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该文利用1949—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湖南省近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并探讨经济、人口等因素对耕地变化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50a来。湖南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增长是形成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减少的发生时间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具体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差异相一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上方来水对坡面降雨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防止土壤侵蚀和雨后抑制蒸发的条件下,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上方来水对坡面降雨入渗、湿润锋运移以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初始含水量很低的土壤,与上方无来水相比,上方来水时降雨入渗过程中入渗率有一个上升的阶段,但平均入渗率反而降低;在降雨入渗初期,由于上方来水的沿程入渗,上方来水对坡面湿润锋运移的影响较大,但随后几乎没有影响,湿润锋的运移主要与基质势梯度有关;土壤水分沿坡面呈"波浪形"分布是坡面径流的波动性、上方来水(径流)的沿程入渗以及侧向沿坡向下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利用1949~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湖南省近5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50年来,湖南省耕地总体态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增长是形成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具体则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的特点。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驱动机制具体表现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建设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的冲击,种植业效益下降、耕地利用方向的调整以及管理上的不完善和疏漏等。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年径流泥沙的演变特征及其动因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通过对洞庭湖1951~1998年径流泥沙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的全面分析表明, 径流泥沙关系密切, 其相关系数r = 0.9013。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总体均呈同步减少趋势, 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由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产水量大, 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 连年兴建的水利工程及工农业、生活用水量的增加, 未能对四水河流水文特征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其入湖径流泥沙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故没有对湖泊径流泥沙的演变造成深刻影响。而由长江中游河段的调弦口堵口, 下荆江系统裁弯和葛洲坝截流所引起的3次江湖水沙关系调整, 即是导致洞庭湖径流泥沙缓减速减的主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提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地面光谱试验,验证了植被指数和线性光谱分解方法提取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的有效性,并基于光谱吸收特征发展了石漠化综合指数(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synthesis indices,KRDSI).结果表明,植被指数能够比较有效地提取绿色植被盖度,土壤背景对基于植被指数的喀斯特地区绿色植被...  相似文献   
16.
王克林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0):3452-3465
俯冲带大断层的强度是地球动力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20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本文将简单介绍近期这一研究的核心科学内容、主要方法和结果.宏观估计这种断层大尺度平均强度的有效方法只有两种:一是用弧前地壳应力观测约束横向挤压力从而推算大断层强度,二是用弧前地表热流观测约束断层摩擦生热量从而推算大断层强度.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这些断层极弱,其有效摩擦系数一般在0.03左右,有些可能略大于0.1,这一结果也解释了为什么俯冲带不是造山带.其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大断层是最弱的,充分表明大地震不需要高强度断层和高应力,而需要易于破裂传播扩展的地质条件.另外,大地震发生时断层的应力降与强度相比,既不是微乎其微,也远不到百分之百.导致大断层极弱的地质原因还尚不明确.一般认为需要相当高的孔隙液压,但是断层泥中的软弱含水矿物可能也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 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除石漠化稀疏草丛植被极少外,随着干扰区群落的自然恢复,群落的高度(0.49~15.56 m)上升而密度(468.50~0.31株/m2)下降,总盖度呈高(0.85)→低(0.50)→最高(0.90)→次高(0.80)的变化;群落生物量(7.74~131.42t/hm2)逐渐积累增大,随高度的升高和草本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的减少而增加;物种数(14~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9~4.13)升高,生态优势度在演替的前期(0.28)和后期(0.23)较高,中间较低且保持相对稳定(0.10~0.16),均匀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和顶级群落相比,干扰区最大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 m、42.02t/hm2和0.29.针对干扰区植被恢复缓慢的现状,分析了喀斯特干扰区形成机理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提出了干扰区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3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大面积处于极度退化下的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广西大化县的DEM、石漠化、地质数据,通过GIS叠加分析,探讨了地质地貌因素对石漠化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貌区的石漠化发生率排序为高峰丛洼地区〉中峰丛洼地区〉峰林谷地区〉丘陵山地区。发生石漠化的4种碳酸盐岩中,发生率排序为连续性灰岩〉灰岩夹碎屑岩〉灰岩与白云岩混合组合〉灰岩与碎屑岩互层组合。碳酸盐岩含量较高的3种岩性在25°~45°坡地石漠化发生率最高,含量较低的岩性石漠化发生率高峰在35°~60°,同时发现所有岩性的石漠化发生率在3°~8°坡度区间存在小高峰,这与坡脚普遍的顺坡耕种有关。断层与石漠化关系密切,中度以上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断层周围1.5 km内。石漠化的发生是人为干扰、坡面侵蚀、岩石成土与溶蚀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石漠化的防治中,应该综合考虑地貌发育、坡度、岩石碳酸盐含量、断层分布等多个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沿海滩涂具有其特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特点,如何在开发中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开发工作。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盐城市滩涂开发实践做一些探讨。一、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积极寻求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沿海滩涂特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自然规律。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和其它农业资源开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仅要尊重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还要尊重这些特殊规律。实践告诉我们,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开发就能取得比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