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滇中富民县宝石洞岩溶地下河洞穴景观系统规模适中,洞内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洞中有宝(玛瑙),洞外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多元民族宗教文化以及潜在的温泉资源,加上优越的交通区位,旅游要素集群度较高,具较高开发价值.文章根据宝石洞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该地区区域地史演化特征,根据本次对宝石洞的实地探测成果,总结了宝石洞旅游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92.
利用来自ECMWF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近45年ERA-40海表风场资料和将风浪、涌浪分离的ERA-40海浪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海表风场、海浪场与厄尔尼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南海的海表风场、海浪场与nin03指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涌浪、混合浪与nin03指数的相关性好于风浪;7月和10月海浪场与nin03指数的相关性好于1月和4月,其中4月相关性为全年最低.(2)南海海表风场、风浪、涌浪、混合浪场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均呈现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值区分布,风浪场与海表风场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混合浪场则更多的是包含了涌浪的信息.(3)南海海表风场、风浪、涌浪、混合浪场存在3-3.75年的共同周期.南海的海表风场、风浪场与nin03指数存在的3.3年左右、5年左右的共同周期,涌浪场、混合浪场与nin03指数存在的3-4年左右的共同周期.  相似文献   
93.
王艳  汪岷  杨琳  卢龙飞  王健  孙辉 《海洋与湖沼》2013,44(1):198-204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南黄海秋季浮游病毒丰度在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上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浮游病毒丰度与异养细菌、微微型浮游植物等宿主丰度以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海区秋季浮游病毒丰度在(2.22×106)-(1.60× 107)ind/ml之间,平均值8.32×106ind/ml.病毒丰度在调查海域的东北和中南部海域出现高值区,在西南部出现低值区,且浮游病毒丰度与异养细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较一致.在表层、中层和底层水体,浮游病毒丰度平均值分别为8.63×106、7.83×106、8.49×106ind/ml,表层和底层丰度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中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病毒丰度与异养细菌丰度、VB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聚球藻、水深、水温、盐度、溶氧、叶绿素a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94.
王健  汪岷  刘哲  刘东艳  杨琳  卢龙飞  王艳  孙辉 《海洋与湖沼》2013,44(6):1597-1603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渤海浮游病毒的丰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病毒丰度在6.40 ×105—3.59 × 107个/mL之间。辽东湾断面, 浮游病毒丰度春季在西部海域较高, 夏季在中部海域较高, 秋、冬季在东、西部海域均较高; 渤海湾断面, 4 季丰度均在中部海域出现高值区; 莱州湾断面, 夏、秋、冬季均在东部海域出现丰度高值区; 渤海海峡断面, 春、秋、冬季于海峡中部海域丰度较高。垂直分布上, 表层和底层水体浮游病毒丰度在夏季差异性显著, 在其它季节无显著差异。夏季浮游病 毒丰度显著高于其它季节。夏季, 连续站浮游病毒丰度昼夜波动幅度较大, 冬季较平缓。相关性分析表明, 浮游病毒丰度在春、夏、秋季均与温度显著正相关; 夏季与异养细菌丰度、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显著正相关; 秋季与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显著正相关; 冬季仅与异养细菌丰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5.
利用升级后的ECMWF细网格模式2m温度、大尺度降水量(LSP)、累积降水量(TP)及850hPa风速等气象要素预报场,采用客观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乌鲁木齐米东区气温、降水及风速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2m温度场对于米东区最高、最低气温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最高、最低气温年均准确率ECMWF细网格模式产品均高于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产品,分别达69.1%和73.8%。细网格和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的晴雨准确率均接近或超过80%,对降水天气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降水分级检验上看,ECMWF细网格和中央指导预报准确率均不太高;对于降雨天气,细网格的预报能力略高于指导预报;对于降雪天气,指导预报对小雪和大雪的预报准确率高于细网格;ECMWF细网格850hPa风速产品与实况风速有较好的相关性,对逐日风的预报有较好地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6.
基于1901—2010年ERA-20C地表感热通量和其他气象要素逐月资料,利用Lanczos低通滤波、多元逐步回归、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东亚典型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湿润偏干区4个区域夏季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10 a,东亚干旱、半干旱区4种类型区域的夏季感热通量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极端干旱区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其他3个区域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随着地表湿润度的增加上升趋势越大;半干旱区和湿润偏干区夏季感热通量在显著上升趋势上还叠加了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均在1960年代发生由偏低向偏高的突变,而干旱区夏季感热通量突变时间在1950年代中期。(2)各气象要素对夏季感热通量变化的贡献在东亚干旱、半干旱区不同区域有显著差异。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夏季感热通量的变化主要由地表净辐射和降水贡献,而半干旱区和湿润偏干区则主要由地气温差和10 m风速贡献,且突变后期的贡献均高于突变前期。(3)大气环流异常对东亚夏季感热通量变化有重要作用。突变前期,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大部高空200 hPa为东风异常,低层850 hPa为东南风异常,配合500 hPa正涡度异常,导致辐合上升气流偏强,有利于维持夏季感热通量偏低;反之突变后期,200 hPa为西风异常,500 hPa为负涡度异常,低层850 hPa为西北风异常,导致辐合上升气流偏弱,有利于维持夏季感热通量偏高。  相似文献   
97.
刘桥断层位于刘桥一矿东北侧,落差110~210m,通过钻探揭露、物探探查、流量测井技术,对刘桥断层破碎带的富、导水性进行了研究,在-380石门巷道过刘桥断层前进行了管棚支护及预注浆加固工程,以及在巷道过刘桥断层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掘进支护措施,确保了-380石门巷道安全通过刘桥断层。  相似文献   
98.
提出了一种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自动识别与重建斑马线的方法。文中利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c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和二维Gabor滤波器特征的JointBoost分类器来提取斑马线,并依据斑马线在空间几何上的重复性规则对斑马线建立参数模型。最后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数据(如阴影、遮挡和模糊等)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斑马线的识别与重建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
地震活动性图象处理的网格点密集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地震学报》2001,23(3):262-267
通过对我国地震台网观测资料以及地震活动特征的分析,给出了处理中小地震活动性图象的网格点密集值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一定时空及震级范围内地震的数量和震中分布这两方面因素,并特别强调了计算参量的选取应充分考虑资料精度的影响.应用该方法得到的地震活动性图象能够准确、合理地反映地震活动特征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该方法处理的图象是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在地震趋势分析、中长期地震预测以及防震减灾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
山东朱崖黄土裂缝的成因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朱崖一带Q_22—Q_32黄土中发育了许多构造裂缝。有封闭的张性裂缝、快速张裂的裂缝、缓慢持续张裂的裂缝及有摩擦面的压扭性裂缝,后两种裂缝形成时间晚。裂缝的的产状、力学特征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有较好的相关性。 朱崖黄土裂缝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构造部位有关。朱崖位于NW向的无棣—青州(益都)活动构造带内,历史上NW向断裂与NE向断裂的交叉点上发生了六次中、强地震,朱崖位于NE向淄河断裂与活动的NW向淄博—朱崖断裂交叉点上,是应力易于集中、构造活动明显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