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选取161条速度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记录,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近断层地震动抗震设计Newmark三联谱,研究了震级、场地和断层类型对近断层设计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震(级)相比小震(级)的影响较为显著,大震(级)下设计谱具有更宽的加速度敏感区段,中长周期段内的反应谱谱值更高;在3类断层类型中,大震(级)下逆斜断层的反应谱加速度敏感区段最宽,谱值最大。对于近断层区域的结构在大震(级)下应该考虑增大特征周期并提高设计谱谱值,还应充分考虑逆斜断层等断层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越南东北部佐田(Cho Dien)铅锌矿床分布在北太省(Bac thai)西部则屯西北,属于华南褶皱系越北隆起区。为了探讨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对该矿床的矿石样品进行了S、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5件样品的11种金属硫化物(闪锌矿、磁黄铁矿、方铅矿)的δ34S值为4.1‰~6.8‰,平均值为5.51‰,极差为2.7‰,显示S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经计算热液的δ34S值约为7‰。11种金属硫化物样品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8.451~18.682、15.685~15.878、38.909~39.636,平均值分别为18.59855、15.78227和39.30773,矿石矿物μ值为9.36~9.98,平均值为9.80,ω值为39.04~42.63,平均值为40.79。Th/U值为3.92~4.13,平均值为4.03。结果表明,佐田铅锌矿床的硫主要来自沉积围岩及三叠纪的Phia Bioc杂岩,矿石铅主要来自上地壳物质,也有地幔物质的加入。综合上述成果及已有数据认为,佐田铅锌矿是在特提斯成矿域早三叠世碰撞环境下形成的,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Phia Bioc花岗岩体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属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83.
越南东北部高平地区静足 (Tinh Túc) 钨锡矿床分布在银山-静足成矿带上,属于中国西南-越东北花岗岩相关的钨锡成矿带的一部分。花岗岩的锆石SIMS U-Pb测年结果为93.9±3.0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点,高硅 (SiO2含量73.5%~74.6%),铝过饱和 (Al2O3含量14.21%~14.88%),高碱 (Na2O+K2O为6.64%~8.47%)、富钾贫钠 (K2O/Na2O>1),同时富集Rb、Th、U、Zr、Hf,亏损Ba、Nb、Sr、Ti、Eu,轻稀土相对富集,呈现明显的负Eu异常。同位素研究表明,样品的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49±0.027,εNd(t) 为-10.71~-10.42。本文依据派洼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派洼花岗岩为燕山期后造山环境中形成的高度分异岩浆结晶的结果。通过与华南西南部矿床相关岩体比较,将静足派洼岩体归入个旧-大厂花岗岩带。并通过与缅甸境内腾冲-毛淡棉花岗岩带岩体特征对比并结合构造环境判别,提出个旧-大厂花岗岩带的形成可能受到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双重影响,但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84.
王涛  马振慧  王宗起  张晗  王东升 《地质学报》2016,90(9):2316-2333
拉脊山混杂带之上的早古生代盆地由砾岩、砂岩和粉砂岩组成的陆相碎屑岩,在沉积时代、源区和构造属性方面缺乏研究。本文对两个杂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在两个样品中获得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13±5Ma,综合限定沉积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碎屑锆石年龄谱明显分为4组:411~516Ma,619~1149Ma,1500~1621Ma和2356~2549Ma。其中411~516Ma的年龄数据约占总体的56.6%,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相对集中,显示出强烈的峰值为441Ma,指示其物源可能源于中祁连加里东期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岛弧火山岩和岩浆弧花岗岩类,这与碎屑锆石εHf(t)值(-11.1~+13.7)是一致的,同时也表明在加里东期有大量年轻的物质加入,这些物质在造山过程中遭受剥蚀成为主要的物源。碎屑锆石年龄组619~1149Ma约占总体的27.8%,峰值主要表现为950Ma和777Ma,与祁连造山带新元古代岩浆事件有关,反映新元古代大陆的汇聚和裂解相关的岩浆作用,与εHf(t)值是相对应的;1500~1621Ma年龄组反映碎屑物质可能来自祁连造山带;2356~2549Ma年龄组反映物源来自祁连造山带中的结晶地块,或者来自于华北板块结晶基地。综合分析表明,志留纪砂岩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物源,以中祁连加里东期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产生的岩浆岩是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85.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1 Ma,代表晚志留世变质事件;在记录晚期韧性变形的2件二长花岗岩中获得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326.2±1.2 Ma和323.8±2.6 Ma,代表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阿拉善地块西部北大山地区的两期韧性变形特征、变形时代与阿拉善地块东部巴彦乌拉山-狼山地区相似,同时阿拉善地块东、西部晚奥陶世-石炭纪多期岩浆活动的岩石类型、期次、地化及Nd同位素等特征也非常相似。以上特征表明,阿拉善地块东、西部经历了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一条发育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上、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的晚奥陶世-石炭纪构造-岩浆岩带(西起桃花拉山,经北大山、诺尔公-巴彦乌拉山,东到狼山),其成因与古亚洲洋的俯冲造山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121”语音自动答询系统的研究,发现它的有些功能可取代气象警报机。  相似文献   
87.
娘子关泉排泄不同岩溶子系统中不同年龄岩溶水的混合水,其中包括当年补给水、平均通过时间为5a的“近年水”和平均通过对间为1.4ka的“老水”。老水的汇水区约8000km~2,太原东山一带岩溶水可能通过远程慢速岩溶子系统补给娘子关泉。老水占泉流量的56%左右。近10ka来,老水已被更新约7次。  相似文献   
88.
本文讨论了地下盐卤水的分带性、同位素组成和浓度场的形成以及溴、碘、硼、锂、钾在地下盐卤水中的分布。从而认识到四川盆地从震旦系至白垩系不同类型的储集岩中赋存多层盐卤水,在成因上以沉积变质型盐卤水为主,溶滤型盐卤水次之。同时,还指出盐卤水矿化度与储集岩岩相、地球化学条件、构造及古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输电塔-导线体系反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首先在考虑了导线的几何非线性基础上,建立了输电塔-导线体系的简化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其次对体系按纵向和侧向分别进行了自振特性分析.最后在近断层地震动、人造波和El Centro波作用下,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研究了体系的地震反应特性.文中给出的输电塔的计算结果表明:(1)导线明显增加了输电塔的纵向基本自振周期,而对侧向振动周期几乎没有影响;(2)近断层地震动和其它地震动作用相比,输电塔的反应相差不大;(3)近断层地震动显著增大了导线的位移反应,尤其是侧向;(4)导线对体系纵向地震反应影响较大,对侧向地震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0.
双向地震动作用的拟等延性系数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建立了以强度折减系数表述的恢复力特性满足二维屈服面模型的理想弹塑性单质点系统(它在2个相互垂直的主轴方向上分别具有水平平动自由度)在双向地震动作用下的归一化运动方程。然后引入单向地震动作用下等延性系数的强度折减系数谱,给出了双向地震动作用的拟等延性系数谱(定义为系统分别承受双向和单向地震动作用,在同一主轴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反应之比)最后通过硬土场地10组双向地震动记录拟等延性系数谱的统计平均结果,分析了结构周期、位移延性系数和阻尼等因素对谱值及结构双向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地震动作用与单向地震动作用相比主要增加结构较长周期方向的最大位移反应。若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中降低结构较短周期方向的设计位移延性系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双向地震动的不利影响。因定义的谱为比值形式,阻尼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