及人均耕地量作了预测.为实现湖南省耕地安全与持续利用,应加强全民耕地安全意识,加大对非农产业及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建立复合高效农田生态经济系统,以及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36.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布局与初步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科学院于2000—2005年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一期),于“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西部行动计划(二期)。在继续深化和扩展西部原有5个典型区域(北方草地、黄土高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岷江上游)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新增西南喀斯特、三峡库区和三江源区等3个试区的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开展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与综合模拟平台建设、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与沙害防治等研究工作;开展太阳能等特色资源开发及其他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的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该计划已按实施方案陆续展开,启动实施11个项目,在试验示范区/点的选定、设施建设、观测、试验、研究与示范等方面的进展顺利,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  相似文献   
37.
长江流域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和养分转换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模拟施肥进步和灌溉模式的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施肥制度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过程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4.5 kg/kg,而NP或NPK配施养分总的产量效应分别为8.8 kg/kg和8.0 kg/kg;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56.8%,在有机物料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到80.1%;化肥应用的进步可使水稻产量增长62.5%或通过施肥实现的水稻产量中由于化肥应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38.4%,有机无机肥配合水稻产量增长80.1%,或通过施肥达到的产量中有机无机肥配合所占的份额为44.4%。本区双季稻年灌溉需水量为5838 m3/hm2,年变异C.V = 8.3%。晚稻灌溉占全年的71%,7~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占全年灌溉量的68%。生产灌溉效率 (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生物量3.67 kg/m3,精谷量1.48 kg/m3。常规管理田间水分分配为:蒸散占1/2,翻耕整地占1/6,植物构成占1/21,田间渗漏占1/14,其它环境耗水 (维持) 占1/5。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比例过高。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双季稻生产的灌溉,以早稻保持水层灌溉,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38.
熊鹰  王克林 《湿地科学》2003,1(2):86-91
生态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其核心问题包括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和如何补偿.长江中游地区湖泊湿地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恢复长江生态功能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又在于退田还湖农民在其中损失的利益能否得到补偿,以及为生态恢复所作的贡献能否得到承认.洞庭湖是我国较大的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环湖地区人口和城镇密集,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退田还湖、移民安置的人口压力大.本文以洞庭湖区湿地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为案例,对补偿机制建立的重要性、补偿的作用、补偿的利益相关方、补偿的额度及补偿途径等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9.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是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二十年来,通过实施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但防治形势仍很严峻,迫切需要寓经济发展于生态治理之中。本文在分析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民生改善的石漠化防治对策。认为今后应在系统梳理和总结一期治理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石漠化演变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喀斯特关键带结构与功能变化、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将植被恢复与生态服务提升、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健全“造血”功能,培育和发展与生态治理方向相适应的生态衍生产业,助力扶贫攻坚,实现生态治理与脱贫致富双赢,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及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